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蜀何光遠撰。宋刻本。二册。匡高十三•八厘米,廣十•五厘米。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四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蝴蝶裝。
何光遠,生卒年不詳,字輝夫,東海(今属江蘇)人。後蜀孟昶廣政初官普州軍事判官。著有《聶公眞銥記》、《廣政雜錄》等。
是書纂輯唐五代有關政事,旨在“明其祸亂之胎,示以君臣之醜”,以爲世鑒。類小説家言,不無荒誕之處。淸代编纂《全唐詩》,采入數十篇,則其文獻價值可知。既言“重雕足本”,之前應有别本流傅,今已不可踪迹。卷四《危亂黜》條末有小字注文“據《禪月詩集》中,此詩自哭涪州張侍郎,非張拾遗, 何光遠錯舉證也”;卷七《贄舊詩》條注“此事一節非李吉甫先德之意,何光遠遂錄之”。蓋此書業經後人校證,何氏原本當無此注文。類此注文係舊本固有抑或重雕時新增,注文何人所爲,惜無文獻可考。
淸嘉慶間長塘鲍氏知不足齋刊刻是書,所據底本即此宋本,當時已爲孤帙。刻工有沈喜等,避諱至“構”字。歐體字,審爲南宋浙江刻本。其版刻頗具特點,如各卷端書名大字占雙行,唐五代卷子本面目依稀可見;每則標題之字另起行,上加魚尾作標識符,該樣式於宋本中亦顯特殊,或逕據北宋本翻刻,而北宋本面貌即如此。又文字較多俗體,如骵(體) 、乱、宝、囯、弃、无、声、礼、数、灯、忻(驚)、断、迁、与、尽、楼、虫、献、炉、朴、斈(學)、㪯(舉)等。宋代福建乃至川蜀之書坊刻書時有俗體字出現(尤其刻于南宋後期者),而此係南宋前期浙江刻本,居然俗體字亦如此之多,實不多見。曩時版本家或有因元代刻本多俗體简字之現象而據以爲鑒定元本之一法,以此本鑒之,則不足爲據矣。
此本舊爲明代檇李項氏天籁閣插架之物,有萬曆元年(1573)項元汴重裝題記。入淸先後爲朱彝尊、徐七來、顧廣圻、程世銓、黄丕烈、汪士鐘、翁同龢收藏,朱彝尊、王士稹、查嗣瑮、曹寅、徐嘉炎、汪士鋐、趙懷玉、黄丕烈、翁同龢等或题跋或題詩或校勘,印章手迹,朱墨燦爛,洵屬人間寶物。
來源:《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策劃:文止
本文編輯:沐齋上人
排版:飲冰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