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蒙主
最近很多朋友推荐《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开始还以为是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没想到是国内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又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需要自我反省一下。
虽然对邮票和古钱币有兴趣,但是也很少去博物馆,至于文物就更觉得距离感十足了。看一下文物前面放的小卡片,在文物前面停留不到一分钟,走马观花地逛博物馆没意思。而《国家宝藏》之所以刷屏,正是因为通过舞台演绎重现,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而历史文化就是这座桥梁。
就像李敖谈《北京法源寺》的时候很骄傲,因为出书之前他根本没去过法源寺,仅靠图片和资料就把小说写得活灵活现,历史功底可见一斑。普通人仅凭中学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历史和文物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节目让“文物活过来”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仅仅让民族自豪感在国人内心产生共鸣,还为发掘文化财富做出了新的尝试。
文化产业与精神财富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精神需求爆发出来。不管是新媒体、写作还是直播,大家有表达自我的需求而不是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同时了解不同生活,又努力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世上总有人跟你想法一样,理解你支持你很有默契,这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而随着文化延伸至几千年,国人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能在历史中能找到痕迹。不管是高超的技艺还是包容开放的心态,都在文物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就像手里拿着一枚铜钱,你能感受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
中国的历史文化像浩瀚的海洋,悠久的历史一脉传承下来,后人从中挖掘出来的故事仿佛写也写不完。如果能穿越,估计大家都想回去看看。而文学作品及其衍生产品包括电视剧、电影和动漫等等,不分过界能创造几万亿的文化产业,上升空间巨大。
震撼人心、道德信仰、潜移默化,应该是对文化力量的最好诠释。
和平、发展与包容,输出文化产品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就是金山银山,而很多人还在苦苦寻觅财富,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
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
每到一个城市都能看到中国速度,旧城改造新城发展,但是除了几个地标性建筑,到处都是很“丑陋”的楼房。大平板楼的外墙花花绿绿,再配上受追捧的外国名字,土气洋气混在一起让人哭笑不得。
欧式风格、美式风格,含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很少,匠心独具的建筑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迷失在钢铁水泥的城市里,因为建筑风格越来越相似。建筑不仅体现设计能力,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软实力。
一个人不管是两点一线的稳定生活,还是惜时如金的空中飞人,在建筑里的时间最长。如果人均30平米,显然不可能有徽派建筑、苏州园林这些特色中国建筑的施展空间。曾几何时院子是邻里交流的地方,如今板楼注重利用率,但也牺牲了一些东西。
更有甚者把楼房的阳台都去掉了,难怪小气鬼和暴脾气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适度的空间有益于心理健康,那些蜗居、鸽子笼、胶囊公寓太不人性化,空间太小人就会有压抑感。
在空间改造的节目里,经常能看到局促的生活空间让人烦躁不安,房间可以简陋但不能太小,文化自信说到底还是得让人先自信起来。
读史明智与历史重演
读史使人明智,以前发生的事情以后也会发生,暂且称之为历史规律。众所周知养成一个新习惯很难,个人的性格改变更难,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与个人的意志有关。要改变群体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社会就是群体行为的复杂组合,所以历史总是会重演但不是简单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