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全世界已知蘑菇种类有14000余种,我国已知种类估计在4000种以上,其中具食用价值的仅1/4,具药用价值的仅1/10。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大型真菌。
在毒蘑菇中毒病例中,含鹅膏类毒素的蘑菇致死率是非常高,最为危险的,
这类毒素目前发现存在于三大类蘑菇:
一、
鹅膏属
,如致命鹅膏、赤脚鹅膏、淡红鹅膏、黄盖鹅膏等,这个属的蘑菇外形有“头带帽、腰系裙、脚蹬靴”(除赤脚鹅膏无靴子)的特点;
二、
盔孢菌属
,这个蘑菇多在秋季出现,长得像“青杠菌”,长在枯木或富含木质的土里;
三、
环丙菇属、肉褐鳞环丙菇
与四川最多见的胃肠型大青褶伞长相类似,但后者出现症状迅速,前者多大于6小时才会有不适出现。
医生介绍,高温加热、彻底煮熟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由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但是,毒蘑菇中毒几乎是因化学毒素引起的,而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比如鹅膏毒素都相当稳定,
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
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这种办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医生建议,不要随便吃野生菌类,最好不要混吃或混吃干菌。
食用前,最好拍照或留样,一旦出现中毒症状能给医生提供判断依据。
如果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
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和催吐,及时就医。
1.停止进食:
立即停止食用疑似有毒的蘑菇,并尽量诱导呕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2.保留样本:
保存好剩余蘑菇的样本,这对后续诊断至关重要。
3.大量饮水:
如果医生指导可以喝水,适量饮用清水可以帮助排毒,但避免过量以免引起其他问题。
4.立即求医:
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快联系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告知情况并按照指示行动。
1.彻底评估: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蘑菇样本、摄入量、时间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评估。
2.解毒治疗:
虽然针对特定毒素的解毒剂有限,但医生会根据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素、给予支持性治疗等。
3.监测与护理:
中毒患者需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肝保护治疗等,以减轻毒素对身体的影响。
在苏州,常见的毒蘑菇有白毒伞、青毒伞 、花褶伞、肉褐鳞小伞、裂丝盖伞和变黑蜡伞6种。
形状特征:
又名白毒鹅膏菌。菌体白色,菌盖表面光滑,宽7-12厘米,菌柄长9-12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菌托白色,大型、苞状。极易与可食用的蘑菇混淆。
生长环境:
6月至9月的林中地上。
毒性:
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潜伏期可长达数小时至一天。
形状特征:
菌盖直径约5-10厘米,颜色呈瓦灰色或浅青褐色,表面有块状鳞片。菌柄长12-16厘米,近白色。
生长环境:
阔叶林地上单生,或与云杉、松树等形成外生菌根。
毒性:
极毒!
形状特征:
菌盖烟灰色,直径1-3厘米,顶部蛋壳色,稍有皱纹。菌柄柱形,常扭曲,呈浅紫色,有白色粉末。
生长环境:
春季至夏季在粪堆及肥土上生长普遍,群生或散生。
毒性:
食后发病快,约1小时后出现精神异常,产生幻觉。除严重者外,一般无胃肠道症状。
形状特征:
菌体小,菌盖宽1-5厘米,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有淡淡的蘑菇香味。
生长环境:
春至秋季草地上、竹林内,单生或群生。
毒性:
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