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钱日日谈
一个对钱很有执行力的公司人。也可作为普通青年奋斗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老钱日日谈

全景式解读七普数据

老钱日日谈  · 公众号  ·  · 2021-05-11 20:35

正文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千呼万唤始出来。

我做了张表格,把重点数据和这10年间的变化汇总了一遍,如下图:


接下来结合表格做一些解读以及我个人的想法。

全国总人口14亿人,10年增加了7206万人,总人口数依旧在低速增长 (年均0.53%) ,这是一个没那么好的好消息。

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并且刚在去年首次超越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个空洞的口号,这意味着14亿体量的人均GDP要在未来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人均GDP是1.18万美元,比六普时翻了1倍还多。


上图来自IMF官网的统计结果,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标冷色调,越深越富有,反之标暖色调。作为对比,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人均GDP仅为0.29万美元。

收入持续增长,生活逐渐变好,对我们而言是习以为常,应有之意。但对很多国家而言,却是求之而不得的幸福。

以民族的视角来看,华夏民族14亿人。

欧美也好、五眼联盟也罢、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也行,大概是9亿人。

未来很多年的一个时代主题就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博弈对峙。好在中国能不能继续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不取决于西方人愿不愿意,而是看我们自己做得如何。

我想大概在2035年会看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幸运的是,我们很多人在有生之年都能见证这一时刻。

家庭户数已达4.9亿户,户均人口减少到2.62人。

也就是说我们的 家庭数量在变多,同时家庭规模在变得越来越小 ,有意思。

宏观上看,人口一直在聚集,城市化的本质就是人口集中。

但微观来看,家庭却一直在分散,越来越碎。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城市化背景下的人户分离;过去十年大量购房导致户口迁移;包括低结婚率、少子化趋势也会逐渐降低户均人口。

人口角度的城市化率,即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已经高达63.89%。而目前绝大部分城市的落户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未来这一速度还将持续稳步提高。根据十四五规划,大概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即1400万人进城。

城市化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大量产生,过去10年我国又多出来3.75亿流动人口,其中1.24亿人离开了自己所在的省份。

人往高处走,跟着产业和工作机会走 ,所以经济发达地区自然吸引了最多的人:


大家在用脚投票,流向南方,流向富裕的地区。

总体来说,人口持续流出的省份、城市,都将失去长期竞争力,这种地方也建议大家躲着走。而且一个区域一旦开始流失,这种趋势便会自我增强:人口流失→经济发展变差→进一步流失...

除了从北到南,人口流动的另一大趋势是向大城市都市圈聚集。因此如果你是低线城市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为了自己和下一代,人或房子起码离开一样,去省会发展。 低线城市的房子肯定不能

大城市房产越来越贵,反映贫富分化;
小城市房产越来越滞涨不流通,反映人口结构。

接下来是关注度最高的,各年龄组的人口情况,近10年的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

少儿组人数缓慢增加,但未来情况不容乐观;
成人组人数快速减少;
老人组人数快速增加,且未来10年越来越快。

通过七普数据可以推算出2020年新生儿1200万左右,总和生育率1.3,要知道2019年我们还是1.7。我个人判断2020年1.3属于非正常情况,因为疫情很多家庭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可能搁置了造人计划。

要想维持国家人数长期保持不变,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左右。

但这个水平绝不可能实现,不用心存侥幸,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必然成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新生儿总数1000万,以及总合生育率1.0这两道大关早晚会失守。

我去世界银行官网找了下其它经济体的总和生育率情况,大家感兴趣可以打开这个链接自己排序看下: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DYN.TFRT.IN?most_recent_value_desc=false

根据世界银行的口径,目前全球生娃问题最严重的经济体是韩国,总和生育率仅0.9、香港1.1、澳门1.2、日本1.4、新加坡1.1、乌克兰1.2、西班牙1.2...

总和生育率全球排名倒数的经济体中,东亚占了很多席。

我之前总结过一个规律:东亚模式的各种经济规律,放到中国,演绎速度会非常快;放到韩国,则会在程度上演绎到极致。

韩国的人口集中度、房价问题、土地供给受约束、教育内卷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警惕,尤其是大陆的四个一线城市。

关于人口出生问题,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铺垫文章,这里不多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从人口池看新生儿减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