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友纪录1926
最新的纪录片讯息,最全的纪录人资料库,最敏锐的行业动态,最深入人心的文化诠释。良友为您打造纪录人的心灵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建E室内设计网  ·  JSD简璞设计 | DH 城市会客厅 ·  3 天前  
Kevin在纽约  ·  钓到一条小鲨鱼,我晚点上图 ... ·  昨天  
Kevin在纽约  ·  回复@用户7535399133:圈梁肯定是有 ... ·  2 天前  
有方空间  ·  Aedas在建方案:广州琶洲海灏国际大厦 ·  4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发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良友纪录1926

纪录风云史 | 林语堂曾为抗战纪录片《苦干》撰写前言

良友纪录1926  · 公众号  ·  · 2017-09-07 20:09

正文

《苦干》是一部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纪录片,在这部电影背后,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


纪录片《苦干》海报


70多年前,在美国夏威夷生活着一位华裔女性舞蹈家、剧作家——李灵爱(LiLing-Ai,1908-?)。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炎黄子孙,她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抗战局势,并渴望能够回国杀敌、抵御外侮,为此她还接受过飞行训练,想驾驶战斗机回国作战。然而,这对一名女子来说,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她通过变卖祖传的首饰、登台表演筹款和募捐,筹措了大量资金,并购置了很多彩色胶片。利用这些,李灵爱资助了一位名叫雷伊·斯科特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电影。


夏威夷华裔李灵爱


斯科特扛着一台16毫米摄影机,四赴中国,行程3万多里,拍下了无数中国人迁徙逃离的画面和大后方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此外,他还在美国大使馆的屋顶上,记录下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军飞机轰炸重庆主城长达17分34秒的影像。他后来将这些素材剪辑成90分钟的纪录片,片名为《苦干》。


《苦干》的摄影师和策划人:斯科特、李灵爱


1942年2月,第十四届奥斯卡奖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苦干》被授予“纪录片特别奖”。当时的颁奖词称:“授予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情况下,用16毫米摄像机拍摄了中国抗战实况的影片《苦干》、作出优异成绩的雷伊·斯科特。”而出资人李灵爱的名字,被列为技术顾问,出现在电影字幕中。


一直以来,《苦干》的传奇从未间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这部影片就神秘地消失了,甚至连好莱坞的影库里都没有它的拷贝。


罗宾龙女士介绍纪录片《苦干》的寻找过程


70年后,另一位华裔女子罗宾龙在关注同在夏威夷生活的李灵爱时,得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2009年底,在斯科特家老房子的地窖里,罗宾龙意外地发现了一卷90分钟的《苦干》胶片。不过,当罗宾龙拿到这90分钟的《苦干》拷贝时,这套有着数十年经历的胶片已严重破损。罗宾龙决定把它送到奥斯卡电影学院进行修复。经过3年的修复,《苦干》基本复原,结合此前罗宾龙找到的35分钟的片段,85分钟的完整版《苦干》终于重见天日。


2015年,在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部电影被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购得播放权,使这一富有传奇的影片在重庆上映,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成为献给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份厚礼。


林语堂


令人惊喜的是,这部电影的前面有一段文字,作者竟是林语堂。前言为英文,全文如下:

Foreword

Centuries ago,as protection against invasion,China built a Great Wall——ten thousand li around her borders.

Today an invader has pierced that wall of stone only to beconfronted by a new Great Wall——the indomitable spirit,courage and quiet heroism of China's people.

KUKAN is a living record of their determined struggle——the stone by stone creation of the New China.

——LinYutang


译文如下:

前言

几个世纪以前,中国人民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修建了雄伟的长城,以此抵抗外敌的入侵。

今天,侵略者的铁蹄虽然跨过了长城,但他们仍然需要面临一堵新的长城——那就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

《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

——林语堂


从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这段文字应该写于1940年末或1941年。


1936年8月,林语堂携全家自上海赴美,1938年离美赴欧。旅欧期间,林语堂创作了长篇小说《瞬息京华》。因为欧战形势日益紧张,他于1939年9月重新返回美国。这期间,中国爆发全面抗战,林语堂对此十分关切,并于1937年8月29日在纽约出版的《泰晤士报》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一文,该文的中译本发表于1937年9月出版的《西风》第13期。在《瞬息京华》的结尾部分,抗战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所以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林语堂始终关注着抗战,并对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持乐观态度。1939年重返美国以后,有感于美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冷漠,他决定携全家回国,并于1940年5月到达香港,转机飞往重庆。


到达重庆以后,林语堂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并得到了一个蒋介石侍从室“顾问”的头衔。林语堂与蒋政府的亲昵,引起了进步作家的不满,所以他在重庆文艺界不免有些孤立;同时,日军对重庆实施越来越猛烈的狂轰滥炸,林语堂不得不整天带着家人躲防空警报,无法安心写作,于是他决定重新返回美国。


1940年8月下旬,林语堂一家重新回到纽约,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开始动手创作以抗战为背景的、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风声鹤唳》。林语堂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希望以此唤起美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对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均有所反映。而据分析,《苦干》的“前言”应该就写于这次回美国以后。


从创作初衷上看,林语堂的这部小说创作与李灵爱女士资助拍摄的《苦干》有着十分的契合——让美国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并给予支持。正是这种相同的动机,使林语堂为《苦干》写下了这段乐观、向上的文字,表达了中国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


在众多赴美的华人中,李灵爱女士找林语堂题写“前言”也不奇怪。因为林语堂赴美前后,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在英语世界里风行一时,小说《瞬息京华》也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毫无疑问,1940年前后,旅美中国作家中声望最高的就是林语堂。而他不断发表的政论、随笔等文字,都在努力地使英语世界的人们相信,中国的抗战是一定会获得胜利的。林语堂的这种种努力也无疑会赢得李灵爱等人的尊重。


因此,《苦干》前面这短短的几句话,可以看做是美国华裔和旅美中国作家在支援抗战问题上,一次为了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成功合作。事实果然如他们期待的那样,《苦干》放映以后,在美国引起了十分巨大的反响,让美国政要和民众对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有了全新的了解。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完电影之后,被重庆人民在敌人惨烈轰炸下依然顽强、乐观的精神所感动,亲手写下一幅卷轴,送给重庆,很多飞虎队队员,也是看了这部电影后奔赴中国战场的。这是李灵爱女士资助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其实也是林语堂在美国不断进行抗战题材写作的目的。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文字,依然能感受到李灵爱女士和林语堂先生内心涌动的爱国激情,以及渴望民族独立富强的热望。所以这段文字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身在美国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也能体会到像李灵爱女士这样的外籍华裔人士在祖国陆沉时表现出来的拳拳爱国之情,值得我们珍视与铭记。


◥ ◤点击“阅读原文”,直通UC头条之“良友微纪录”,看更多精彩酷炫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