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4.6.30-2024.7.6)A股日均交易额6,107亿元,环比减少8.3%,同比减少33.8%。2024年二季度日均成交额8,306亿元,较2023年二季度日均交易额减少17.4%。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522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2.7%。沪港通: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出139亿元,2024年至今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391亿元。2020/2021/2022/2023年北向净流入分别为2,089/4,322/900/437亿元。两融:截至2024年7月4日,两市两融余额14,741亿元,环比减少0.86%,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8.2%。两市融券余额317.07亿元,占两融比例约2.15%。
本周(2024.6.30-2024.7.6)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下跌1.47%,跑输沪深300指数0.59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22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下跌1.95%、保险板块下跌0.67%、多元金融下跌0.82%、互联网金融上涨2.70%、金融科技下跌0.15%。锦龙股份(+9.20%)、香溢融通(+6.61%)、江苏金租(+2.97%)、爱建集团(+2.12%)、湘财股份(+1.68%)涨幅靠前。中金公司(-5.54%)、华金资本(-4.89%)、海德股份(-4.63%)、华铁应急(-4.21%)、国信证券(-4.14%)跌幅靠前。
►
券商: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加强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监管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意见》的出台,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将有力推动各方进一步严惩财务造假,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的工作格局,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同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信披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信披规定》进一步补充完善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则体系,
明确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私募基金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不得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不得夸大或者片面宣传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或者私募基金的过往业绩,并鼓励私募基金管理人自主增加信息披露内容,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是掌握行业运行情况、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次发布的《信披规定》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相关监管安排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化,是对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则体系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将促进私募行业进一步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
保险:
央行出手借债拟卖出,险企或将受益于利率回升
央行出手借债拟卖出,险企或将受益于利率回升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
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7月5日,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从人民银行求证获悉,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
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我们认为,采用信用方式借入,意味着央行借债的行为本身不会引起市场流动性的变化,但后续卖出国债的操作会回收市场的流动性,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将推升国债收益率;此外,央行表明将采用无固定期限的借券方式,意味着央行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将不会局限于某一期限品种。今年4月以来,央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向市场提示长端利率风险,长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持续偏低,直至此番央行签订债券借入协议,债市迎来回调。本次央行借入国债,既是为未来公开市场现券卖出做铺垫,同时也是对长端利率近期再次快速下行做出实质性干预,将央行此前多次的口头提示变为实操,引导市场的意图明显。
对于险企而言,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险企已陆续下架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并上市首批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我们预计其他险企将陆续跟进。此次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下调叠加央行出手引导债券市场,险企有望在资负共振下迎来利好,长期囿于利差损风险的寿险企业估值或将迎来改善。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自然灾害风险。
非银及子板块的指数表现:本周(2024.6.30-2024.7.6)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下跌1.47%,跑输沪深300指数0.59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22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下跌1.95%、保险板块下跌0.67%、多元金融下跌0.82%、互联网金融上涨2.70%、金融科技下跌0.15%。锦龙股份(+9.20%)、香溢融通(+6.61%)、江苏金租(+2.97%)、爱建集团(+2.12%)、湘财股份(+1.68%)涨幅靠前。中金公司(-5.54%)、华金资本(-4.89%)、海德股份(-4.63%)、华铁应急(-4.21%)、国信证券(-4.14%)跌幅靠前。
1.2.
券商
:
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加强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监管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意见》的出台,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将有力推动各方进一步严惩财务造假,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的工作格局,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同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信披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信披规定》进一步补充完善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则体系,
明确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私募基金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不得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不得夸大或者片面宣传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或者私募基金的过往业绩,并鼓励私募基金管理人自主增加信息披露内容,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是掌握行业运行情况、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次发布的《信披规定》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相关监管安排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化,是对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则体系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将促进私募行业进一步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1.3.保险:
央行出手借债拟卖出,险企或将受益于利率回升
央行出手借债拟卖出,险企或将受益于利率回升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
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7月5日,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从人民银行求证获悉,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
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我们认为,采用信用方式借入,意味着央行借债的行为本身不会引起市场流动性的变化,但后续卖出国债的操作会回收市场的流动性,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将推升国债收益率;此外,央行表明将采用无固定期限的借券方式,意味着央行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将不会局限于某一期限品种。今年4月以来,央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向市场提示长端利率风险,长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持续偏低,直至此番央行签订债券借入协议,债市迎来回调。本次央行借入国债,既是为未来公开市场现券卖出做铺垫,同时也是对长端利率近期再次快速下行做出实质性干预,将央行此前多次的口头提示变为实操,引导市场的意图明显。
对于险企而言,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险企已陆续下架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并上市首批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我们预计其他险企将陆续跟进。此次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下调叠加央行出手引导债券市场,险企有望在资负共振下迎来利好,长期囿于利差损风险的寿险企业估值或将迎来改善。
2.市场指标
A股成交:本周A股日均交易额6,107亿元,环比减少8.3%,同比减少33.8%。2024年二季度日均成交额8,306亿元,较2023年二季度日均交易额减少17.4%。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522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2.7%。
沪港通: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出139亿元,2024年至今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391亿元。2020/2021/2022/2023年北向净流入分别为2,089/4,322/900/437亿元。
投行:本周发行新股1只,募集金额8.0亿元;本周上市新股2只,募集资金13.4亿元。2024年至今,A股IPO上市46家,募集金额338.4亿元。2023年,A股IPO上市313家,募集金额3,565亿元。
两融:截至2024年7月4日,两市两融余额14,741亿元,环比减少0.86%,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8.2%。两市融券余额317.07亿元,占两融比例约2.15%。
自营业务: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0.88%,中证全债(净价)指数下跌0.06%。上证指数下跌0.59%、创业板指下跌1.65%、科创50下跌1.86%、万得全A下跌1.18%。
股票质押:截至2024年7月5日,市场质押股数3,543.2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4.41%,市场质押市值为23,848亿元。
3.行业及公司资讯
【金融监管总局等7部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7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央行、科技部、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鼓励各地组建科技金融联盟,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交流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慧保天下)
【保险分支机构退出速度放缓,头部险企裁撤力度最大】
财联社统计,截至7月1日,今年上半年共有848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较上年同期少裁192家,同比下降18.46%。其中,被裁撤的网点类型主要为营销服务部,在退出市场的848家保险机构中,有525家为营销服务部,占比六成以上。据了解,头部险企裁撤力度较大,统计期内,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各自累计裁撤分支机构141家和83家。(慧保天下)
【中国人寿发布上半年保险理赔服务报告】
7月2日,中国人寿发布上半年保险理赔服务报告。财险方面,上半年集团共处理财险赔付案件1162万件,累计赔付金额达335亿元,同比增长11.67%,平均每日赔付金额超1.8亿元;寿险方面,上半年集团赔付件数达1231.5万,赔付金额302.6亿元,整体赔付时效0.34天,获赔率99.7%。(慧保天下)
【中国平安被动并表陆金所,持股比例将升至56.82%】
7月3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由于全资子公司安科技术和平安海外控股在陆金所派发特别股息中选择以股代息,致使中国平安所持陆金所股份由41.4%升至56.82%,将被动并表陆金所。据了解,陆金所曾为中国平安控股互联网金融公司,2020年前后分拆独立,先后在纽交所和港交所上市。就此次被动并表陆金所,中国平安表示不会对陆金所经营进行干预,也未有私有化意向。(慧保天下)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保险机构要开发适配性强的金融产品】
7月3日至4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赴江苏调研。在走访苏州工业园区时,李云泽强调,保险机构要立足职责定位,开发适配性强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慧保天下)
【证监会发言人:目前已制定细化工作方案!】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金融时报)
【保险业协会发布行业消保领域首部纲领性自律规范】
7月5日,保险业协会正式发布《保险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自律公约》。该公约从服务行为管理、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消费者教育、纠纷化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据了解,作为保险行业消保领域首部纲领性自律规范,《自律公约》是行业消保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示范指南,也是今后做好消保工作的评价准则。(慧保天下)
【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债券借入协议】
7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央行确认该信息,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上述消息发布后,国债现券收益率短线上行,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24收益率上行0.85BP报2.2690%,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0023上行1.05BP至2.4760%。此前,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慧保天下)
【平安产险拟发行100亿元资本补充债】
7月5日,平安产险发布公告称,拟发行2024年资本补充债券100亿元,期限为10年(5+5),票面利率将采用分段式计息方式,单利按年计息,不计复利。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增强偿付能力,为业务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慧保天下)
【上半年保险资管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回报3.72%,低于5%长期投资收益假设】
财联社统计,截至6月30日,997只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平均年化回报为1.96%,年化回报中位数为3.05%,其中,固收类产品依然是大头,共有665只,占比约66.7%,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回报和中位数分别为3.72%和3.38%,尽管产品表现回暖,但距5%的行业长期投资收益假设仍然有较大差距。(慧保天下)
【又降了!保险也将进入“2”时代?】
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进入“2”时代。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险企已陆续下架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并上市首批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例如,泰康人寿7月1日发布公告称,推出“泰康尊享世家(增额版)2024终身寿险”,该产品的预定利率为2.75%,预定利率3.0%的旧产品于6月30日下架。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调整并非保险公司的集体行为。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是部分保险公司的自主调整,业内尚未接到监管部门要求下调预定利率的窗口指导或通知,产品停售没有统一的时间限制,各家公司会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进行产品切换。(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