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邮鉴赏与收藏
集邮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2月第3周起点月票榜:《Z时代艺术家》中断《 ... ·  18 小时前  
艾儿天空  ·  2025第8周:娘子护驾、大汉有活爹、恶龙等 ... ·  18 小时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编辑·手记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邮鉴赏与收藏

我们离父母越来越远?这是我听过最扎心的回答

集邮鉴赏与收藏  · 公众号  ·  · 2019-09-13 09:19

正文


作者:洞见Fine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爱隔山海,山海已不可平。

还有两天就到中秋,知乎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专题:

#我怀念小时候,中秋和父母一起过的日子#

下面的帖子里,是各种吐槽与父母的无法沟通。
有人说,每次见面,和妈妈的对话只有那么几句:
“工作一切正常吧?”“挺好的。”
“我转你的文章看了吗?不能再熬夜了。”“知道了。”
“什么时候找男朋友?”“快了。”
还有人说,不聊则已,一聊就吵架,大过节的搞得不愉快。 专题的浏览量,竟达到了8位数。

小时候,我们和父母无话不说;长大后,却变得无话可说。 当我们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他们去往异乡时,还自信满满地认为,有了火车、飞机、视频通话,身体上的远离根本不算什么。 但有天却突然发现,其实我们的心,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01

  •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从“一个忘了问,一个不敢说”开始

和同事去外地出差,刚上车,他收到几条母亲发来的语音,叮嘱他最近变天,注意增减衣物。

同事点开几秒,听了个模糊大概就关掉,回复道: “妈我在高铁上,手机快没电了,没事的话就先不说了啊。”

我问:“怎么不跟你妈多聊会儿?”

同事对我笑笑:“我妈这语音都是四五十秒,听个开头知道意思就得啦,我得赶紧跟我对象汇报下行程呢。”

说完,打开跟女朋友的视频通话,聊了足有半个多小时才依依不舍道别。

这是多少年轻人的常态:

忙到工作、友情、爱情通通需要应付,唯独父母可以想都不想地忽略;

忙到从不吝啬对身边的人花时间,却连妈妈的一条语音都挤不出时间听完。

原来父母,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备胎。

你忘了问,他们不敢说,亲情便越来越沉默。

慢慢地,父母都变成了最“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

去年中秋,一张手绘“家宴图”刷爆了朋友圈。 75岁的高奶奶,原本打算趁中秋和家人吃顿饭,但没想两个儿子都得加班,根本回不来。 于是高奶奶给自己画了张家宴图,当作中秋的“团圆饭”。

有鱼,有肉,有美酒,有月饼,还有一笔一画写上去的“心心相映”。

有记者采访高奶奶,她笑眯眯地说:“子女不用牵挂我的,安心工作就好啦。” 一句话,让我鼻子一酸。 孩子没空回家,母亲就“懂事”地把儿孙绕膝的团圆愿望咽进肚子,不给孩子添麻烦。

不打扰,是父母给我们最心酸的温柔。

有位朋友曾与我说过一件事,我记了很久。 去年她妈生病,住院半个月了她才知道。 她说,她永远忘不了当她下了飞机赶到医院时,母亲的样子。 没有惊喜,没有开心,而是默默擦起了眼泪,像做错了什么事。 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诉女儿,倔强地说自己根本没有多严重,还一个劲儿地催她早点回去:

“对不起啊乖乖,耽误你工作了。” 那一瞬间,朋友再也忍不住眼泪,在心里骂了自己一万遍。

我们有空跟小姐妹聊最近的八卦,却想不起来问问爸妈近来可好; 我们有空问同事新发型是在哪做的,却想不起来问问妈妈最近头疼有没有再犯; 我们有空听男朋友讲根本听不懂的游戏,却想不起来问爸爸最近又去哪钓了鱼。

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


02

  •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从“一个追不上,一个等不及”开始

《奇葩说》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马薇薇说,她的爸爸是海归,还是理工科博士,可谓不折不扣的高知分子。 但他却有一个“恐惧”: 不敢用女儿的电脑,生怕用坏了。

说到这里,马薇薇潸然泪下:原来高大的父亲在时代面前,早已胆小、无助、慌乱。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整个世界都走得太快,只有老人步履蹒跚,艰难地跟上节奏

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真的有心无力。 看过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来求职,他谈吐不凡,一听就知道是知识分子。 但他来求的,不是什么管理层,而是一个最基层的实习生位子。

面对面试官的不解,老人坦言道: 因为自己过时了,不再被女儿需要了

他去营业厅帮女儿缴费,却发现账单已经通过网络自动扣费了。

他怕女儿淋雨,坐了很久的公交给女儿送伞,女儿却早就叫了网约车到家。

老人苦笑着说:“小时候啊,女儿总夸我是超人,现在啊,女儿长大了,不需要爸爸这个过时的超人了。” 因此,他才决定重新进入社会,跟上这个急匆匆的时代,看懂女儿的世界,做回女儿眼中的“超人爸爸”。

是啊,我们的父母都过时了。 他们不懂网红,不懂电商,不懂段子和流行梗,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无法与我们有共同语言。

而我们呢? 我们忙着涌进时代潮流的那扇门,却等不及给父母留一扇窗。

我们嫌弃父母老土、古板,却忽略了,他们其实一直在追赶我们的步伐,拼尽全力。

清华才女刘慧凝,曾做过人工智能的课题,需要高效处理大量信息,特别讨厌别人啰嗦。 但她的母亲呢,特别喜欢发长语音。 有次她实在受不了,就说: “妈,你能不能别发语音,特别慢,耽误我时间。

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是个机器,快速分析出了一切,唯独等不及分析一下母亲。

在演讲《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中,她动情地说: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我妈发语音,是因为她眼睛没有以前好了,打字,眼睛会很不舒服;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我妈发语音,不是因为她要给你传达什么指令,只是你许久没回家,想跟你说说话;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每次我像一个高精尖机器快速处理信息的时候,其实都在拉宽和母亲之间的距离。

你等不及,他们追不上,彼此的距离便越来越长。

但还记得吗,当你很小的时候,不太会走路,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爸爸妈妈,等等我。 后来你一天天长大,脚步越来越快,父母被远远甩在身后,他们对你说,“等等我们”。 但你却说: 你太慢了,我等不及。

我们,真的有那么急吗?


03

  •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从“一个总在催,一个总嫌烦”开始

今年春节前夕,网上有一个征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回家了? 其中大半的回答,如出一辙写着同一个意思: “实在受不了爸妈总在催催催。

不仅催婚、催生,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催。 “为了躲催婚,决定不回家过年,不然会被我妈拎着四处相亲! “在外一个人,周末都是睡到中午才起来,可在家还没到9点老妈就开始唠叨。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家熬夜打游戏都得偷着躲着的?

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好像都会自动开启“唠叨”模式。 我的爸妈也是。 每次长假呆在家的最后一天,就是他们密集式催促的日子。 “这些做好的菜都带上,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 “工作再忙也别熬夜,专家都说了,精神会差,会肝受损。 “下次回家,争取带个女朋友回来啊。 “趁年轻,赶紧生个孩子,爸妈也能帮你带带。

而我,总是像已到了“容忍”的临界点,下意识地反感犟嘴道:“太重了啊!”“都能买到的!”“知道了知道了!”“你好啰嗦啊!”

以往每次,父母都会劈头盖脸骂我不知好歹,而这几年,他们竟不再强求,默默地转身离开。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混蛋。

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已经明白,自己催促再多也没用,换来的只是我们一口一个“好烦”,一句一句把他们推开。

对我们而言,成长就是能证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 而对父母而言,衰老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高亚麟曾说过一番话,扎了无数人的心。 在综艺《我家那闺女》里,高亚麟被焦俊艳邀请来做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