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是借口,只要是想做的事情,不论几岁都应该着手去做。」
•••
“你看,打开这个排污开关,流出来的水都是褐色的,这就代表净水器滤芯里的污垢被冲出来了。”
在窗明几净的厨房一角,已经93岁的郑祥开一丝不苟地演示着他发明的自动排污净水器。
作为多项发明专利的持有者,这台净水设备正是他的得意之作,研发时间跨越将近二十多年。
回首往昔,郑祥开不住地感慨人生的大起大落。
他一生经历丰富,青年时曾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他重拾学业,考上了同济大学函授给排水六年制专业,却在特殊年代被下放到山区。期间他自学化学,给山区学生当化学老师,直到改革开放,才拿到当年的毕业证书,之后一直在省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直至1993年,67岁的他正式从单位退休。
△年轻时参加工作的郑祥开
或许很多人觉得,退休就意味着颐养天年,从此可以自在地享受生活,但对郑祥开来说,人生的新篇章,此刻不过刚刚开启。
「1」
“退休老人”变身“发明达人”
从“退休老人”一跃转身成为媒体竞相报导的“发明达人”,对郑祥开来说并非偶然。
他一直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下放山区的时候就曾凭借自学的化学知识制造出肥皂,还送给身边的人使用。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需要和污水打交道,对水一直别有一番情怀。
“让大家都能喝上干净安全的水,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退休后,郑祥开和两个好友一起自费创立科研所,继续从事水和环境卫生的研究。
九十年代的住宅小区,因为输水管道经常生锈,饮用水卫生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而市面上卖的净水器不但价格不菲,每年还要更换滤芯,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注意到这个问题后,郑祥开尝试寻找不需要换滤芯的净水器,发现市面上没有类似功能的产品后,他考虑自己来造一个。这一研究,就过去了25年时间。
搞发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构思、选材、研制、实验,每一个关键部分的突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的成分。
△多年来不断更改试验的净水器
这个净水器他前后共研发了六个版本,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推倒重来,其中的枯燥与辛苦,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表述。
尽管付出了许多,但研究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一直等国外先进的陶瓷磨片技术传进来后,他才发现了曙光,经过试验新材料,终于研制出能够自动排除滤层的积污的新型净水器。
△郑祥开对照试验净水器滤芯排污的结果
虽然这项技术没有给郑祥开带来什么利润,但是切切实实攻克了一个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这其中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我身边有人十多年了还在用这个净水器呢,出了问题我都免费去给他们维修。”他幽默地说道,自己的“售后服务”绝对值得五星好评。
「2」
怕危险,也怕实验不成功
发明的过程中除了要耐得住寂寞,有时还伴随着危险。
2002年“非典”爆发,大规模的疫情惹得到处人心惶惶。因为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坊间流传熬煮白醋可以熏蒸消毒,在社会上还引发了一阵抢购白醋的风潮。
郑祥开没有跟风抢购,而是注意到了当时市面上针对空气消毒和防护药物的空缺。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原本还在研究净水设备的他当即停下手上的课题,投身研发一种可随身携带的气态空气消毒剂。
△研制成功的空气消毒剂
经过多番实验,他选定了二氧化氯作为这款空气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二氧化氯作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高效消毒灭菌剂,普遍是以水溶性消毒剂的形式存在的,想以气态的形式大规模储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稍有不慎甚至会引发爆炸。
△冰箱上的实验器皿
有一次,为了测试新发明的效果,郑祥开一大清早带着助手跑到宽阔无人的江滨公园做实验。这是一次比较危险的尝试,当时疫情正严重,许多人根本不敢去公共场所,而且万一实验操作不当,二氧化氯发生爆炸,也是严重的事故。他坦诚说,自己当时腿都在打颤,生怕出现意外。
“我的助手很勇敢,那时候他很严肃地对我说,我腿脚慢,先躲到后面去,他在前面挡着,如果爆炸了他马上把东西扔出去。”提起这段“共患难”的经历,郑祥开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好在最终是有惊无险,测试的结果非常成功,郑祥开也松了一口气,他怕危险,但也怕实验不成功。总算攻克了最困难的部分,后面他可以把实验场所转移到家中了。
△郑老家中随处可见各种实验器材
空气消毒剂发明出来没多久,非典就结束了,郑祥开就把这项技术转让给了一家药业公司,用于汽车消毒、房屋装修等领域,而转让专利获得的一笔钱,很快又被他投入到新的发明之中。
「3」
“我有一个梦想”
在采访过程中,郑祥开一再强调,研究这些发明并不是想赚钱,也不是喜欢人家来表扬他。他说:”我就是想在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有人不理解他,辛苦大半辈子,退休了还这么“折腾”做什么呢?这样的话,对他来说犹如清风过耳,丝毫不能影响他继续专研发明的热情。
“我花的都是自己的工资,从没向别人伸过手。谁也管不到我。”说起来,他底气十足。
△利用厨房做实验的郑老先生
去年,郑祥开第7次参加了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他是现场参会次数最多且年龄最大的科技工作者,因此有不少媒体来采访他。
这一次,他专门斥资买了一台风机,为的就是展示他的新研究成果——吞霾技术。
△郑老的”吞霾“发明
他解释说,这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把雾霾经过气泵引到水下,霾粒经过细小的微孔后,会迅速溶解或沉降于水中,而洁净的空气就可以释放出来。为了制造出能让雾霾通过的微孔,他尝试了不下十数种材料,才成功把微孔的大小控制在十几个微米的范围内。
“那天很多人都来看我的发明,效果非常好。”说起当时的盛况,他话语间不乏自豪。“可惜很多人就是看一个热闹,热闹过了也就没了。”
△现场展示”吞霾“实验
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个技术真正推广开来。“这项发明很有用的,一定可以帮助那些被雾霾污染的城市恢复洁净的蓝天!”语速一直不紧不慢的他,说这句话时却分外铿锵有力。
「4」
“我不怕被学,希望有更多人来学我”
虽然已经步入人生的暮年,但郑祥开身上时常迸发出令许多年轻人也为之汗颜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许多人“人未老,心已老”,总把“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干嘛呀” “这是年轻人该做的事,你凑上去干什么”这样的话挂嘴边。但在他看来,年龄不是借口,只要是想做的事情,不论几岁都应该着手去做。
别人劝他,为了鼓捣这些发明耗费了这么多精力不值当,但是对他来说,这些事情不是“消耗”生命,而恰恰是“延长”生命的补品。
“搞科研对长寿是有好处的,我今年九十多岁,出门还会骑电动车呢 。”他透露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多动脑,多动手。
发明之余,郑祥开也很懂得生活。他经常同一群老朋友一起唱曲、跳舞,交流养生经验,还和一群“70后”、“80后”的退休老人组成了一个闽剧社,定期在于山脚下表演,不少“粉丝”会专程来看他们表演。
“你看看,这就是我了。”他兴奋地指给我看报纸刊登他的表演照片。
92岁的他虽然是所有成员中最年长的,却是个多面手,打锣敲鼓样样能行,因此在团队里面负责音乐伴奏。每次演出开始前,他都会早早达到于山,提前把场地打扫干净。演出结束后,他也会把东西都收拾干净,不留下丝毫垃圾。
△在于山表演闽剧的郑祥开,照片来源于海峡都市报
“不过现在不服老也不行了,虽然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身体不许了。”
今年以来,因为身体不适的原因,郑祥开不得不减少外出,只能每天在家用电脑看书看报,用微信和朋友聊天。
他遗憾地表示,因为身体不好的缘故,这次的618展会他也只能缺席了。
△郑老展示自己受采访的报纸
“一开始是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搞发明,后来他们都走了,只剩我一个人。”
“现在连我也快做不下去咯,钱花了那么多,手上也没力气啦。”说起生老病死,他并不忌讳,虽然还是笑呵呵的模样,语气中却有些唏嘘。
“你们年轻人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时间多得很。你们的眼睛不要只看着5G、6G那种大事,生活中也有很多你们可以做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可以改进、改革的。”
不同于许多人把自己的发明紧紧攥着,生怕被学走,郑祥开很希望有年轻人跟他学习。
△自主研发的皮肤病药水
“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如果我过几年走了,有个会学的人也很好。”他透露说,目前吞霾技术很可能批下发明专利,如果有年轻人来学习合作,他是求之不得的。
“当然了,他们要守法才可以!”他很快又补充了一句。
“我觉得国家应该多鼓励个人发明。中国这么大,一定有很多搞发明的人,也有很多值得推广的好东西。我们应该让科学有路可走。”
采访结束后,他这么对我说道。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客
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是忠于自我的潮酷老男孩
一个四十岁的潮酷老男孩。
老严:摄影和我的一半生活
摄影是活着的证明。
他以菜肴入画,在盘中绘下灵性的花
罗世伟文火慢炖的闽菜人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