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发射、航天员乘组构成及任务、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待命状态及其原因,以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的在轨工作和所进行的相关科学实验。文章还提及了空间站遭到空间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并强调了航天员在轨安全的重要性。
神舟十九号飞船于10月30日成功发射升空,预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航天员乘组由经验丰富的航天员蔡旭哲带领新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出征太空。
航天员蔡旭哲具有丰富的太空飞行经验,此次任务还包括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出舱活动等。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神舟十八号飞船的撤离、天舟货运飞船的撤离和发射等任务。
为了确保在轨飞行的航天员的安全,需要提前让一艘新的飞船处于待命状态。如果空间站或飞船遭到空间碎片撞击而受损,处于待命状态的飞船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发射升空,接回航天员。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近90项科学实验,包括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他们还进行了太空养鱼实验,并在空间站内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和多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
空间站在外太空飞行期间可能会遭到空间小颗粒、小碎片的撞击。为了确保安全,神舟十七号和十八号的航天员都进行了舱外维修和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工作。这也是为了确保后续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十九号飞船在
10
月
30
日成功发射升空了,伴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发射,首个
80
后乘组也即将返航,预计在
11
月
4
日返回地球,在东风着陆场着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也即将待命,这又是怎么回事?
和之前的几次飞行任务一样,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也是由
3
名航天员组成,依旧采用的是“新带旧”的方式,那就是由
1
名之前曾经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的“老”航天员担任飞行任务指令长,带领
2
名第三批此前还没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的“新”航天员出征太空。
在这次任务中,航天员蔡旭哲担任飞行任务的指令长,带领“新”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出征太空。我们看下蔡旭哲的飞行经历,就知道他完全有能力完成这次飞行任务的。
此前他曾经执行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在中国空间站飞行
6
个月后返回地球。有了之前的飞行经历,航天员蔡旭哲积累了丰富的太空飞行经验,而在结束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后,他在经过了恢复期后又投身到了航天员的常态化训练中,最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了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并且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
按照计划,神舟十九号飞船将会在轨飞行约
6
个月,在这期间,航天员需要不仅要完成各种复杂的科学实验,还要进行出舱活动等任务。
这些都是常态化的工作,除此之外,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们在接下来还会经历神舟十八号飞船的撤离、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撤离、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的发射以及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发射。现在虽然距离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时间可能还有半年之久,但是这艘飞船即将也会进入待命状态,可以执行快速发射任务。
神舟十九号飞船将会在轨飞行约
6
个月,所以预计在明年
4
月底或者
5
月初,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就会接近尾声,然后从中国空间站撤离返回地球。
在神舟十九号飞船返航之前,神舟二十号飞船也会提前几天发射,到时候中国空间站又会再次出现住满
6
名航天员的情况。在神舟二十号飞船抵达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一起在轨生活、工作几天,完成交接任务后,神舟十九号飞船就会撤离返航了。
首个
80
后乘组
即
将
返航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3
名航天员组成,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小,是我国首个“
80
后”航天员乘组,也是“老带新”的组合,其中叶光富此前曾经执行过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当时也是在中国空间站内生活、工作了半年时间,所以现在叶光富的在轨时间已经累计超过
1
年了,成为了我国在轨时间累计最长的航天员。
在过去这
6
个月时间内,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们完成了近
90
项科学实验、试验,涉及到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除此之外,他们还在中国空间站内进行我国首次“太空养鱼”,在空间站内养了
4
条斑马鱼。
当然,并不是单纯的养鱼,而是在空间站内有一个封闭的鱼缸,除了有斑马鱼外,还有金鱼藻,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太空失重环境、辐射环境下,如何对小生态系统成员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产生影响。
除了进行这些科学实验、试验外,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还进行了
2
次出舱活动以及多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之前的几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出舱活动相比,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们的出舱难度可能更大一些。因为他们需要在舱外给中国空间站的一些部位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出舱进行舱外维修、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出舱开展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工作,这是之前几次载人飞行任务中都没有进行过的,所以这两项工作对于航天员来说挑战性相当高,难度相当大。虽然难度很大,但是这两个航天员乘组都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系列艰巨的任务,解决了很多问题。
看到我们的空间站需要进行舱外维修、舱外防护装置安装,可能有一些网友认为是不是我们的空间站技术不行?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在外太空飞行期间,遭到空间小颗粒、小碎片撞击的情况是没法避免的,国际空间站也曾经多次遭到这些小碎片、小颗粒的撞击,舱外修复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太空行走常态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