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迁安大数据中心
优政、惠民、兴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他好棒 ·  2 小时前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迁安大数据中心

【永远跟党走·红色印记】饮水思源:谢高华与乌溪江引水工程的故事

迁安大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 2024-04-08 16:33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开栏语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迁安大数据中心公众号特别推出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专栏,通过推送分享红色人物故事,引导广大阅读者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饮水思源:

谢高华与乌溪江引水工程的故事


田间午餐会。1990年3月13日,衢州市党政领导到乌溪江引水工程工地劳动,中午吃饭前,副市长谢高华、徐邦毅、王克波与前来的干部坐在田埂上商计工作。

历史上的浙江衢州,曾有“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秦中吟·轻肥》中写下“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诗句;《衢县志》也曾多次记载衢州历史上发生的严重旱灾,“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大旱,民大饥,流离,掘观音土为食。”

长期的旱灾刺痛了无数衢州人的心,其中就包括在衢江横路乡贺邵溪农村长大,对于干旱之苦有切身感受的谢高华。20世纪70年代,谢高华先后担任衢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其间他参与决策并组织衢县人民修建了3.9公里的西干渠,之后他又建议修建规模更大、受益范围更广的乌溪江引水工程。

1979年,当时的国家水电部批复同意乌溪江引水工程设计方案,但之后因国民经济调整等原因,引水工程未能实施。1985年,谢高华任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再次萌发了建设乌溪江引水工程的念头,在他的力推下,引水工程被再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89年8月8日,乌溪江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在开工典礼上,谢高华含着热泪激动地说,“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的冲刺!”

1990年3月13日的一天中午,谢高华抽着烟,眉头紧蹙,在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现场与神色凝重的干部们相对而坐,围坐着的所有人,似乎都心事重重、一言难发,一场“工地午餐会”吃出了无尽惆怅味。彼时,引水工程刚启动半年,工程建设面临诸多困难。整个工程衢州段共需2.8亿元资金,其中省里拨款1.2亿元,剩下的1.6亿元要靠自己解决。面对资金紧张问题,谢高华提出发动群众自愿捐款的想法。当时,上至领导干部,下到普通农民,纷纷慷慨解囊,只用一年时间就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

除了资金的问题,当时工程装备也极为匮乏,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肩挑手挖。为了靠前指挥,谢高华将总指挥部办公室搬到工地现场,只要不外出开会,他几乎每天吃住在工地,在万人会战的山坳里,在工程推进的技术分析会上,在发生塌方事故的黑暗隧洞中,处处留下了他消瘦而高大的身影,人们也经常亲切地称呼他为“泥腿子干部”。

1994年8月4日,经过6年艰苦奋战,乌溪江引水工程衢州段全线竣工,给55万亩农田送去了甘泉,使沿线30多万百姓喝上了优质的饮用水。当有人问道谢高华当初力推乌溪江引水工程上马的原因时,他感慨道,“每次读到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我的心情就非常沉重。为此我下定决心,哪怕困难再大,也要建好乌溪江引水工程!”

谢高华在乌溪江引水工程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坚持梦想,坚持为民造福,依然奋斗在工程一线,用自己的弱弱身躯和躬身行动,感染带动了一大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芸芸百姓,他不仅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生命的源泉,更是给衢江人民留下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和默默付出的宝贵精神财富。

源/ 浙江省档案局

编辑/史家歌

校审/冯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