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Wi-Fi名字后面为什么还有个5G? ·  9 小时前  
读者  ·  最近尽量不要随便网购! ·  3 天前  
新周刊  ·  县城影院票价过百,春节档看穷年轻人 ·  2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上官正义,地下代孕网络的吹哨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全季的碗底,流动着中国人的乡愁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4 14:44

正文


图片

“元宵节,你们单位放假吗?”这是躺在颜飞微信里的一条聊天记录。每到元宵节,它都会像老电影一样重现,提问者是住在乡下的奶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放假,回不去”。

事实上,这个正月十五,颜飞已经在新年的第一次出差途中。一早,他收拾好和客户开会的资料,在早餐厅坐定。全季酒店的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把他拉到了对故乡的迷思之中。

热腾腾的汤圆。

颜飞不知道,日渐衰老的奶奶还会反复提问多少年。在他眼中,每过一个年,似乎离故乡就又远了一点。他日渐熟悉的是城市的街景与快节奏,故乡的一切都像奶奶日益佝偻的背一样,变得缺乏活力。

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人人都需要一个故乡,安放全部的身心,找到那份心安感。

元宵佳节,热闹的街头里又有多少异乡人?

出走与回归,何以为家?

回首过往几十年,走出乡土社会,步入现代化的浪潮,始终都是普通中国人的追求。藏在背后的不只是个体的梦想和能动性,还有家庭文化与社会演变共同孕育的传统。

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在当下愈发艰难。

“我宣布已被确诊为办公室申公豹。”一句结合了当下最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戏言,引发了网友们的极大共情。哪吒宇宙的故事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壮言让人热血贲张,而申公豹的“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更是走入了人们的心里。

出身为妖,但“小镇做题家”申公豹不屈不挠,一路奋斗。他想成仙,却抵不过师兄太乙真人的几句话。弟弟申小豹的遭遇,勾起申公豹的善念和柔软。而申父的自断手臂,更是映照了无数中国父母全力托举下一代的牺牲和成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无数在外打拼的现代人的底色。

《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申公豹,何尝不是无数在外打拼的现代人的底色。(图/《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前路困难,与此同时,你也会发现,无法回头。

所谓“回不去的故乡”,与不可逆的现代化相关,也与代际观念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断层有联系。一句“我还没闯出什么呢”,便足以成为回不了家的理由。

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好,自我实现的快乐也罢,人始终背负着期待在生活。逢年过节,正是这种“期待”与“被期待”互相碰撞的时刻。而在经济下行、降本增效的背景里,壮志难酬的情绪又被无限放大了。

可以说,如何处理出走与回归故乡的矛盾,成为了在外打拼和生活的现代人的重要课题。

在这些细节的涟漪里,
舒缓乡愁

当“回不去的故乡”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人们便开始尝试探索各类途径,以期主动或被动地与故乡发生关联,一解乡愁。

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所探索的那样,特定媒介形式在形塑一类文化或某种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因而,我们看到,网友涌入李子柒的视频,在观看中抒发对乡土的热爱,在赛博文化里寻找故乡的亲切。

而在荧幕外的生活里,乡愁通常不是非常大而猛烈的东西,而是埋在衣食住行里的“小且生动”。

比如:方言。

在新周刊与全季一起发起的关于故乡的小红书话题下,有身在异乡的网友留言:在悉尼的公交上,遇到两个讲上海话的阿姨。她们一路谈笑,我感受到的都是家的气息。

网友在新周刊小红书的分享。( 图/小红书截图@新周刊)

方言是特定的能够放大故乡属性的东西。在《新周刊》二月推出的“故乡里的方言”专题报道里,由南至北的方言“跃然纸上”,在继承与对话中,延续文化的关怀。

方言之外,各类别有风味的吃食,也往往能够精准触发打工人们的味蕾。今年,在元宵节这样一个很多人都无法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位于上海豫园的全季元宵摊,引来了不少人的驻足。

全季元宵摊,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品尝家的味道

这个正月十五,全国3000家全季酒店早餐厅特供汤圆作为时节早餐,抚慰在异乡奔波的旅人。第3001家全季汤圆铺子也在节日当天,走上了未脱寒潮的上海街头,用一碗热腾腾的老白茶红枣汤底的汤圆,温暖了更多游子们的心。


围着温暖的元宵摊,一场关于家乡美味的讨论也正热烈展开:

有人曾留学海外,那些年疯狂赶论文的时候,最想念的是外婆泡菜坛里的陈年酸萝卜;也有人说父母在家有菜园,从地里刚拔出来的那份新鲜,无可替代;还有人心心念念折耳根,不管争议如何,这份味道独一无二。

还有人想起,在苏州全季尝到的红油腐乳,和家里老人做的一模一样,再配上一碗五常大米做成的经典白粥,那种感觉,和在家时的早餐体验别无二致。

五湖四海的客人来到全季温暖的元宵摊体验节日氛围。

汤圆、腐乳、白粥……这些都是全季于四季变化和各种传统节气里,精心推出的早餐单品。有些全季餐厅,还会适时推出本地特产小吃,供来往客人纾解乡愁。

对于忙碌的我们而言,一个好的歇脚处,一顿好的早餐,也许不在于说有多么丰盛,而在于那份简单纯粹背后的情感联结。这大概也是现代人说不尽的乡愁里,最宝贵的所在。

真正的理想家园,让人心安

“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蛇年春晚,王菲的一曲《世界赠予我的》唱出了世间百态的复杂。人的命运有参差,然而,无论天涯海角,希望所爱之人寻觅一处安心之所的心愿,永远是最美好的存在。

夹杂在“故乡”这个词语中的浓厚情谊,会随着人们每到一处新的地方,而与不同的要素发生化学反应。这似乎也是全季赋予客人如回家般安心的体验与故乡般慰藉的意义所在。

全季在传统节日赋予客人如回家般的体验。


食物仅仅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从奉茶的待客之道到东方美学的生活方式,从住宿到文化,在AI盛行、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全季始终指向人和这片土地的联结,为来来往往的忙碌之人,奉上一场从时空到心灵的曼妙体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