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雪爱与自由
作家,代表作《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李雪,心理学者,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行小兵  ·  香港上市全流程 (从未如此详尽) ·  9 小时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那些卖不好的车跑去国外,只会毁了中国品牌的名声 ·  10 小时前  
春晖投行在线  ·  招人时确保价值观一致,然后通过企业文化来确保 ... ·  23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李雪爱与自由

我时而看着别人家的窗户发呆,会想,住在里面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20200714111813

李雪爱与自由  · 微博  ·  · 2020-07-14 11:18

正文

2020-07-14 11:18

我时而看着别人家的窗户发呆,会想,住在里面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

跟爸爸同住的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对家的全部渴望,就是一个正常生活的家。

爸妈的人格不要那么极端病态,父母能正常上班和下班,能正常地说话,一家人能平和地商量事情,一日三餐都能吃到热乎的,偶尔还有些小惊喜小乐趣,比如孩子喜欢猫能养一只,好吃的零食经常有,有时候全家能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

仅此而已,就足够了。

我父母把家庭撕裂成地狱战场,只有自恋厮杀,家里灯泡坏了,水龙头漏水,都可以很久很久没人管。

因为小时候从未拥有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体会,我那么好奇别人家的窗户里面,是怎样的生活。

跟爸爸一起生活的这段日子,有时候日子是正常而平静的。爸爸会做饭,干活,我和店长各忙各的,有时候一起组织一顿大餐。

这样“岁月静好”的日子,让我忍不住开始编织一幅正常的家庭生活图景。这幅图景里,父亲是在父亲的位置,像个父亲的样子。

就好像在废墟里幻想一栋温暖的房子。所以现实总会迅速打脸。

血缘关系上作为我父亲的那个男人,还是那个男人。一个全然活在自体自恋中的人,客体对他来说只存在能否为他所用,没有办法对客体本身产生任何兴趣和关注。

从我大学到现在中年,这十来年我和他是失联状态(他出轨组建了另外一个家庭,鲜有联系)。我从曾经那个整天想自杀的重度抑郁少年,走到今天。他过去没有任何参与,他现在也没有一点兴趣去了解,更别提对我感受的关心。

但凡话题稍微指向我,他迅速走神、打岔。他只能接受要么面对面无话可说,要么我一脸崇拜地听他讲他当年的“牛逼事迹”。

他还是他,没有变过。

只是老了,弱了,没钱了,恐惧养老没有保障。所以回到了那个比较有能力的女儿身边,开始履行父亲的职责— 做饭,看家。

这个男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理解,“父亲”这两个字的含义,除了做饭看家以外,更重要的是情感链接。是能看见,女儿是个人,是个有自己成长经历,有丰富情感和思考的活人。

我知道,这个要求,对于他的心理发育水平,超纲了。

图:Gail Albert Halaban的摄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