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一写这个公众号的三年,以及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和感悟。从2014年8月份开始,慢慢已经过去了三个整年,一共发送了650篇左右的随笔文章,在这里感谢各位读者,还在这里坚持订阅。
图1 三年的《汽车电子设计》
1)汽车电子设计
这个号本来是我在GM China工作时候开的,自从各个电子门户式微以后,我沿袭之前2009年开始的《汽车电子硬件》继续主要在新能源汽车上面写一些总结。
图2 已经消失的EDN China 成了一个永远的回忆
图3 和烟烟去丽江度假之前的第一篇文章
这三年以来,基本《汽车电子设计》遇到了挺大的瓶颈,每日主观的感想和点评式样的更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很多内容写出来读者不满意啊,没写到点子上。从职业发展上,从业马上到10年的我,也面临一个转型。如何兼顾系统和深入,能够在技术上做出成绩,这个坎需要过。网络世界码字再努力,还是需要在现实世界建功立业啊。
1.1 技术投稿(IND4)
基于这个考虑,我现在把自己所做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方面的技术文章,做一个个小课题然后以一定的层级连载出来。这也是老板对我现实的要求,需要把握大的整体,也需要对细节上进行梳理,带领技术团队来实现部件的设计和改进。
以接触器和BDU为例的专题设计:
-
原创丨电池系统配电盒(BDU)设计1-需求分析
-
原创丨电池系统配电盒(BDU)设计2-控制和监测
-
原创丨电池系统配电盒(BDU)设计3-优化
-
原创丨
霍尔电流传感器在BDU里的布置
-
干货丨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的接触器配置
-
干货丨MSD和接触器布置考虑
-
干货丨电动汽车接触器工作电路
-
原创丨电动汽车接触器的失效
-
电动汽车接触器设计
-
原创丨配电盒的设计方向-卡片式
一个阶段以后,对这个部件的CTS和里面细节设计就每个问题可以展开整理,形成在PHEV、EV和不同设计需求里面的要点的把握。
1.2 行业研究周报
如前所述的,在第一电动里面对于行业的发展前进做一些技术探讨。
2)工程师的职业发展
我和前后几位领导都探讨过,在工程技术领域,每过一个阶段,都会面临工作上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如何做下去的坎。技术本身是存在巨大的价值,但工程师是应用技术的,而且往往需要合理的分工和团队协作才能撑起来。我们时刻面临,自己做什么?团队做什么?产品的成功与否,在汽车和零部件里面时间比较长,有时候会面临很多的迷茫,因为工作中大部分时间的协调和会议,让大家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搬砖啊。
与之前一样,我觉得职业发展之路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有时候是性格和爱好的双重作用。能够持续做下去,通俗来说就是做得足够好。就现实来说,可能需要掌握
1)与整车需求的连接,其实就是SSTS系统规范层级的要求
2)吃透部件需求,在硬件需求CTS和软件需求CRS两方面对汽车电子部件予以梳理和理解
3)依靠部件开发的过程文件来整理资料:过了这么久,我是觉得汽车电子的开发过程,我们可以在各个地方做裁剪,但是核心的干路交付物,是我们需要收集、修改和维护的,在这点我要展开下
-
东西大家都能做,但是需要关注哪些东西是通过CTS予以描述,然后通过我们开发过程中的积累,验证过程中的问题,制造的废料以及后续售后IPTV来迭代的
-
我们需要个蓝本,来记录需求、问题和改进过程,为了缩短解决问题时间,我们可以给出临时方案和长期方案,但是是否挖到根了这个只有我们在做过程文档才清楚的
-
工作需要协同和分工,特别是有大量的沟通和汇报。收集不同角度的意见,也是我们将来迭代CTS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模板到产品深入过程,其实是我们对每个要求不断理解和注释的过程
4)验证和机理
DV、PV这些比较终极的验证手段,需要我们结合日常的一些实验设计验证来进行一步步的迭代。我是觉得需要把Validation工程师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失效机理的推断方法,和验证问题的思想梳理出来。然后交给团队去验证执行,才是工程师个人有放有收的核心。
以上,都是个人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定阶段衰退之后的必然选择。你放哪些,收哪些,坚持哪些都是个人的选择。选了一条道路,就是要受到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的冲击,这个事情上每个人并不相同,拼到最后老工程师们总要压箱底的功夫。
最后,我觉得《汽车电子设计》是写个汽车工程师们,当然主要是汽车电子工程师们参考的。一个人默默在这个产业里面的奋斗和挣扎,总是想引起的一些共鸣和交流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