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事堂Plus
政事堂,另一种视野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文化中国行 | 让文艺到人民中去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政事堂Plus

朝鲜能否复制中国“春天的故事”?

政事堂Plus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4-23 22:13

正文

2018年的朝鲜,仿佛在向我们讲述一个“ 春天的故事 ”。


在朝鲜刚刚结束的 三中全会 上,朝鲜最高领导人提出,未来党和国家的工作 中心 就是集中一切力量进行 经济建设 ,目标是实现主体化、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 四化 ”。


随后,朝鲜中央机关报头版刊登了署名朝鲜副委员长朴光浩的文章,称此次会议,是建设社会主义伟业征程中“ 具有转折意义 的政治事件”。


......


相信很多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朋友,听到这些既遥远又熟悉的名词,不得不慨叹,朝鲜这是要搞 改革开放 吗?


有趣的是,昨天深夜,海南搞出了史上最强的限购,几乎一夜之间,就像去年的雄安一样,刚刚以翻了几倍价格买房的投资者们,一股脑全都套进去了,使得很多人开始调侃,应该趁着朝鲜改革开放,去倒腾平壤二环的房子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只要搞了“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这个规律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实际上,二战后上百个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几乎都集中在亚洲,除了我们,就是日本加上亚洲四小龙。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自二战之后,全球的产业转移的几个阶段,都历史性的被我们赶上了而已。


全球第一次产能转移的背景,是二战结束之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在远东地区扶持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作为前线,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则同样扶持中国、朝鲜和越南作为前线。


由于冷战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双方都无路可退,两大阵营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一方面都需要塑造自身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扶持小弟们作为马前卒。因此,均对各自的小弟们进行产能转移和开放市场,使其能够自我造血,并树立“民主”和“自由”的典范。


而在中国最高决策者的决心之下,通过一场朝鲜战争和一场越南战争,以及炮打金门,把美苏争霸的重心,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死死的钉在了亚洲。


为此,美国阵营方面,美国对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小弟们,除了军事保障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订单和技术,并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忍受着巨大的贸易赤字来扶持他们的工业成长。


而苏联阵营方面,朝鲜在苏联的援建之下,农业迅速实现工业化,因此六七十年代,往往是“南逃”的韩国人逃往朝鲜。越南也是被武装到了牙齿,一度号称陆军全球第四。同样,苏联更是援建了中国156项重点工程,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


因此,东亚诸国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说,都被一个湖南青年改变了......




而第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大环境,在1979年被中国终止了。


这一年,中美建交,同年,爆发了中越自卫反击战。


随着中国成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第一线,美国及其盟友需要向中国进行产能转移,让中国自行造血,通过代理人遏制当时苏联铁骑的扩张。


因此,美国对二线的日韩台,产能转移则逐步停止,并逐步减少市场的开放,削减其过高的赤字。因此也有了对日本频频的301知识产权调查以及之后的广场协定。


故而丧失了美国作为倾销市场的日韩台新等美国的东亚盟友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商品倾销市场,而在第一轮国际产能转移之下,已经完成重工业化的中国,其十亿级人口的市场,自然令他们垂涎三尺。


同时,8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又使得这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小伙伴,对中国丰富的石油和煤炭产生了非常高的渴望,故而纷纷大规模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其实,看看我们改革开放选择的五个沿海的计划单列市就能明白,大连是前日本的殖民地,青岛是前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厦门与台湾的金门游泳就能过去,这三个涉外城市的经济基础都非常好(当年,这三个城市主官之间的私交更有意思)。而深圳虽然只是一个渔村,但和英国控制的香港,仅是一关之隔。


因此改革开放之后,日资企业大幅进军大连,开设大陆地区的总公司,青岛开放时最大的两个支柱,冰箱是引进德国的利勃海尔,彩电是引进日本的松下,厦门早期投资主力则是台湾以及各国的华侨,而深圳更是全盘从香港引入资本和模式。


至于实力明显弱一截的宁波为啥能入选,因为世界船王包玉刚是宁波人......


因此,在一位四川小个子的带领下, 全球第二轮的产能转移, 中国又一次历史性的上了车。



而改革开放的20年之后,中国又一次通过艰苦的谈判,加入WTO,赶上了全球第三次产能转移的末班车。凭借着第一轮产业转移带来的重工业基础,和第二轮产业转移带来的轻工业基础,中国实现了产业链的全覆盖。


因此,在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之下,全球的制造业都向中国转移,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



而这三次的全球产业转移,其实用破液晶屏垄断的京东方为例,就会看得很清楚。


在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中,京东方就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在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建成的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在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中,京东方吸引了日本旭硝子和台湾AOC的技术,迅速完成了第二次产业升级,从破产边缘成为了国内顶级的显示器制造企业。


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京东方反向收购了韩国现代的苦心打造十余年的液晶产业,也借此成为了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超级玩家。


换句话说,京东方的成功,不过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升级过程中成功的一个缩影。


其实,更深一步的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三代领导核心分别抓住了三次历史性的全球产能转移的机遇。


如今,全球的中低端产能基本上已经集中在了中国手里,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工厂,在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带领下,东部继续承接全球发达国家的产能,而东部的落后产能腾笼换鸟向中西部转移。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已经产业化,拥有复杂的产业链。而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和人口基数也决定了, 我们上了这趟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顺风车之后,这趟车也就成了末班车。


谈了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后再说回朝鲜。


朝鲜只有两千多万的人口,国内市场之小,在缺乏轻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其廉价的劳动力并不值得国际投资商冒着亏本的风险去投资。(中韩两国的民营企业之前在罗先和开城,都没少被坑)


因此,没赶上第二次和第三次全球产能转移的朝鲜,只能寄希望于中国与韩国这两个邻国,在国家的意志之下,对其进行主动的产能转移,成为中韩产业链条上的一员。


而这种国家意志的产能转移,其产业结构也势必从经济上将朝鲜与中韩两国绑定的更紧,所以中韩是朝鲜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