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琵琶行》:诗与画的生命史 ·  3 天前  
字体设计  ·  别人家的手写字 ·  2 天前  
庞门正道  ·  随机设计,离谱程度不亚于AI ·  2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图标设计 | ps炫彩渐变镂空音符 超详细制作流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广州丨这些微型博物馆,藏着老广州的记忆密码。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5-19 08:19

正文

微型博物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体量不大而内涵颇深


见微知著

走进越秀微型博物馆

推开“微博”之门

寻找最耐人寻味的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制作的越秀“微博”地图。


电脑时代,“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作为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为大家熟知,“壹号见”今天要向大家讲述的,是广州街坊口中的另一种“微博”。


这种“微博”是“微型博物馆”的简称。越秀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微博”又是其博物馆中颇具特色,又常常给人意外之喜的一种。区内大小微博共34个,它们一般隐藏在社区内、巷子中,体量不大而内涵颇深,蕴藏着老广州的记忆密码,述说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行业故事。


夏鼎商彝,秦砖汉瓦——

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以高古陶瓷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1到4楼都摆满了精美的藏品。


普公者,普及公众之意也,亦暗含此博物馆创始人为“蒲公”蒲重良之意。蒲先生是优秀粤商、企业家、著名收藏家及水利专家。开馆初衷是期望通过对汉代无釉陶、釉陶、汉两彩陶、汉代青瓷、汉代陶瓷雕塑等珍贵文物的展出,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在英语里,中国的拼写是China,瓷器是china,而陶器是chinaware,可见陶瓷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物品。由于展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没有现代藏品,因而将该馆更名为“普公古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门口的“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馆名,由“人间国宝”“瓷圣”“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耿宝昌先生手书放大而成。馆内藏品全部为馆主私藏,如今,高品质私藏开始面向更多公众,走进更多普通街坊的视野。)


(该馆以时间为序,设置仰韶彩陶文化、良渚黑陶文化等远古展品,以及夏至清各朝代的陶瓷藏品。)


(二楼为中国陶瓷发展史展厅,从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展品开始,将中国陶瓷文化起源、发展的脉络展现于观者面前。)


(镇馆之宝——“嫦娥舞月”汉代女舞俑。)


(奏乐俑头戴三花,置琴于双腿上,左手揉弦,右手弹拨,头微上扬,面带微笑。)


(这些陶俑反映出汉代一度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社会景象。)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德政南路53-55号

开放时间:9:00-11:30,14:00-16:30,周一闭馆


窄巷深处,草药飘香——

广府本草博物馆


越秀区白云街大沙头东四巷临街的巷口有一小铺,铺匾上有“广府本草博物馆”等字,为“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于2015年手书放大。


广府本草博物馆之所以选址于此,是有一定背景的。20世纪50年代之前,大沙头东船上一带是水上居民聚居地,大沙头码头上泊满交通艇、鱼虾艇、小贩艇和住家艇等各类船只。东船上一带成为货物集散地,广府人经常使用的生草药和中成药都在此上岸,商贾云集于此采购,逐渐衍生出多家中草药房、中医馆和凉茶铺。后来,政府引导水上居民上岸居住,陆上交通日趋发达,船只逐渐减少,码头中草药生意日趋式微,但药膳文化已深深融入广府人的血液中。如今,广府本草博物馆建成,又唤起人们对中草药、汤膳和凉茶的关注和热情。


(馆外伫立着李时珍、葛洪和赵佗三位岭南中医文化代表人物的雕像。)


(走入馆内,迎面而来的是广州人最熟悉的“汤煲”铜像,给人震撼的同时,又与博物馆主题紧密贴合。)


(通过岭南医药发展长廊,人们可以了解从古到今岭南中医药文化。)


(凉茶铺重现了广府凉茶辉煌的年代。)


(展厅里的灶台展现中药烹煮煎制过程。)


(三楼的广府本草学堂,平日有各种养生、健康知识讲座。)


(在五楼百草园,用花盆、花坛种植了各种药材,给了参观者一个近距离认识和观察的机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周日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逢周一闭馆。


金水长堤,融通天下——

中国(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


2013年6月23日,中国内地第一家民间金融主题博物馆——中国(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位于长堤大马路268号首层,是民国时期私立银行之首——金城银行广州分行旧址。


博物馆墙壁上挂着类似今日名片的“金城银行”简介:“民国六年创立,分支行遍设各地,竭诚为社会服务,手续简便、保障稳妥”。长堤大马路毗邻珠江,骑楼林立,在民国时期是广州金融商贸中心,是“十里洋场”商业文化发源地和广州金融发源地,有“中国金融第一街”美誉。


馆内收藏了各历史时期典当、票号、钱庄、银行、证券、保险等民间金融业藏品的实物、史料、照片,其中很多从民间征集而来,很接地气。


走出博物馆,沿街可见众多金融服务机构,重回金融本色的长堤大马路,其实恰是一个更大的活态民间金融博物馆。


(中国(广州)民间金融金融博物馆位于民国金城银行广州分行旧址。)


(大堂内设有旧时银行柜台和大堂经理室。)


(该馆利用实物、历史图片、场景再现、互动游戏、多媒体演示等手段,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民间金融发展史。)


(“金库”大门,墙边按金字塔形状整齐码放“999纯金”大金块。)


(墙上的押契让人怀旧遐想。)


(场景再现近代金融格局的形成。)


(2012年,广州民间金融街建成,开创民间借贷先河,中国(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地址:越秀区长堤大马路268号

开放时间: 9:00-17:00,逢周一闭馆。


岭南党建,薪火相传——

中共广东区委会旧址纪念馆


中共广东区委会旧址纪念馆位于现德政中路和文明路交叉口西南侧。纪念馆是一座嫩黄色骑楼建筑,在一楼中间墙上,镶嵌着一块灰白色大理石,石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红字格外引人注目。


96年前的春天,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在今高第街素波巷广州十中校内的红楼成立,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这是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之一。这个组织数年后扩大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地方区委,而中共广东区委的秘密办公场所就在这栋楼。20世纪20年代,中共广东区委用“广东区”三字谐音“管东渠”的化名向警察局登记,将这栋楼租下来办公,后来“管东渠”就成为中共广东区委的代号。


(当年,这栋楼的一楼开设四间商铺,分别经营杂货、鞋子、小吃和中药,作为掩护。离着不远,就是团一大纪念广场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这些承载了昔日峥嵘岁月痕迹的地方,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写下了真实的注脚。)


(中药铺柜台后地面有暗道通往地下室,是非常情况时撤退的绝佳通道。)


(一楼展厅图片讲述南粤先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事迹。)


(二楼、三楼为办公室,周恩来、陈延年都曾作为主要领导在这里办公。)


(二楼墙上大字“公忠不可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如人人谨记 “公忠不可忘”,则民族幸甚,邦国幸甚。图为本期主笔陈晓毅老师。)


地址:越秀区文明路194号至200号(目前正在升级改造中,将于近期开放)


镜中世界,明察秋毫——

锦泉眼镜博物馆


锦泉眼镜博物馆位于北京路360号,是广州眼镜行业唯一的老字号。“锦泉”得名于其创始人的名字何锦泉。据何口述,锦泉眼镜的第一间门店由其师傅郭炳先生于1956年在小北路开设,其前身是“联合眼镜水笔生产合作社”。


在锦泉眼镜博物馆中,有几件郭师傅留下来的遗物唤起我强烈兴趣,因为从中可以看到广州城市文化师徒传承的历史变迁。一是关于眼科疾病治疗的书籍和散落的书页。二是“师徒契约书”。因郭炳痴迷于眼镜事业,终身未娶,晚年他确定徒弟何锦泉为其事业的唯一接班人,因而订立此契约。 


除从郭师傅那儿遗留下来的文物外,锦泉眼镜博物馆还收藏很多中外各国与眼镜相关的文物。博物馆中收藏有明朝时眼镜专家孙云球设计的一副古董眼镜,收藏有清代的犀牛角水晶眼镜、玳瑁眼镜和“裕明斋”出品的眼镜,也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眼镜加工工具。


(锦泉眼镜博物馆位于北京路北段的老字号一条街,这里聚集了宝生园、太平馆、王老吉等一批老字号,小小的一家店铺,恰是我们了解一个行业、一个时代的窗口。)


(锦泉眼镜始创于1956年,迄今已逾60年。)


(博物馆里有治疗眼科疾病的书籍,图为手抄本《眼科良方》等古老书籍,另还有刻本的其他眼科书籍。)


(1905年威斯康星州生产最早的综合验光设备。)


(1938年美国俄亥俄州生产的世界上第一批古老验光机,该验光机由旧金山老华侨赠送。)


(1700年德国纯手工制作的眼镜盒。)


(1886年生产的物理散光视力检定仪。)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60号

开放时间:9:30-21:30


铁流奔驰,四海共和——

共和村社区铁路文化博物馆


共和村社区铁路文化博物馆可以说是全国最小、最接地气的铁路文化博物馆,位于越秀区共和西路15号的共和村社区服务中心。


共和村之所以要开设这样一个社区铁路文化博物馆,是因为铁路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1953年广州铁路局成立后,管辖华南铁路网的职工宿舍就在旧广九铁路(中山一路)两侧不断兴建,逐渐形成东到中山一立交、西到东山口、南至寺右村、北到农林上路的铁路文化社区。早年“铁老大”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得这个社区和周围其他社区迥然不同。


共和村的居民基本上都是铁路人,数十年的共同生活造就他们对铁路文化的特殊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铁路上奉献了大半辈子青春和热血的老人们,有空就会到这个微型博物馆转一下,摸摸那些熟悉的东西,与老朋友聊聊家长里短。


(该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走廊、楼梯、转角等处的空间和两侧墙壁进行巧妙布展。)


(从社区服务中心大门顺楼梯走上二楼,楼梯和走廊两侧墙壁上挂着用相框装裱起来的各种铁路文化照片。)


(空间稍大的地方则加以简单装修摆放铁路文化相关的实物共28件,展出的实物中,相当部分是30多年前旧广九铁路中山一路段的铁路零件。)


(摆放实物的地面上,则以垫在枕木下面以利于排水和防枕木移位的路基石铺满。)


(枕木、旧式铁轨、电动转接机、信号灯则陈列在路基石上任人观赏把玩。)


(从19世纪末的蒸汽火车头到当代“和谐”号高速列车的图片,应有尽有。)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共和西路15号

开放时间:9:00-12:00,14:00-17:00,周一至周五开放


粤黔结缘,传续绝学——

广中路小学通草画学堂


所谓“通草画”,是指画在通草纸上的画。通脱木,俗名通草,把通脱木茎髓脱出,然后用刀切成薄厚一致的片状物,就成为通草纸。通草画是诞生在广州本土的中国外销画,已消弭了近百年。将通草纸用于水彩绘画最迟在1825年。当时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广东社会生活场景和各色人等不一而足。


此图由通草画非遗传承人苏昕制作


2008年开始,越秀宣传、文化和教育部门启动了通草画的文化传承项目,从历史文献、外国游记等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还曾两度远赴贵州省贵定县考察当地手工艺人生产“通草片”的全过程,希望能在广州本土使通草画原料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绝学”复活。


广中路小学一直是“广府通草画传承与教育”项目的主力军,2009年,他们尝试种植了广州博物馆程存洁博士从贵州带回的通草种子。2010年,广中路小学成立通草学堂,学生们的第一批通草画绘制成功。广中路小学校门外数米有一个通草学堂及展厅,展厅中间玻璃柜中,陈列着通草纸制作的整个过程及其工具、工艺,而展厅四周墙壁上,则挂满该校学生创作的通草画。


(通草画学堂,学堂门口墙壁上贴着一副九岁学生写的红纸黑字隶书对联:“通文俗解风情赏岭南精髓,草远景绘产物品广府遗珍。”)


(清末的通草画作品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和技法,造型生动,色彩浓艳,能提供鲜活的视觉记忆。)


(学生创作的通草画。)


(广中路小学培植的通脱木。)


(由22名小学生共同创作的《魅力广州——骑楼风貌》长卷赢得了“广州骑楼的《清明上河图》”之誉;长卷近6米,由22幅作品组合而成,开创了通草水彩画大画幅的先河。)


(如今,“广府通草画传承与教育”成了越秀区的特色教育品牌,“通草画技艺”也成为越秀区的非遗项目。越秀区中小学接受通草画传承教育的学生已超过10万人。有学校这样一个传承平台,有一群如此热心此道的师生,曾见证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历史的通草画,不用再担心失传了。)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中路22号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7年4月刊。


本期加盟文化专家和摄影师



陈晓毅

主笔

1971年生,法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秘书长,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关注宗教生态论、城市民族问题和文化适应;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移动与适应》,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政府奖励10余次。



J导

摄影师

人像摄影师、新锐摄影师、魅视觉摄影机构创始人、资深爬楼党、手机摄影师、摄影讲师、擅长唯美人像与城市风光摄影。职业人像摄影9年,业余拍城市风光。摄影作品参加平遥摄影展、入选国家地理及多个平台比赛获奖。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推荐文章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琵琶行》:诗与画的生命史
3 天前
字体设计  ·  别人家的手写字
2 天前
庞门正道  ·  随机设计,离谱程度不亚于AI
2 天前
G.P.A  ·  职业梦2017校园招聘
8 年前
法律读库  ·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不杀人
7 年前
爱卡爱羊毛  ·  浦发的礼券银行来啦
7 年前
丁香医生  ·  什么东西更解酒?
7 年前
央视财经  ·  后会无期,贾跃亭董事长!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