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春顶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传添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创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29个经济体的大型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引入了“内部货币”的贸易不平衡结构和贸易成本的假定;在扩展的模型基础上,校准参数并量化模拟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影响,以及中国6种应对措施的政策效果。模拟的结果发现,中美相互贸易摩擦会给双方带来损害,且美国不能实现制造业就业的增加,比较而言,中国的受损大于美国。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措施的政策效果比较上,人民币汇率贬值、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美达成合作开放等措施最有效,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全面而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效果其次,而贸易报复的效果略差。短期内,推动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贸易报复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是较为可行的有效应对路径。
中美之间潜在的贸易摩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这将会对中美双边和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面对美国发起的全面贸易摩擦,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可以有哪些应对策略?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这在政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这些背景,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9个国家的内生性贸易不平衡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使用“内部货币”的结构来内生化贸易不平衡,同时引入“贸易成本”并分解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个部分。引入内部货币的内生性贸易不平衡结构不仅更加符合现实并且在模拟中的具体表现更加稳健可靠;“贸易成本”的引入有利于同时评估关税贸易摩擦和非关税贸易摩擦的经济影响。在对贸易摩擦的经济影响模拟上,同时考虑了美国单方面的贸易关税制裁,以及中美相互关税制裁的潜在影响。对中国应对策略的政策效果评估上,分别分析了中国采取报复措施、人民币的汇率贬值、扩大对外开放和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谈判和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寻求谈判加入全面而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推动中美谈判并达成合作等6种应对政策的经济效应,并且比较了各种应对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估上,首先聚焦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并与基准经济效应进行对比;其次关注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和地区的经济影响。具体的影响指标上,关注福利效应、产业的产出影响、制造业的就业影响,以及出口和进口的影响。经济效应的度量是通过比较“反事实”政策状态和现实基准状态下的指标值变化来实现的,指标的单位都是百分比变化。
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发起关税贸易摩擦的影响上,中国会受损、美国会受益,中国的受损程度略大于美国的受益程度。对中国而言,福利、产值、制造业就业、出口和进口都受到负面冲击;比较而言,出口受损最大,进口其次,产出、就业和福利的冲击相对较小;随着美国惩罚性的进口关税水平提高,对中国的冲击越大。对美国而言,受益主要表现在福利提高、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值以及GDP的增加,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出口和进口实际上都会受损。所以,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拯救就业的初衷是无法实现的,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和就业下降是其比较优势及结构决定的。
表 应对贸易摩擦政策的效果比较 单位:%
中国应对措施的效果模拟结果发现:(1)
同等力度和规模的贸易报复措施,在增加美国损失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国的受损。
说明报复措施能够起到增加美国外部压力的作用,有利于促成美国与中国的谈判并化解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受损程度,对中国来说并非更优的选择,但在面临美国单方面贸易保护措施时采取反制和报复措施也是必要的。(2)
人民币汇率贬值能够减少美国关税保护措施对中国的损害,同时还能够增加美国的损害,故而是一项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有利于促成双边谈判和达成和解。
但汇率的贬值会带来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外汇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3)
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便利化能够减少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大。
这说明该措施有利于中国经济恢复和增长,但不能够促成中美谈判和达成合作。(4)
促进RCEP谈判和达成协定能够显著地提升中国的社会福利、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一项有效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建成RCEP后的贸易转移会增加对美国经济的损害,有利于推动中美谈判和合作,共同发展和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5)
加入CPTPP能够减少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的损害,但对美国的影响较小。
所以,寻求加入CPTPP确实是有利于中国的选择。(6)
中美达成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双边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惠及双方的社会福利、GDP和经济增长、就业、以及进出口贸易。
因此,推动中美合作是符合双方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