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市场,
要么关上一扇门,来一场牌照规范的洗牌;要么打开一扇窗,让新机会来证明实力。
中国IDC想在云计算大潮中转型的故事已经讲了好多年。
但多数IDC还是最常见的“二房东”模式,即通过网络带宽和数据中心的租用服务打包散卖,利润高且门槛低。这样的市场,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变革又怎会转变?
要么关上一扇门,来一场牌照规范的洗牌;要么打开一扇窗,让新机会来证明实力。
今年,新机会来了,居然还是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云计算。但公有云带动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故事还不够普惠大众,如火如荼发展的混合云和私有云正在为新机会加码。
本周,美国上市的万国数据发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净收入同比增长42.4%,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1.7%,EBITDA同比增长111.6%,财报发布当天股票上涨5%。
万国数据第自去年第四季度上市以来,几季财报表现均很突出,如果将万国数据和全球第一大IDC企业Equinix对比,会发现中美如出一辙的三大手段。
首先,数据中心托管业务增长势头继续强劲。
MarketsandMarkets在7月发布的数据中心托管市场报告中预测,数据中心托管市场将从今年的320亿美元以14.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2年的620亿美元,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数据中心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对可靠、安全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设施的需求。
数据中心托管可批发,可零售。批发式的托管提供了大量的IT空间,以及冷却和电力基础设施,还给用户带来了降低功耗和冷却成本、高带宽、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等方面的好处。MarketsandMarkets认为,未来五年批发式的托管将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所以数据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跑马圈地、开疆拓土仍然是普遍做法,这也是数据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如此,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Equinix以36亿美元买下Verizon的数据中心业务,并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对这29个数据中心的收购;7月,CyrusOne在爱尔兰赢得了在都柏林南部建设总投资额达3亿欧元的数据中心的第一轮批准。
从万国数据财报披露的数字来看,遵循这一思路,万国数据的数据中心分布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成都等国内核心经济枢纽。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万国数据有11个自建的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总计机房面积超过7.1万平方米。
尤其在去年第四季度,万国数据在美国上市之后,更是迅速开启加速模式。
截至目前,7个自建数据中心正在建设,总计机房面积超过3.8万平方米;
上海五号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开始投入建设,更大规模的上海六号数据中心业已开建;
今年3月,万国数据收购的深圳五号数据中心一期已建成,并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正式投入运营;
建设中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也已被国内一家大型云服务商100%整租。
全球来看,云服务提供商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需求从6、7年前持续至今。451 Research在近期报告中指出,由于自建数据中心的投资和运营成本的增加、监管要求以及选址等因素,企业将更倾向于将数据中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该报告还预测,到2018年,企业将有约36%的IT负荷迁移到云上。
比如今年5月,甲骨文宣布与AT&T达成重大云计算协议,并与Equinix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聚焦中国,会发现云计算市场因为惊人加速度而成为各大云服务提供商的必争之地。根据Gartner 2017年二季度发布的《全球公有云服务预测报告》,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2016-2020年的增速将会达到42%,远高于全球总量增速的28%。
这一趋势在万国数据披露的财报数字中也得到印证,目前云服务提供商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占万国数据所有数据中心签约面积的75%以上,其中云业务客户占比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