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王灿平时,每隔两三分钟,他总会以“我们家乡”说起靖江。
2024年是王灿平离开“我们家乡”靖江,在北京打拼的第41年。扎根胡同、略有小成的他,也想过要回家,可又想,再努力一把。
总是再努力一下,时间就到了眼下。奋斗他乡的身影,在时间中渐渐清晰。
1984年,怀揣30元的王灿平只身前往北京。
在前门大街胡同里支起裁缝铺,1998年注册“恺王”商标、开办企业打造品牌,2002年打造花园式总部,2017年退出服装市场、开办园区招商引资……他一次次完成人生的转变。
北京通州区科创十一街10号,恺王的“基地”。新楼奠基时,王灿平从靖江带去了一桶泥土。在这片乡土之上,走出胡同的靖江裁缝意气风发地启航,缝纫机哒哒地响,品牌成衣一件件销往全国各大商场;现在,这里安静着,却又生机勃勃。数幢大楼里,瑞吉机器人、北汽新能源、世界500强ABB、中国青年创意社区等入驻,汇聚起创新创业的力量。
“这是我人生的第三次重要转折。”王灿平感慨,第一次是选择到北京打拼,第二次是开创恺王品牌,而第三次则是开办园区。
放下一段过去,开启新的征程,内心会经历多少挣扎,无从得知。只是现在,王灿平坚定地说,“转型之后,园区的产能、税收都翻了很多倍,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为发展作出了更多贡献。”
走得越远,飞得越高,王灿平对“我们家乡”的牵挂越多。家乡没有因为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而远离,而是在王灿平的惦念中越来越近。邀请国内服装行业资深专家到靖江分享经验,组织企业到靖江考察,介绍中关村卓越高成长企业创新联盟到靖投资,王灿平始终热衷于推介家乡。
由王灿平担任会长的北京靖江企业商会也已走过十多年,不仅成为在京靖江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北京靖江两地沟通的桥梁。商会举办科教恳谈会、退役军人恳谈会,获授“招才引智工作站”,助推靖江市人民医院、靖江市中医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结成联盟。
2024年,河北涿州遭遇灾情,靖江两支应急救援队伍火速支援,北京靖江企业商会得知后,慰问靖江市北蓝救援队。2024年中秋节,商会邀请十多位在京的靖江籍大学生,与在京的靖江籍院士、学者以及商会成员相聚。
异乡时光,家乡的身影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击中王灿平的心,“有一次看到展览介绍了‘东线第一帆’,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我们靖江人真了不起。”
现在,王灿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成为了靖江市政协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入调研、撰写提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回到家乡。
王灿平的书柜里,有很多与靖江有关的书籍。《老家西来》《报母亲大人书》《我爱靖江话》《伟大的渡江在靖江》《我在德国当大使》……整整齐齐。
有两本书,王灿平特别珍惜。王灿平在前门大街为人制衣时,总会去书店逛一逛,淘得了一本《纺织大王刘国钧》。“刘国钧先生是著名的实业家,他从贫儿到巨富,从学徒到老板,他的创新创业精神、家国情怀,都让我深深感动。”王灿平说。
另一本书名为《碎叶》,是王灿平中学老师王雨生所作。
王老师书写了这样一个瞬间。
2004年春节,他接到北京长途电话,是一位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打来的。
这位学生千方百计打听到老师的电话号码,并在春节这一天打电话拜年,送上新春的祝福。
这位学生就是王灿平,王老师还写道,“教师的工作是人与人的真诚沟通和交流,像春风化作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聚沙成洲,那金色的土地,耸立的孤山,长江呀母亲,拥抱着你,靖江呀,愿你的明天更加富强。
”北京靖江企业商会的会歌时常嘹亮在王灿平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