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etBurst系CPU被AMD速龙胖揍的那段时间里,Intel痛定思痛,制订了一套天才的产品发展策略,学名“tick-tock”,中文名为“钟摆策略”。
所谓tick-tock,其实就是时钟的滴答声。Intel用tick代表一年,tock代表一年,进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研发计划。在tick年,进行处理器芯片制程的更新,缩小芯片面积,降低功耗和发热量;在tock年,在制程更新的基础上进行微架构的更新,专注于提升效率和性能。这种发展战略可以保证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杜绝竞争对手的产品霸占性能宝座很长时间的现象,提升自家产品的竞争力。
在这种策略的影响下,Intel又开始焕发出生机。2006年是一个tock年,早在这一年的一月,新的Core微架构就登陆了移动端,代号Yonah,基础为之前的奔腾M的技术,有单核的Core Solo和双核的Core Duo两个版本,巩固了Intel在发展极为迅速的笔记本市场的地位。然而,这不过是开胃菜而已。
2006年7月27日,就是AMD并购ATI的3天之后,Intel正式发布全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Core 2微架构,代号Conroe/Merom(俗称“扣肉”和“焖肉”),分别主攻桌面端和移动端,全面的反击战打响了。
Conroe的代表型号,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Core 2 Duo E系列。其采用双核心设计,65nm制程,集成了2.9亿只晶体管。微架构底层则完全摒弃了NetBurst时代的方案,重新回归PIII时代的正确道路,采用经典的14+级流水线设计(此后,Intel后续微架构的流水线设计再也没有发生过本质的变化),TDP仅为65W。其他方面,Conroe采用了统一的LGA775规范,内建2~4MB L2$,还加入了新的SSSE3 SIMD指令集,一举改变了P4以来积弱的局面。
Intel声称,Core 2比NetBurst而言,性能有40%的提升,但功耗反而有40%的下降,而这并不是一句空谈。2.4GHz的高端型号E6600在与速龙FX的正面对决中全面获胜,性能更高,功耗更低。AMD面临了巨大的危机,Athlon 64 X2系列芯片的价格几乎是在短短几天内暴降千元以上。TechSpot有一句话形容AMD当时的处境,非常形象:“Overnight, AMD went from king of the hill to king of the foothill.”
Intel成功扭转了战局,AMD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然而Intel还不罢休,乘着Conroe/Merom的余威,又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抢先发布了首个系列的四核CPU,代号Kentsfield,就是著名的Core 2 Quad Q/QX系列。2007年这个tick年,又发布了其45nm的制程改进版Yorkfield,还增添了移动端四核的型号。另外,低端的奔腾/赛扬(Allendale/Wolfdale)也不断推陈出新,对AMD实施全面的压制。
此时的AMD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AMD过得无比艰难。在微处理器领域迟迟没有能够对抗Core 2的竞品出现。而收购ATI之后,ATI失败的HD2000系列显卡又变成了AMD的烂摊子,NVidia渔翁得利,AMD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2007年下半年,AMD的债务竟然高达50亿美元。
ATI Radeon HD 2400 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