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世界很大很精彩,值得好好度过。读书写字、理财投资、健身运动、旅行美食,一个都不能落下,请努力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跳崖了 ·  昨天  
Java编程精选  ·  为什么不建议用 equals 判断对象相等?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大S走了,两任老公争遗产式撕逼表演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网传大S去世前三天的超详细节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爱与怕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 公众号  ·  · 2018-06-11 11:02

正文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 sangongzi0906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配乐来自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请回答1988》)


先说明下,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来自《与神对话》第一卷,它是今年接触的所有新书中,对思维启发最大的一本。


它从根本上点出了过去我的职场和生活焦虑的命门。我和身边朋友们探讨他们的焦虑和困惑时,这个篇章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问题。


今天 ,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下。


01


先上《与神对话》中“爱与怕”的篇章(略有删减):


人类行为在最深层次上无不受到两种情感(爱或者怕)之一的驱使。它们是起点和终点,有了它们,被人类称之为“相对性”的那个系统才能存在。倘若缺乏这两个点,缺乏这两种关于事物的观念,别的观念便都不能存在。


人类所有的想法和人类所有的行为,不是出于爱,便是出于怕。人类的动机只有这两种,一切其他观念无非是这两者的派生物,只是形式有所区别而已。


人类行为总是反复地产生同样的经验,人们总是会先爱,然后毁灭,然后再去爱,这是因为,情感总是在爱与怕之间来回摆动。


当你说出“我爱你”之后,你最先担心的是,你是否也能够听到这句话。而一旦你听到这句话,你立刻就会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刚刚发现的爱。这样一来,所有的行为就都变成重复的行动——不停地保卫已有的东西。


基于怕的爱,统治着你对爱的经验(注:这里的经验也可以定义为体验感知),实际上,它创造了你对于爱的经验。因为你不仅看到自己接受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且你发现自己给出的爱也是有条件的。甚至就在你收回和保留爱,为其设下条件的时候,你心里也知道这其实不是真正的爱。


怕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


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怕用服饰裹起我们的身体,爱让我们赤裸地站出来。怕粘住和抓紧我们拥有的一切,爱送走我们拥有的一切。怕纠缠,爱放手;怕激怒,爱抚慰;怕攻击,爱改变。


你受到的教育让你生活在怕中。你曾经听过最合适的才能生存,最强大的才能获胜,最聪明的才能成功。极少有人说起最有爱心的是多么光荣,所以你拼命想成为最合适的、最强大的、最聪明的——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如果认为自己在哪个方面较为逊色,你便会怕失败,因为人们跟你说过,逊色就等于失败。


所以你当然选择了那些由怕诱发的行动,因为那是你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然而我现在教你这个道理:如果你选择了由爱诱发的行动,那么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生存,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获胜,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成功。


你将会变成真实的你和最好的你,你将会经验到无上的光荣。


要做到这样,你必须别理那些世俗老师的教诲,他们诚然是好意的,可是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你应该听取那些智慧来自别处的教导。


最伟大的提醒者并非他人,而是你内心的声音,它最响,因为它离你最近。只要你能够听清楚,这个声音将会告诉你这一切是真是假,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它是雷达,能够设定航行的路线,掌控船舶的方向,指引整个旅程,只要你听从它。


也正是这个声音,告诉你此刻正在阅读的这些话语是爱的话语,还是怕的话语。利用这把尺子,你可以衡量它们是该牢记的话语,还是应该忽略的话语。


生活总体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你经验到无上的光荣。其他你所说、所思、所做的一切,全都服务这个功能。没有别的事情是你的灵魂可以做的,也没有别的事情是你的灵魂想做的。


这个目的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永不终结的。倘若你亲身经验到无上光荣的那一刻果真来临,你将会立刻感到还有更伟大的光荣等待你去实现。你要是很优秀,就能变得更加优秀;你要是更加优秀,你就还能再优秀一些。


02


我真的太爱这个篇章了,即便周末敲在电脑文档的时候,我依然感觉到这段教诲字字珠玑的美好。


过去我看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多是从原生家庭对我影响的角度出发,我探寻的是性格本身对于各种行为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思考,动力层面都没有达到过如此深刻的地步。


当我遇到“爱与怕”篇章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思索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一层又一层挖掘到最后,的确最底层的动机,要么是怕,要么是爱。这其中,“怕”是绝大多数行为的动机根源,也是造成我焦虑不安、犹豫不决的根源


就拿工作这件事情来看,很多人进入社会,是带着不情愿的心态的,这种心态说到底就是“害怕”,害怕不找工作就没有收入活不下去,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不能被亲戚朋友认可。倘若那时候,即便没有工作也可以生活无忧,不会被人嘲笑,是不是就很可能就不去找工作了。


如果是因为害怕,而进入职场,职场上的每一次变动,都会诱发出新一轮的“害怕”,甚至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酬,内心的潜台词就是“千万不能失去它们”。


比如有人是“害怕不被认同”而拼命工作,一路寻求突破,职场上位置越高,旁人给予的认同会越大,看起来好似实现了追求,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害怕失去认同”的恐惧。怎么办呢,只能继续往上走,才能守住这些认同。


再比如很多人拼命挣钱,在几年前,手里一无所有的时候,会认为有100万就很幸福,能给生活巨大的改善。但真的到了那一天,会觉得本已经改善的生活,并不够好,想要更多。到了1000万的时候,生活已经改善得非常美好了,但那时候,会拼命挣更多钱,不仅仅是欲望被放大了,欲望中还藏着一个巨大的恐惧—— 他太害怕失去当下1000万的生活,太害怕回到过去没有钱的日子,于是拼命挣钱来捍卫现有的生活。


恐惧刺激下的所有获得,都会伴随着更大的恐惧——失去这些“获得”的恐惧。


除了职场上的奋斗,情感这件事情更值得思考。


人与人相处,是一种关系的投射,是“怕”创造了这种关系,还是“爱”创造了这种关系呢?


有些人是因为害怕孤独而广泛结交朋友,这样从一开始就注定,他需要不断用朋友带来的热闹来驱除孤单。倘若有一天,朋友不能够持续满足这种需求,他就会非常不安,需要重新寻找下一波朋友。这样人,看起来身边总是热闹非凡,换着一茬又一茬的朋友,可他们永远都在害怕 “朋友的离开”。


有些人是因为需要而选择了婚姻,这个“需要”里有着非常多的恐惧——害怕孤单,害怕独自生存的压力,害怕长辈们的催促,害怕世俗对大龄人群的歧视,等等。带着前提条件而相爱,一旦对方身上出现了变数,不能满足需求,不能帮助自己驱散恐惧,会愤怒地觉得对方出了问题,对方变了。


于是怎么办呢?用更多的控制,更多的依赖,更多的妥协,更多的争吵,努力让关系绑得更加牢靠一些,甚至会试图改造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可是这种基于“恐惧”而形成的关系,永远无法牢靠,对方只会觉得越来越被束缚,越来越失去自我,反而想逃离。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也没有一个人生下来,是为了接受别人的改造。更何况,自己内心的恐惧,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