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而言:
一是,从分布上看,无论是在家数还是总市值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与科创板中。
二是,从中报表现看,在中位数视角下,我们从归母净利润增速、ROE、营业现金比率、研发支出强度、资本开支强度五个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其间存在的分化:
1)成长能力:
24H1,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服务业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相比23H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盈利增速明显改善;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归母净利润负增较大且增速仍在下行。
2)盈利能力:
24H1,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的ROE(TTM)相对靠前,均高于10%,而新能源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的ROE依旧为负;相比23H1,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服务业ROE(TTM)回落较大。
3)现金质量:
24H1,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营业现金比率(TTM)相对靠前,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相对靠后;相比23H1,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营业现金比率均出现下滑。
4)研发支出:
24H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的研发支出强度(研发支出/营收)相对靠前,新能源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的研发支出强度相对落后;相比23H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的研发支出强度进一步明显增强,新能源产业、相关服务业则出现回落。
5)资本开支:
24H1,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资本开支强度(资本支出/折旧摊销)相对靠前,但相比23H1,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外,其余产业的资本开支强度均出现回落。
风险提示:
测算误差;交易波动超预期放大;基本面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