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AC STUDIO
LAC丨ArchStudio 专注建筑类前沿知识传播与分享。联合全球顶尖院校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及相关机构,搭建学术前沿与行业交流平台。传承学术精神、分享行业经验,为学生的学术生涯与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LAC STUDIO

研三学姐突破传统!数字化VR手段 + 实体模型打造多维交互教育空间?多元共存的大学教育综合体设计

LAC STUDIO  · 公众号  ·  · 2024-08-01 16:3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我们邀请到 研究生就读于
鲁迅美术学院的Serendipity同学
分享她的毕业设计作品
《岚桉兮语一多元共存的大学教育综合体设计》





作者按:


项目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扩招影响了大量校园的新建、改建和加建,使高校校园建设驶入高潮。

尽管近些年的不断摸索,国内高等院校对创新研究型大学的优化方向日益明确。但国内高校教学空间设计的创新力有所欠缺,整体质量未尽如人意,对建成案例的借鉴流于表面且严谨的实践应用也相对较少,显然一成不变的建筑空间设计思维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疾速变迁,教育空间及设施的构建也不例外。如何优化设计的难题依旧存在: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科研和创新需求的教育空间?





项目目的


回顾国内外高校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就会对应何种需求的高校教育类建筑。有关的大部分设计都是基于设计者与教育者的角度,以探索性方式从“学生”这一核心体验者视角展开的研究不多。


本设计项目提倡以理性的实证数据为决策导向,建立在资源协同利用和可持续循环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科学驱动的后期评估手段。通过循证设计手段,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比一般的高校教学空间设计更强调出了要批判性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项目通过设计将衍生出对我国未来教育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项目策略




(一)以数据与变量的研究 为设计根据



高校建筑环境的科学构建,核心任务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本设计运用循证设计中对高校教学空间收集型数据的研究方法,采取定性分析,包括深度访谈、行为剖析和即时互动,并作出使用者满意度调查。具体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在高校教学空间中影响师生与管理人员等主要使用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比如空间布局、物理环境、功能流线等,并对这些因素使用语义差别表进行研究。


表1-2 样本评价数据的频数分布( 评价矩阵) 和变量的平均值

高校教学空间中收集“证据”与项目的设计思路



(二)前期调研



通过对沈阳市高等大学的考察,剖析沈阳市高校教学空间的构造特点及其实际运用效率。调研重点研究了空间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的融合程度以及各校教育设施的现状及其潜在问题,为本研究将创新成果融入实践案例提供了基础。借助选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公共教学楼的实际状况,对比不同院校在同一类型空间的设计应用, 从而概括出普遍性的问题点,并针对此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空间解决方案。


沈阳高校的教育建筑总体上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设施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发现空间内缺乏引入更多现代技术元素,来提升教室环境的多样性和舒适度,以及强化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和室外空间的实用性等问题。




成果展示

在此基础上,以沈阳工程学院建立一所新校区为实践项目设计出具体方案。



设计分析



「 区位分析 」



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地势平坦。而设计选址在沈阳市皇姑区,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附近交通、文化、科教中心繁荣便利,非常适合对于本研究设计。



「 理念分析 」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发生在教室,课下的交流与协作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整理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成为本研究衍生出的一个具体实践课题。学习是在一个特定情景下,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而“情景”不仅是一个心理意向,同时它是一种物理环境,甚至是一种文化氛围。 所有的情景营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建构学生们对于学习场所的归属感和热情,而创造一个集课堂教学、交流研讨、小组学习等多元化的温暖的交互场所,并融入到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空间中是本设计的核心。



「 空间分析 」



通过人群分析与环境因素,构想创造出一种学习单元,是学生们学习和交往基本空间细胞单元。针对沈阳所在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日照足、风力强盛、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为避免课室过长的连排阻隔自然通风,在水平的板式楼层平面上构想了成对组合的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可以通过开闭连接部的灵活隔断以满足合班和分班等不同空间需要,致力于打造 “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 的教学环境。构建更为直观的知识体系和感知过程,利用过道以及教学楼内大厅闲置区域,安装白板、桌椅,覆盖无限网络等,通过VR设备创设多维交互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互动交流空间,实现科学过程的“真实”再现。



▲人群分析图



设计手法



本设计项目为立体化且向公众开放的校园,通过充满亲和力且丰富独特的建筑体量,结合校园景观打造错落有致和赋予思考的空间布局,延续沈阳文化的橱窗意象以及居民日常的生活场域,更紧密地与城市纹理连结,让校园被看见也被体验。与传统的核心式、线性式、分叉式结构相比, 本设计建筑紧密相接,完整串联起各个层级的功能空间,形成综合而扁平化空间组合。 同时也界定了内外空间关系:外部空间面向城市,而内部空间则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校内世界,形成了清晰的内外对比。


实践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需求以及人口密度 ,创建一个兼顾美观、实用和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以优化学习体验 ;特别注重教学楼的设计应如何适应多样化的教学与交流活动。不仅包含各种功能教室、讨论室,也有许多舒适开放的灵活组合空间,供师生和企业交流讨论。


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效果图

在创造能适应多种场景和用途的弹性空间,选择装饰材料、设备和陈设时色彩搭配与空间功能相协调,在讨论区可引入活跃的黄色与粉色,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每个空间层次都承载着学科交融、专业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活力,构建了一个有序且互相依存的活动承载体系。



多种空间整体的大局观



一体化教学楼的整体空间构思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过程。每个空间层次都承载着学科交融、专业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活力,构建了一个有序且互相依存的活动承载体系。空间研究需超越孤立或简单的叠加,而是寻求系统性的整合,强调各层次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空间的弹性多样



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布局,教学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人际互动都将得到提升。实践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需求以及人口密度,创建一个兼顾美观、实用和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以优化学习体验;特别注重教学楼的设计应如何适应多样化的教学与交流活动。 实践研究聚焦于创造能适应多种场景和用途的弹性空间。 这样的空间单元具有多功能性,在必要时可以灵活转换,展现出设计的多样性,能够应对时代的变迁而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智慧。


项目教学空间原型与组织模式示意图


空间布局与流线的可变性



设计理念强调空间布局与流线的可变性。 这种变化借助于建筑自身的技术手段来实施,空间布局展现出卓越的可调适性,能够随着教育情境的演变灵活切换角色,而且每次调整都能轻松回归初始状态。在可变性原则指导下,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不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采用固定结构与可调组件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种动态的建筑结构体系,通过引入可变性设计原则,以适应教学空间及非核心区域的适时变迁,做到学习空间实现全天候功能切换,全年周期转换,以及平日与特殊时期的适应性转换。




结语

在前期设计中,我也在好几版不同的方案里进行了许多推敲,在有限的时间如何把设计尽可能充分的展示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难题。在每一次设计创造遇到瓶颈时,总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了很多新的设计手法和理论。最终本设计通过数字化VR手段,用实体模型配合完成用户的使用后评价并分享使用的反馈和空间可优化的成果,也为未来类似的项目提供新的参考。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毕业设计经历!


▲设计实践使用后评价反馈列表

项目展示排版图



图文来源 / ‍ Serendipity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介绍|


在图纸和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背后,是什么支撑了设计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哪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你在做这个项目时候有哪些地方借鉴了别的建筑师 / 建筑项目,谁更值得学习?个人风格是如何养成的?…… 基于大家对于那些项目的好奇心,LAC特地推出【 优秀项目集合地 】栏目! 选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的作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大神在线回答我们的提



▲ 戳上方图片链接查看【优秀项目集合地】其他优秀项目分享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