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文新闻部 沈燕
如果说深圳特区及“深圳速度”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片,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前四十年的辉煌,那么历时五年谋划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举全力打造的雄安新区及“雄安质量”,或许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再出发的新标的。
周五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北京和河北雄安新区的官员们,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规划建设,力图让“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成为缩小中国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标杆。
“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再开工建设,除了基础性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个别临时性建筑外,雄安新区没动工一砖一瓦,为的就要系好第一颗扣子,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不犯颠覆性错误,避免留下历史遗憾。”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年伊始,中国国务院批复通过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及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这也意味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正从政府执政理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各自为政,取而代之的是更大格局的区域化发展思路。
林念修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规划印发实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两翼”,规划建设正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疏解退出北京一般制造业企业2,600多家,疏解提升市场700多个;交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率先突破,打通扩容“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出台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雄安新区与雄安质量:中国倾力打造的“乌托邦”**
虽然中国发布的城市规划及建立的国家级新区犹如繁星点点,且很多城市规划的发布最多会引发资本市场相关个股的波动,继而犹如石沉大海。但雄安新区似乎是个例外:无论是设立雄安新区的“从天而降”以及长达五年的谋略规划。
雄安新区是中国第19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成立的国家级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部,由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组成,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成立。
河北省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介绍,中央深改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围绕创造“雄安质量”,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和顶层设计阶段,下一步将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林念修称。
雄安新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设立的。并强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被称之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完美的规划如何落地?**
或许是因为背负了千年大计的国家大事,也意味着雄安新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注定会谨小慎微。而完美的规划如何落地?支柱产业如何打造?以及这个倾注着太多梦想的城市--如何在政府与市场间寻找平衡?显然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据陈刚介绍,编制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先后邀请1,000余名专家,200多支团队,2,500多名技术人员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形成了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搭建了“1+4+26”的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