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IH投读会
中国顶级投资家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RIH投读会

高手的门槛:用“游戏化”思维重构你与世界的关系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2期

RIH投读会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03-17 09: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物:谭校长&彼得明奇投研团队(虚竹、令狐冲、韦小宝)
时间:2018年3月14日下午
空间:彼得明奇茶室@中国广州
原始记录18000字,精编9500字
整理:虚竹  编辑:谭校长


本期讨论涉及《原则》:生活类原则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1.1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1.2真相(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游戏化”的心态和视角


谭校长 :我们今天进行第二期《原则》读书会,上一期我们讲了怎么看待《原则》这本书的价值以及学习它的方法 。今天我们开始讨论具体的原则条目。


书中一开始的第一条大原则,叫做“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达利欧在这里提出,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并且他强调,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心态至关重要。


请注意, 在讲述原则的一开始,达利欧首先提到了心态。 为什么他如此重视心态,后面我们还会展开来分析这一点。


在提出心态非常重要之后,达利欧提出了一个方法论,用来调整心态。他是这么表述的: “ 我发现很有帮助的做法是把生活想象为一场游戏。我面临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我通过解谜获得一块宝石,就是一项原则 ,它能够帮助我在未来避免同样的问题。这就变成了一个游戏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这样的宝石,因为一块宝石代表一项原则,我不断收集这样的宝石,就能够提高我的决策水平。这样我的水平就越来越高,我水平高了之后我就可以打完这一关,就进入下一级的游戏。游戏越来越难,但它涉及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大”。


很有意思,他其实提出了一个调整心态的方法,我称之为“游戏化“。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来看待游戏化,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虚竹 :游戏化这种方法,在看这本书之前,在一些写交易的书中有提到,就是把这个交易的整个过程当做一个游戏来看待。


谭校长 :那你有实践过吗?有什么体会?


虚竹 :在交易中容易进入当局者迷这样的状况,但是 如果把交易作为一个游戏来看待的话,自然就会与交易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更客观地看清交易背后的真相 ,看清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离交易稍微远一点之后,也更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把注意力放在思考应对方法上面。


举例说我们在交易中,如果买进去之后发生亏损,如果你不断地想这是不是算一个失败,再怀疑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这样去面对一个亏损的话,那整个身心都会非常受影响,觉得很受打击,深受挫折。这样的情绪会影响接下来的应对方法。


令狐冲 :之前在一些交易的书里面看到过类似的技巧,但我感觉这读起来很容易懂,但实际做起来,却基本上做不到。


因为如果把它当成游戏的话,我起码玩游戏输了可以重来,或者可以重新读取进度。但 如果把生活当成游戏,生活就只有一次机会,没什么那种反复再通关的可能性,所以说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非常困难。


谭校长 :令狐冲认为真的要做到游戏化是很有难度的,这是一个角度。小宝,有什么体会?


韦小宝 :读这本书之前确实有过一些体验,我把生活看成是一个游戏,但是这个游戏不是那种无限续命的那种,而是只有一条命。所以说在自己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都非常小心。始终是告诉自己只有一个机会。


谭校长 :只有一条命的游戏还叫游戏吗?


韦小宝 :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例如高考选专业一样,正常的话就只有一次机会。

谭校长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比如你在打电子游戏,假如你只有一次机会,你的心态还是不是游戏的心态?

我认为不是的。


当你只有一次机会的时候,你是抓不住游戏化的真谛的,这个精华已经失去了。 它就不是游戏的心态,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一种心态,因为只有一条命,对吧?所以当你打任何游戏,在这个设定的前提下,其实已经失去了游戏化的心态。


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游戏化的心态,觉得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好像就是跟玩游戏一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慢慢的这个心态就发生了变化。


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建立家庭。。。你自然而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失去了游戏心。就是越来越认真,对事情越来越较真,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不是像游戏那么好玩那么轻松。现实中生活的重担扑面而来,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很大的后果。 在你进入社会后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人是慢慢失去游戏心的。


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又很想把这个东西找回来,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讲,这也是禅宗的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找回天真。




失去天真,找回天真


某种程度上天真的品质就跟游戏心有一些类似,它是一种好奇,放松,探索,不害怕,不纠结,这么一种心态。


事实上,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有这个东西,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会丢掉这个天真,你会变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斤斤计较,越来越认为担子很重,越来越不敢去冒险和尝试,对吧?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如果一个人愿意追求个人的成长,他就会又想重新把它找回来。


举个例子,我三岁的儿子前两天做了一件事,他拿剪刀把房间里的纱窗剪了一个洞,然后把手伸到纱窗外面,很享受地说:“好凉快,有风“。我太太昨天跟我说,她觉得那一刻他像个诗人。


你发现没有,他是把一切当成游戏,这个游戏心是与生俱来的。但他以后一定会失去这个品质。我觉得在进入小学以后,被学校教化,被社会教化,被家长教化,他一定会丢掉这个游戏心的,他会把生活看成一个越来越严肃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严肃的顶峰,就是我们说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你不能出错,每一步都要尽量正确,每一个决策的错误都可能带来重大后果。这样的情况下,你哪还有什么游戏心?人就进入不堪重负的一种状况。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他又想,还是那个小时候的状态好,又想去把它找回来,这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达利欧在提出这个“游戏心”的时候,我是觉得很有意思,他把游戏化当做调整心态的一个手段,那么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前两年有一本书叫做《游戏改变世界》,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可以把一些东西按游戏化的方法重新设计。比如一个工作,引入游戏化的设计,重新设计这个流程,让它变成一个游戏。它的好处能够提高效率,能够让人更乐于参与一个原来枯燥的事情。



游戏化与投资的共同之处


谭校长: 的确,游戏有它天然的魅力,那游戏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游戏之所以是游戏,它有几个很重要的设置。


首先,能够随时跳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置 ,或者叫随时暂停。设置的作用是什么呢?它能够让你有一种掌控感,就算我游戏打得再糟糕,我可以退出这一局。这个掌控感给人带来一种边界,让你知道,游戏跟生活是有区分的。


它跟你的生活是有边界的,你的生活是不能暂停的,无法退出的,但是游戏可以。 当你拥有这个权利,你可以不行使它,但是你知道你有随时退出的权利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一种安全感。

刚才令狐冲和小宝都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重来,因此很难具备游戏的心态 。这里我们来看一下投资领域, 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做决策的过程,尽管每一个单独的决策都无法重来,但是如果你把视角提高一个维度,你就可能发现,在你一生需要做出的大量决策中,决策和决策之间,是具备某种“重来”的属性的。

这个决策出了问题,你可以及时退出。然后启动下一个决策。事实上,在投资领域中决策错误是家常便饭,超过50%-60%的成功率你就已经是高手了。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控制好犯错的后果,使得你能够有资本和机会继续试错 。这也就是为什么具备“游戏心”在这个领域格外重要。 如果你过于严肃,很可能没被市场打败之前就先被自己的严肃压垮了。想想巴菲特的幽默感。


其次,游戏能及时反馈,这也是让人上瘾的一个设计。及时反馈,比如说打飞机的时候,撞到这个撞到那个,马上就一条命就没了。 其实在这个部分,游戏跟投资是有相通之处的。投资带给我们的反馈是比较及时的 。你的多因子选股,今天早上买进去,资金曲线马上就会有变化,它给你的反馈是即时的。所以为什么有人说炒股票就像一个电子游戏,甚至极端的说法说像电子海洛因,就是因为它的反馈非常及时。及时反馈也是让人上瘾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第三个设置,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叫做随机性。史玉柱曾经出过一本书,书里面讲到当时巨人网络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考虑如何能把游戏设计得让人欲罢不能,里面就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叫随机性。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在设计游戏《征途》时,他们设计一个押镖的环节,他们想鼓励游戏参与者去押一趟镖,押镖需要奖励,在设计时有几种选择,每押一次镖奖励一百金币,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奖励。但还可以设计一套规则,有40%的可能性得到一百金币,20%的可能性得到两百金币,剩下的概率得到另外一个东西,这就有随机性了。


他们的工程师发现,游戏里面必须有随机性,才能把用户留住。游戏里面有各种宝箱,打开之前是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也是很重要的设置。如果一切都是确定了,别人就不玩了。


我们再来看投资,投资中有大量的随机性。 我们任何一个好的策略,可能你的胜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六十就很好了,它背后依然有大量的随机性。你有再好的策略,即使历史中十年都表现很好,你也不能确定地知道今年是不是一定能挣钱,你面对未来的时候永远是个未知数。这也是投资跟游戏很相通的一个地方。


让我们回到《原则》这本书中,达利欧把游戏化当做一个工具,用来控制心态。为什么他能控制心态?很重要的一点,它有一个叫做情绪的相对隔离, 游戏给了你一个终极的掌控感,你随时可以退出,在这个掌控感之下,你会更容易去控制你的情绪。你在游戏中再生气,你的情绪浓度一定比生活上的低一个量级。


为什么?因为游戏中你有终极的掌控感。还有你知道它毕竟不是真的,有一种虚拟感,既然是假的,我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呢?






为什么很多投资高手会去研究佛学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最终会去研究佛学。首先因为投资这个职业,他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做量化投资会好很多,但也有压力,而做主观交易的压力可能是量化投资的五倍到十倍。所以 你必须有一些手段和方法去调控你的心态和情绪。 佛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举例来说,《金刚经》有句话叫“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在这里不往深处说,单纯就这个文字的表面含义,这不就是虚拟化嘛?当你研究佛学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容易把生活看成一个游戏,会更容易有好心态,因为它有一个虚拟化。


我们再回到《原则》,达利欧在一开始就教了我们一个方法,把生活想象为一场游戏,而且设置了任务和反馈。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谜,我们去解谜,这就是游戏的任务和目标。那么游戏的奖赏是什么? 是宝石(也就是原则),这样游戏的奖励也有了。


然后我在游戏中我能获得成长,能力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游戏也会相应地变得越来越难,同时它也会提供更大的奖赏。但你仔细去分析达利欧的这段话,就是一个游戏化的过程和流程。


同时他也提到了情绪,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帮助也可能伤害我,如果我能调和我的情绪与逻辑,而且在两者相符时行动,我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里的重点是,正因为有了游戏化这个前提,所以我们更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犯错如何能产生愉悦感

谭校长 :再往下看,书中提到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感,其实就是说你要体验这种愉悦感,可能有一个大的前提,你要有一定的游戏化的视角和心态。如果你把生活看得过于严肃,你是体会不到这个愉悦感的,你会觉得每一次犯错都痛彻心扉,都难以原谅自己。


把一个事情看得过于严肃,你就丧失了愉悦感,你只有有一定的游戏化的视角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愉悦感。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达利欧把游戏化的这一段放在整个原则开篇,因为这是个前提,如果你离开了这个视角和心态,后面的东西都不成立,在非常严肃的情况下,是没有愉悦感的。


谭校长 :关于非常重要的这个开篇的游戏化的部分,各位有没有补充?


韦小宝 :从犯错中学习并获得愉悦感,我有点看法。因为你每犯一次错,就会有成本。 如果不断的犯错,那么寻找这个愉悦感就有点难。


比如有的人的态度是游戏人生,随便换工作,随便的去找女朋友,就觉得这很自由很自在,跟游戏一样去生活,确实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往往忽略了一个东西,就是成本不断在提高,浪费很多时间去不断的去尝试,不断去犯错,这个成本是确实非常高的。然后慢慢的不敢再有游戏的心态,就会开始谨慎起来,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的转变,都会变得非常小心。


谭校长 :小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先听你们的回应。


虚竹 :我个人平常用这个方法进行学习,我的确能感受到这个愉悦。比如我偶尔说错话,或做了一些不那么恰当的事情,事后我会想,如果太在乎错误的话,会让自己的心态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的话,你这时候反而整个人心态会变好。最关键,还是知道从错误中找问题和应对方法,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做。


谭校长 :很有意思,你的观点其实跟小宝是不太一样的。


虚竹 :是有些不一样,不过我赞同小宝说的每一次犯错肯定都有成本,而且越到后面成本越高。


谭校长 :小宝说到,从痛苦中学习要体验到愉悦感是比较困难的,而虚竹说他能体会到愉悦感。那我就想问了,这个区别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人能体会到愉悦,而其他人觉得有难度?


虚竹 :我的心态,就是一切事情是多向未来看。如果太计较过去的话,就会让你出不来。


谭校长 :其实你是用了一些调节自己心态的视角或者方法去调整这个心态,然后尽量的从中去寻找更重视愉悦的那一部分,而不要太多的重视痛苦的那部分。


虚竹 :我重视未来的改善,着眼于未来,考虑对现在有用的东西。


谭校长 :好,令狐冲怎么看?


令狐冲 :我感觉主要是看个人的性格跟心态,不是说能感受到就感觉到。但是小宝那种好像听起来就好像故意去犯错一样,那也不好。还是要有目标,并制定一些计划去做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就很随意去做,然后就故意去犯错误,这样不太好。在犯错的时候更多的是痛苦,愉悦感其实比较难。


谭校长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小宝讲的部分可以分解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痛苦和愉悦,这个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面临的课题。禅宗有一句话,烦恼即菩提,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参这句话,一直到现在。


在普遍的印象中,烦恼是很糟糕很痛苦的东西,而菩提是很美好的。那为什么烦恼即菩提,一个很糟糕的东西等同一个很美好的东西?这是反逻辑的,对吗?


这是禅宗的一个东西,我自己参了很多年,也认为有些收获,当然也不断有困惑。我自己的感受是跟达利欧比较接近的,达利奥的观点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就是,痛苦是进步的良机。


达利欧认为一个好的流程是:犯错一定会痛苦,你要趁着这个痛苦去反思,你会从中会获得一些东西,当你获得这种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有愉悦感。


进化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敢犯错是无法进化的。但是达利欧也指出来,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 第一个很多人无力应付痛苦 ,你犯了一个错,痛苦来袭的时候,你被痛苦所吞没,被痛苦的情绪所淹没,你已经无力跳出来,你还怎么进化? 很多人没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无法跳出来做进化的事情。 第二个,很多人痛苦的时候,无力去反思,终于熬到那个痛苦周期过去了,就赶紧去干别的去了,该喝酒喝酒,该玩玩去了,而没有进行反思,错过了反思的最佳时期。由于这些原因,绝大部分人是无法实现这个正确的应对痛苦的流程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当我犯了一个错误或面临一个烦恼的时候,我一定会要求自己在中间找到我的收获点。如果找不到,我就会觉得这个挫败让我很惶恐,很痛苦,可能很长时间都很痛苦。 如果找到了,我突然就会转换我的思维方式,开始把注意力放到那个get的愉悦感上面去。


我们知道给花浇的肥料是特别臭的东西,但花开的时候就变成一股香味,这时你的注意力就到香味上去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经验,如果把痛苦当成是肥料的话,一定要把那个花给浇出来。花怎么能出来呢,你必须靠思考。


我个人用的最多的思考工具是写作,我会不断的去写东西,通过思考有了收获之后,视角就容易切换到愉悦感的那一面。 为什么烦恼即菩提?你要把痛苦经过思考,经过觉察的转换,变为你的收获。如果你没有这个思考的过程,痛苦就白痛苦了,错就白犯了 ,这个时候你一定是惶恐的,是不安的,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你的感受是这样的。


“游戏化”可不是游戏人生


谭校长 :小宝刚才还讲了第二个很重要的问题,他提到了一个词叫游戏人生。这里要强调一下,游戏人生不等于游戏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游戏人生有点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随心所欲,或者更多的是人类底层的需求和习性驱动的东西。而游戏化首先是围绕一个愿景,有了这个之后,你去重新设计你的达到目标的流程这个叫游戏化。


游戏人生的时候,你可能没有一个好的清晰的愿景,所以才游戏人生,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如果你有了一个愿景,重新设计你到达愿景的流程,就会完全不一样。


达利欧在他的人生故事中反复提到,他的愿景是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他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因为这个东西就是愿景和目标 ,有了它,再去用游戏心态去设计流程,我认为这个叫游戏化。如你没有这个愿景,你随波逐流,那个叫游戏人生。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的朋友李国飞曾经提出了一个关于心力的框架,他认为心力由四种力构成:愿力、专注力、创新力和觉察力,它把愿力放在第一位。 我之前应该也跟大家分享过愿力,为什么愿力是如此的重要?因为没有这个东西,你就很难启动后面的东西,你的游戏化就可能变成了游戏人生,就容易走入歧途。





实现“成功的生活”的公式


谭校长 :好,让我们回到《原则》这本书,“ 1.1 做个超级现实的人 ”。达利奥提出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非常的重要。 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他既强调要超级现实,又说他相信梦想的重要性。


为什么梦想很重要呢,其实我的理解很简单,因为现实很痛苦,所以需要梦想去激励你 ,不断的去穿越这个痛苦或者与这个痛苦共存。如果没有这个激励,很多人玩不下去。


比如地上铺满了鹅卵石,你没有穿鞋子,你走过去的时候脚会痛,但是前面有一个你特别喜欢姑娘在那边等你的时候,你忍一忍就能冲过去。如果对面没有那个姑娘,你可能就走不下去。


所以梦想的核心是要激励自己,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当然其中还有方向感,让你不要跑偏。现实中确实是有很多的痛苦,因为成长一定是伴随着痛苦,因为人生的很多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像我们说生老病死,这些谁也抗拒不了。


达利欧提出的公式里面还有“决心”,在这个进化的路上,你既有很多的痛苦,也有很多的诱惑,随时可以把你带偏,因为还有大量的底层的那种爬虫脑的东西在影响你。你想今天不减肥了,多吃一点。今天早上懒一点,不跑步了。 决心就是要去防御,挡住这些东西,你要不断的保持主航道。所以达利欧提出了三个要素,梦想,现实,决心,这三个东西缺一不可。


虚竹 这其实就是那三种力,梦想就是愿力,现实就是觉察力,决心就是专注力。

谭校长 :对,我觉得很贴切。其实好的品质就那么几个东西,这个叫常识。但是坚守常识是非常困难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达利欧画了一个图,一条横线,左边是享受生活,右边是改变世界。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图,左边是享受生活,右边是改变世界,你自己在哪个位置,这也是人生定位的一个过程。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生活和工作两者有兼得的可能吗?


虚竹 :我想到马克·扎克伯格可能是做到了,在工作跟生活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平衡。但有的人可能事业做得很大,但他的家庭生活方面就基本上就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扑在工作上,这样就相对来说没那么平衡。


谭校长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微软的现任CEO纳德拉是一个印度人,他带领微软走出了低谷,市值创了新高,他写了一本书《刷新》。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在家庭上面付出了很多,因为他儿子在出生的时候得了病,需要长期坐在轮椅上面,一出生就坐在轮椅上面,其实很辛苦。为了照顾家庭,纳德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带领微软重建辉煌。


《原则》中,达利奥也提到他的一个儿子曾得过双相障碍,这也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疾病,达利欧也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其实这些对家庭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损事业。一个人会从这样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到很多。


另外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 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上说,金钱是一般等价物,你可以用它交换其他的东西。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bug的。


如果它真的是一般等价物,那很简单,只要去赚钱,就不需要管其他了。因为你用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但问题在于其实钱并不是万能的一般等价物 ,很多东西用钱买不到。钱能买来幸福感吗?其实很有限。钱能买来好的兄弟伙伴吗?也很难。钱能买来错过的那几年对小孩的陪伴吗?更加不可能。

因为在横线的两头,这两个东西价值无法交换,所以你必须要兼顾。 从我们人生建模的角度,你就必须要考虑两头,建立一个兼顾的模型。因为它是两种货币,两种货币无法自由兑换。


接下来,达利欧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 他认为取得成就并不是工作更辛苦的问题,而是工作更有效的问题 ,因为有效工作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提升几百倍。怎么样能有效,这就要依赖原则。依据原则来工作能提高你的效率,我们在第一期讨论过这个话题,为什么原则能提高决策效率,因为能把你从琐事中解放出来,当然效率就提高了。





真相的反义词是什么


谭校长 :接下来看“ 1.2 真相,或者更精确的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当真相与愿望不符的时候,大部分人抗拒真相。怎么理解这句话,真相与愿望不符的时候,大多数人抗拒,会这样吗?、


虚竹 :交易中,无论你是主观还是量化的,你做每一笔交易的时候,其实都是带着一些期望的。当你选定一个方向并买进去以后,行情很多时候跟自己的期望是不相符的,当发生这个矛盾的时候,人通常会觉得很痛苦,很压抑,真相给人带来一个失败的痛苦的感觉。面对痛苦, 人的本能有一种防御机制,那他可能就会想办法减轻自己的痛苦,比如说找理由来“骗”自己 ,证实自己的期望。这就是抗拒真相,他不相信当前发生的事情,甚至不断的为自己的正确性找理由。


达利欧后面那句话说得也很好,他说好东西会照顾好自己,主要要去应对不好的事情。这与交易里面那条铁律一样,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出现亏损的时候,当时的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破了止损位应该及时止损。但是相反,如果说交易已经有利润了,你什么都不用想,放着不管它就好。


谭校长 :令狐冲怎么看这句话?以你做交易的经验来谈一谈。


令狐冲 : 我觉得在量化交易中真相不是很重要,股票为什么涨,大家都很喜欢去找真相,说什么业绩好转,或者产业发展之类的。但其实对于量化来说不是很重要,只要观察到符合买入卖出条件就执行交易,赚了就赚了,亏了就止损,真相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只要按照规范的量化信号来做,赚不赚钱才是最重要的,真相就不重要。


谭校长 :很有意思,你提了一个听起来有点反对达利欧的观点,真相没那么重要。那么,让我们重新回到真相的定义,真相是什么?


虚竹 :真相是指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现实。


谭校长 :没错,真相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其实令狐冲刚才给了一个定义,认为真相是对现实的准确解释,是从解释的角度来定义的。这里面其实有个偏差。

我们换一个角度,就更容易理解。真相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会更愿意从虚幻的或者妄想这个角度去定义它的反义词 。从交易的层面也就更好理解,真实的看到正在发生什么,这个叫真相。刚才令狐冲提的那个呢,叫做准确的解释,那个不是真相的严格定义,因为解释其实有时候没那么重要。


股票市场,在事后来看,你总能找到解释,我们就讲上涨,你总能找到上涨的理由,但这个东西重要吗? 既重要也不重要。重要是因为你需要有这么一个思考的过程,不重要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解释是不是对的。


真相的反义词,就是妄想,我们看不到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我们被妄想遮住了眼睛。 为什么有妄想,因为有期待,尤其在投资领域,因为在交易中,你不是多头就是空头,你的屁股一定要坐在一边,它有点非黑即白的味道。 你屁股一坐下,你就会有期待。 因为你带着这个预期入场的,这个期待很可能就会扭曲你的认知。你把真正在发生的1解释为1.5,因为1.5让你感觉更舒服,这就是一个扭曲现实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期待。这就是为什么真相在交易这个领域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有些领域相对没有那么重要,比如在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这么强调真相,因为它被扭曲的可能性会小一点,但是在投资和交易中被扭曲的可能性非常大。


最典型的,过度自信就是一种扭曲。一个人本来只有80分,非要认为自己是120分,这不就是扭曲自己的能力吗?为什么很多人在熊市一套就从顶上套到底,因为他在每一次下跌中都会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跌了,所以他就一直留着仓位。这就是对自己的欺骗,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比如过了这条线,我不管怎么样,先出来,这个才叫止损。


好,我们今天第二期的讨论就到这里。下周继续。

------------------end----------------

众筹下一期的茶钱

---------------近期精彩回顾---------------


99.99%的人进化失败,只因短期太聪明而长期太蠢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1期

谭昊《原则》笔记2: 原则里有洪水猛兽,乱入者九死一生

谭昊《原则》笔记:为什么投资圈的人都悄悄说“要带着儿子读这本书”


大道至繁:李国飞历时2500天推倒重来的四维投资框架 |2018年春论之三


反方:现在正是A股长期职业投资者最好的时期 |2018春论之二


现在也许是A股职业投资者最痛苦的时期 |2018春论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