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我们的不只未来和死亡,还有海洋。”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在《哲思与海》中写道。海洋广袤、神秘、危险,但在被工业化加持的人类面前,又显得被动和脆弱。对海洋之存在的直接观察和展示,构
成了本次展览的线索之一。
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从2010年开始创作一系列用水族箱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作品,“向海回归”展出了其中的《寒武纪大爆发6》。寒武纪距今约5亿年,寒武纪地层在2000多万年内突然出现了众多动物化石,如今的甲壳纲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从这个角度来看,漫游在海葵之间的蟹类是“超现实的”,它们挑战了“时间是线性的”概念,其活动与水面上岩石的静止也构成了一组时间意义上的对比。
有感于童年时在海边游泳,常常在海中看到玻璃品、塑料袋,有过被油船泄漏的原油沾染全身的经历,黄渤在《浊浪》中把海洋垃圾封存在树脂海浪里,远看美丽晶莹的海浪,近看却有着肮脏浑浊的内里,令人惊异。在《人造像素》中,黄渤又以西方古典绘画的程式展现了由微小海洋垃圾图片拼接而成的图像,观众可以拿起艺术家留在桌上的放大镜,观看“人造像素”中的细节。
黄渤的《浊浪》(左)和《人造像素》(右)
©西海美术馆
汪天鑫利用青岛当地的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流速)生成了影像作品《风暴之眼》,粒子在数据驱动下游动变幻组合,构成一幅迷人动感的海浪画面。刘佳玉则在《激流引力》中用发光二极管向观众展示了海平面的图景,光源的变化呈现了海平面全天的变化,观众既能看到日出日落的波光粼粼,也能看到正午时分的金光灿灿,以及夜晚中的点点荧光。
汪天鑫 Wang Tianxin
风暴之眼
2023
生成视觉 Generative vision
©西海美术馆
对于蒲英玮来说,海洋是世界格局的隐喻。在三联画《蔚蓝》中,他用标志性的“帝国字体”书写了龙(Dragon)、狮(Lion)、鲸(Whale),这些动物象征着权力和威望,画中还有用可口可乐飘带字体书写的“China Capital”(中国资本)、象征中非贸易的“华”字符号、世界地图、海浪和海洋生物的纹样,以此指涉全球化背景下超级大国和跨国资本的不断流动。
蒲英玮 Pu Yingwei
蔚蓝 Azure Blue
2022
布面油画、亚克力,纸本拼贴,丝网印刷,邮票,油漆笔,喷漆,蜡笔
oil on canvas, acrylic, paper collage, screen print, postage stamps, paint marker, spray paint, crayon 180x150cm 3 连幅
私人收藏 Private Collection
©西海美术馆
刘任将“Panta Rhei”的字样反复书写,构成海浪波澜,用这一图像重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即万物皆流,无物永驻,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