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市场
《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是总部位于首都北京的文化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艺术创意产业企业。引领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产业,以艺术会展赛事、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创意产业平台等项目为抓手,推进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评互联网  ·  最后2天 |【环评云助手】尊享会员特惠秒杀 ·  昨天  
环评互联网  ·  最后2天 |【环评云助手】尊享会员特惠秒杀 ·  昨天  
茅酒圈  ·  5天投放50万瓶,蛇茅行情价快速暴跌!! ·  2 天前  
茅酒圈  ·  5天投放50万瓶,蛇茅行情价快速暴跌!!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解决了一些提出 Bug 的用户 ·  3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网经社年终报告之荣誉篇:累计斩获5个“中字头 ... ·  4 天前  
电商技术每天分享  ·  2025年高级会员开始招募啦! ·  4 天前  
电商技术每天分享  ·  2025年高级会员开始招募啦!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市场

致毕业季:艺术理想如何延续?|邓国源 庞茂琨 张敢 王家春 宋协伟 许钦松

艺术市场  · 公众号  ·  · 2017-07-18 18:40

正文

采写/武文龙 卢展 严小稚

刊于《艺术市场》2017年7月号上半月

近几年,艺术院校对学生毕业展也愈加重视。一方面,院校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水平与质量,同时,在毕业展的呈现形式上多方尝试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炫酷面貌。例如,5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活动中,其中的重头戏“融合·实验”专场隆重上演,这场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视听盛宴吸引了数万名观众的参与;在中央美术学院随后的毕业季活动中,“瓜家地”、毕业季高能宣传短片、“美院快递”等环节更是刷爆朋友圈,成为社交网络中的热点。

投影、T台、灯光、秀场……多种形式组合打造的毕业季展演在吸引着大众眼球的同时,也使得藏家、画廊等行业内的诸多角色参与其中。面对提升了宣传力度且越来越开放的毕业展,我们不禁思考,对于学生、院校,乃至对一座城市而言,一场毕业展到底代表了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毕业展?

同时,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当代艺术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将视线聚焦于青年艺术群体之上,这也使得青年艺术成为了近几年市场中的热点板块,而对于身处艺术院校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抑或那些刚刚进行了身份转换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市场,从而去延续自己的艺术理想?

2017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

关注毕业季——开放、包容渐成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领军者,在很多方面的创举开风气之先。 3年前,央美提出毕业季的概念,如今,毕业季模式已经席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央美毕业季总参观人数超过35万人次,而毕业季当日官方推送阅读量也超过10万次。

今年央美毕业季,在毕业展的展陈方式、展览场地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布展期间,央美副院长苏新平与相关工作人员对展览予以把关,在作品质量上进行审核,并在作品分布上做了一些调整。与毕业展平行的一些其他活动往往是最能引起大众所关注,今年也不例外——“瓜家地”“美院快递”的创意活动再次刷爆朋友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作为今年央美毕业季的总策划、总导演,其在毕业季活动中的所有创意初衷是希望让大学社会化、社区化,让社会了解一个专业艺术院校的背景和面貌,同时和市场、企业有所对接。

宋协伟在接受《艺术市场》杂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毕业季活动有两个出发点:首先是抓住美院的专业性;其次,将专业性在一个大空间、大语境背景中予以体现,以增加一种“情境式体验感”。“因此我们决定做大地艺术,在草坪上做一块西瓜地。‘瓜’字本身有很多相关的成语,如‘种瓜得瓜’‘瓜熟蒂落’等,后来人们索性把‘花家地’叫成了‘瓜家地’。这一活动的关键在于它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改变对空间的判断。我们凌晨3点开始准备,第二天早晨很多人被震撼了。原本还有一个吃瓜的环节,但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取消了这一环节,改为西瓜随便吃随便拿。至此,也宣布了‘毕业季’的开幕。”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

“‘美院快递’活动是从大学生活角度出发,抓住最凸显的快递现象。”宋协伟解释道,“以甲乙双方的传递为概念,通过教师给学生送礼物,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络和感情。我们请了某快递公司,并对快递员进行了培训,让快递公司随机分配礼物。在这些快递中有一项随机抽出的大奖——飞往意大利的往返机票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门票,之前一直保密,并在毕业典礼当天公布。由于毕业展也会评出优秀作品并获得‘千里行奖学金’,两者意思不谋而合,但是因为法律程序的一些困难最终被学校基金会否决,很遗憾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呈现。”

通过梳理央美近3年的毕业季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每年的主题不同,活动形式也有所不同。2015年,央美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演出活动,强调节日气氛,以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从学生作品和学生生活的角度进行活动的策划、编排、导演;2016年的央美毕业季活动强调自发、自由,类似文化庙会、文化集市的感觉。当时做了许多集装箱,强调文学性、阅读性,校园中到处散落着可以提供发生文化事件的地点与场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今年的毕业展安排上有所变化,而这得益于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开馆。据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张敢介绍:“往年毕业展是在美院大楼里的美术馆举办,由于空间有限,加上现在毕业生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面,多了很多互动媒体的、装置性的作品,所需空间更大,这就导致展出时要分批次,每次展出时间短。去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艺术博物馆的展厅效果更好,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件很振奋的事。因此今年便将一部分的毕业生作品放进艺术博物馆展出。因为时间档期的原因不能将所有毕业生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呈现,只放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工艺美术专业的作品在艺术博物馆展出,设计专业的作品在美院大楼里展出。今年的毕业展在展出效果上也做了一些变化,展陈设计由毕业生负责。”

除了央美和清华美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也在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毕业季,而其中的共同点可用“开放”一词来概括。记者在采访多家艺术院校相关负责人的过程中了解到,深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美术学院今年毕业展以“开放的六月”为主题,分别在新老校区同时段、集中对外开放展出。1789名本科毕业生、200余名研究生的4000余件作品,涵盖全校22个本科专业,作品包括造型、设计、影视动漫、新媒体等类型。在展厅分配上,院校内能利用的空间几乎用尽。

从2015年开始,西安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不再是各系轮流展出,而是以毕业季的形式同步开展。今年该院毕业展以“时空留痕——开放的西美”为主题,集中13个教学单位、16个专业、1546名本科毕业生的6000余件作品同时展出。

另外,在八大美院中,规模较小的天津美术学院的毕业季以“在花园”为主题,在组织方式上也延续了之前以展览开放月、优秀作品展和毕业典礼3个阶段的展示方式。不同专业方向的1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及百余名研究生的4000余件(套)毕业创作(设计)作品在教室和共享区域共同展示,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具有冲击力的艺术共振。

开放毕业季——时代发展的诉求

2015年“蜂巢·生成”第十五回 陈列物:龚辰宇个展

在各大艺术院校对学生毕业展愈加重视的同时,毕业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便是更加开放、包容、立体,而且增加了更多互动性。在每所艺术院校的毕业季期间,往往能吸引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社会大众参与观展。而艺术院校毕业季这种趋势变化的深层原因,则与社会大众、艺术院校以及毕业学生的三方诉求有着直接关系。

从目前国内整体的社会背景来看,城市化不断发展,民众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文化的诉求也愈发强烈。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认为,以往“象牙塔”般的艺术院校远离社会生活,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仅简单地承担了人才培养、教育的职能,而今更多的艺术院校希望能更好地与整个社会接轨,将自身的教学、人才培养成果推介给社会,而毕业的学生也可借此机会与社会产生更多互动。


2017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愈加重视文化的建设、传播、普及,对此我们也提出‘开放的西美’理念,走‘打开大门办大学’的路线,同时提出高校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方针。”王家春分析道,“反映在毕业展上,便是将其升级为毕业季的形式。毕业季期间,我们会组织系列活动,每年都有几万人前来观展,除了陕西本地人群参观,包括河南、甘肃等周边省份的不少大众艺术爱好者及院校机构组织团体前来参观,俨然已经发展成夏季西安城里一道美丽的艺术风景线。而这也确实起到很好的效果,利于艺术文化在大众间的普及。”

对于近些年艺术院校毕业展之所以呈现愈加开放、包容的发展趋势,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则从艺术学科的发展角度予以分析。“当前,不管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国、油、版、雕,抑或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的设计、动画等专业,所有学科的概念、范围在不断地更新、延展,各个学科之间在不断地相互融合与跨界,这是近些年艺术学科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展由院系分散、分期的组织形式转向集中展示且增加互动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不同专业可以有所比较、借鉴,在学科之间进行更好的融通。有利于学生打破对所学专业的传统认知,更利于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同时这也给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带来更多思考与调整。”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对此阐释道:“我们希望通过毕业季的形式打破院校中不同专业、年级的界限,打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界限,想通过此种方式把我们教育、教学的成果更好的呈现出来。事实上,目前国内的艺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完全趋同的现状,各大美院没有自身的特点,只是在规模上有所不同。并且在专业划分上过细,仅注重技术层面的教学,不同专业之间彼此缺乏交流,这也是国内艺术院校教育方面的最大瓶颈。而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毕业季形式来打破这种局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至少在意识层面大家可以逐渐认识到。所以,在近3年的毕业展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跨界的优秀作品,且大多数作品呈现得更成熟,创作思路、视野也更开阔。”

2014年之前,天津美院的毕业展和大多数艺术院校一样,是每个系的不同专业在美术馆轮流展出,但是这种形式存在诸多问题。邓国源告诉记者:“以往每个专业毕业作品的展期只有两三天时间,大家都在匆忙的布展、撤展当中,同时也不利于交流。所以我们也把毕业展做成同一时段、集中展出的形式,期间学校也主动要求各系、各年级互相参观交流。” 

“近几年,艺术院校不约而同地以毕业季的形式来组织毕业展,确实有很多益处,但是,我想这也许还有另一层面的原因。”邓国源坦言,“早些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纷纷扩招,毕业生数量的迅速扩大给学校的毕业展组织带来一定压力,国内任何一所艺术院校的美术馆不可能同时容纳如此数量的毕业作品,所以只能通过寻找一种新的展陈形式来予以应对。以天美为例,虽然我们在八大美院中招生规模上属于较小的,但如果在近6000平方米的美术馆展出的话,每个系也只能轮流展出3天。”

刘建钊《抛砖引玉系列》

“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的释出,也是时代的发展,各院校毕业展不能仅停留在一个静态的毕业展。”以推荐青年艺术群体为定位的平台——“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告诉记者,这几年学校也在不同层面的推介优秀艺术生,使在校艺术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毕业后如果成为艺术家应该怎样接触市场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现在艺术展展签上的二维码可以提供与毕业生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让毕业生们顺利地被发现、被挖掘。

“每次看到这么盛大的毕业季,也会惋惜当年自己怎么没有这样的经历。”彭玮说,“我觉得站在学校立场上,这一形式更像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护,送学生们最后一程的感觉。所谓阶段汇报是学生们在这个学校里4年、7年甚至10年的受教育过程,毕业展给他们一种仪式感。第一,感情方面有美好的回忆;第二,是对学生阶段的告别;第三,学校有意识地引导这批即将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需要被关注的年轻群体,需要更多力量支持和扶持,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对此,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系列项目总策展人杨鉴也认为这种变化是利好的。他指出,学生在展览的时候需要和当下、市场、大众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些提示。不论探讨什么样的艺术问题,始终是要涉及当下,而不是将自己关在阁楼里面。毕业季多开展一些活动,吸引艺术圈外部的人士参观,是作为一个学校、一个美术馆应该具备的公共职能。尤其对于北京、上海以外艺术氛围相对薄弱的地方,美术院校的毕业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地人接触艺术的一个渠道。学生其实也应该了解社会对于他们所做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回应,然后学会分辨这些信息,对于毕业生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争议毕业季——炫目的铺张or青春的礼赞

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

尽管毕业季的形式获得了更多认可,但事实上也并非众口同声,质疑之声也同时存在。一方面,有人认为艺术院校毕业季在完全向大众开放后,部分存在大众参与无序的问题,且存在公众对学生毕业创作有所损害的现象;另一方面,毕业展是学生求学阶段的成果汇报,而对于院校,毕业展的组织与展示是基本的教学活动,其背后同时折射的是美院教育的本源和意义,因此,也有人质疑毕业展形式不应该过于炫目或铺张。

在记者采访的几所艺术院校中,关于公众无序参与的现象,庞茂琨和张敢略显无奈地表示“确实存在”。庞茂琨告诉记者:“因为参观人流量大,展览的密度较大,不少手工艺类的作品直接摆放在桌子上,虽然展览期间有专门的看管人员,但确实也少量存在丢失或触碰艺术品的现象。我想改变这种现象还需要一个过程,大众参与频率高了,对观展的规则的了解也会逐渐明晰。”

“这确实是我们毕业展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麻烦。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安保力度,但依然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张敢表示,“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了我们国民在这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大众去博物馆、美术馆的频率增加,公众的法律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在逐渐提升,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这种情况在未来会逐渐减少。”

近两年,部分艺术院校在毕业季中举办隆重的仪式或嘉年华活动,有不少人表示质疑。有观点认为,毕业展的形式创新本身是一件好事,毕业展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毕业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让学生群体有一种更强的认同感。不管是对于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认同感比较重要,这能使他们更加明确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对于有些毕业展中的盛大演出,应该会有性价比更高的方式,而且方式也应该更加独特一些,以区别于其他行业流行化的仪式。

“少数艺术高校确实存在毕业季略显铺张的现象,花费几十万元搭台做场嘉年华式的典礼晚会,其实最终效果不见得很好,我个人也不赞成这种过于炫目铺张的形式。”王家春告诉记者,“西安美院在毕业季、毕业展的组织上主张朴素的形式,既要办好、有实际效果,但同时也避免过度奢华、浪费。西安美院更注重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到毕业季本身质量的提升以及效果的传播方面。例如,毕业季期间,通过组织公众投票等系列活动,加强与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组织校外专家、学者,举办艺术沙龙活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作品的细致点评,从而提升毕业展在学术层面的深度与广度。”

张敢也表示:“我们不主张铺张浪费,但有时候这些资金来自社会赞助,这种活动本身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毕业展是对于学术的考量,应当庄严肃穆;也有人认为将学生作品以一种欢快的形式呈现出来未尝不可。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度’就可以,并非毕业展就要板着脸进行,可以适度活泼一些,但不可铺张。毕业季活动本身是一个创意的竞赛,有些毕业季活动做得很炫目,好处是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会提高公众参与度。”

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学生作品

近两年,清华美院在毕业季的组织上也在适当地调整,希望有更强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备受重视,同时尽可能地不要铺张。张敢说:“明年我们希望把毕业展做得更加活泼、开放,面向全社会,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吸引校内其他院系的学生,使其成为一个艺术事件,与大家的学习、生活产生关系。我们计划增加毕业典礼的环节,除了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以外,清华美院也举办一个庄严肃穆的毕业典礼,让学生有一种备受重视的尊严感。”

盛大的“毕业季”对于毕业生来说是否太过浮夸,还需要向前迈出一步才能知道社会对其反馈如何。彭玮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这样的纪念机会,怎样做都无可厚非。“至于过于炫目甚至铺张,会不会让年轻人过早膨胀、自满,调性高了放不下来。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也要看自己心态,看待这些事情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另外,这样的活动改变了以前公众对于艺术生另类的眼光,周边社区居民来关注、参与,使得艺术和普通老百姓有一个连接度,从这一层面上说积极因素更多。”


毕业作品展售——无所谓“过早接触市场”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

艺术院校毕业展的更加开放,使公众不再感觉毕业展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随着大众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理解艺术,因此对院校毕业展的参与热情有了很大提升。而伴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也促使很多画廊等艺术机构参与其中。从普通大众到专业机构,他们也开始由此频繁地购藏艺术品。

“从川美的毕业季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画廊机构或私人藏家参与进来,寻觅自己心仪的艺术品。行业内很多熟悉的朋友,没等展览开幕,在布展环节便前来挑选作品,我们确实直观地感觉到人们对艺术有种迫切需求。”庞茂琨说,“毕业季期间,不少学生的作品当场就被预定销售。这一结果对于学生而言是对他们的创意、想法的肯定和共鸣,给其带来一定成就感,也是一种鼓励。而在此过程中,艺术院校要做的便是校园建设更加包容和开放。”

市场是把双刃剑,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和从业者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如此,西安美院并非完全排斥市场参与到毕业展当中。“近几年,针对毕业季来跟我们洽谈合作的市场机构很多,所以我们经过慎重选择,在每年毕业展时会和一些拍卖机构合作,组织毕业生作品的拍卖活动。”王家春表示,“学生自愿报名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上拍,而对于拍卖机构我们则严格要求杜绝假拍,因此,上拍作品的最终成交价格很合理。另外,在毕业季展览期间有不少企业机构或藏家前来观展,往往会订购一些如雕塑、设计等优秀的作品。”

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学生作品

此外,自2013年开始,清华美院在毕业展中设立了“本科生毕业展VIP专场”,由各院系邀请艺术机构参加,搭建毕业生与社会对接的平台,让社会机构参与评价,帮助学生与社会互动。张敢告诉记者,今年VIP专场邀请的嘉宾是历年来最多的,开幕式也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整体气氛显得比之前更隆重,规格更高,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

本科生毕业展的VIP专场已经举办了5年,当时的想法是美术学科的学生们毕业后很快会面临生存压力的问题,作为学院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由各个专业院系邀请艺术机构,希望社会上的艺术机构能够介入,早一些给年轻人提供未来发展的平台,尽量避免“毕业即失业”情况的发生。销售毕业生的作品是一方面,同时也是一种展示,艺术市场很关注毕业生的作品,可以让市场中的更多艺术机构看到目前毕业生的作品情况。

“对于市场,应当如何看待?如果让学生过早地一心只想挣钱是不好的,作为学院应当保持一定的纯洁性。但是艺术行业中艺术家就是靠卖作品为生,这并不丢人。”张敢指出,纵观艺术史,艺术家从来没有脱离过市场。我们希望艺术家从作品本身出发,不是追随市场而是引领市场,这个市场应当保持一定的纯洁性。作为学院,我们希望学生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但不要在市场中随波逐流,有一定的自主性,才能在市场中“畅游”。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学生作品

张敢认为,现在社会中并不缺乏对年轻人的支持,如今年轻人被大大小小的扶持项目搅得有些心浮气躁。“我反倒觉得这种时候应当沉淀一下。艺术家应该有思想,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如何让他们的思考被公众接受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这是我们支持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搞创作。最好是能有真正支持学生创作而不计回报的项目与合作方。现在进入艺术类行当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不懂艺术的人打着艺术的旗号纯粹地逐利,这是我所反对的。作为学院,能做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是艺术家理想化的状态,鼓励其专注于艺术创作和主动思考。”

“我们的毕业季活动本身也起到对接社会、企业的目的,很多画廊会来选作品、选代理艺术家。”宋协伟表示,“我们不能把经济回报看成终极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渠道的专业性,通过在社会、行业中的体验、磨炼,再做出他们的选择。这种社会体验是锻炼人才的必须标准,不存在所谓‘过早地接触市场’。现在强调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不去做出各方面的体验也就不会成功。”

院校“驻留”计划——助力毕业生过渡转型


2014年“蜂巢·生成”第十回 对视:李展个展

在关注艺术院校毕业季的同时,毕业生也自然成为关注的主体焦点。毕业后的学生有的选择考研或读博继续深造,更多的则会进入社会择业。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纯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难以一直坚持艺术创作。针对这种现象,不少艺术院校推出了驻留、扶持计划,例如川美于2013年推出了“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重点资助造型艺术类专业近3年内毕业生;中央美院也于2014年推出了“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

关于“驻留”计划,川美是国内较早实施此类计划的院校。据庞茂琨介绍:“2012年时我们考虑到一些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偏科等因素不能继续深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成为优秀艺术家的潜力。因为这种特殊性,所以我们希望对此类毕业生再继续扶持一把,使其能更好地坚持艺术创作。在两年的‘驻留’期间,学校会给专业优秀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室,以及一些学术项目及展览的参与机会,持续性的营造一种专业环境,不让他们突然中断艺术探索,让他们思考自身职业规划方向的同时,也使其未来发展有更多的选择,而事实上,这也是学校的重要责任所在。”

邓国源对于川美和央美的这两个计划一直有所关注,他告诉记者,在欧洲的艺术生态中也有类似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青年艺术家可以进行申请,但它是政府行为,更多属于一种社会保障的福利和对青年艺术资助、扶持的行为。不同的城市会根据实际情况,严谨的审核分析后,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室或补贴。特别是荷兰在这方面尤其重视,如果一位艺术家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一般的社区会为其提供画室、资助,艺术家唯一需要的回报就是每年在社区内做一场展览。“在保障毕业生未来就业及发展方面,天津美院更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增加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例如,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数量,加大学生跨专业、学科的学习;在教学理念、方式上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更强的创造力;另外,天美还和其他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些创业空间等很多措施。”

类似计划,西安美院在今年也刚刚启动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在此驻留,为其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王家春表示:“整体而言,西安美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理想。因为西安美院招纯艺术类的学生不多,国画、油画两大科目每年分别只招五六十人,此类毕业生有些读研继续深造,有的则直接选择了就业。”

对于中央美院而言,虽然其在2014年也已推出了毕业生的“驻留”计划,但就具体操作和成效而言,宋协伟认为这对毕业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其唯一的好处可能是户口、档案可以在学校留一年,为其提供一个工作地点,使其能够继续完成科研创作。但是这些即使没有“驻留”计划也可以达成,真正的“驻留”计划应该是按照计划、按照学科产业分类,有一个相对的量,才会产生作用。

尽管不同艺术院校的“驻留”计划有所差异,最终效果也还无从判断,但杨鉴结合目前国内艺术生态客观分析道,此种计划于国内艺术院校中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在中国的艺术领域,我们有着完整的学院派体系,绝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家是从学院派中走出来,这种现象与欧美国家有着鲜明的差异,西方在经历了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后,很多主流艺术家是来自学院派之外。在国内,特别是一些较为注重造型的老牌美术学院,它们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有着自己的传统优势,而通过这些“驻留”计划的实施,可以为那些优秀毕业生向青年艺术家转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供助力。


毕业寄语 🎓

我由衷希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在毕业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学术的联系,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身为一个“美院人”而骄傲,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的发展中,在艺术观念多元、艺术方式多样的情形下,同学们的事业发展和艺术定位还会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重塑精神信仰为使命,把中央美术学院在文艺思想和学术创新上的正能量带给社会。只有这样,同学们之间的约定才会产生深度的话语和心灵的共鸣。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对于毕业后坚持艺术创作的同学,我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份理想,有社会责任感,不唯利是图,创作出优秀作品以美化生活。对于未来不从事艺术行业的同学,其实本科毕业改行是很正常的,如果有别的能力去从事其他职业也未尝不可。大学是素质的教育,通过美术你学到的是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张敢


好好思考,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战略和全球话语,关注人性本身,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去改变世界。失去了本性,你将迷失方向,错失良机。如何进入和穿越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回归 “本性”与“纯粹”,保持独立的“灵魂”,牵引我们怀抱自信,迷途知返,在未来持续精进,这是我们要穷其一生去追寻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毕业融入社会其实是过一个坎。所以,给大家三点建议。第一,大家要学会“忘掉”。我建议你们慢慢忘掉背后的中国美术学院光环,忘掉你们印象中的校园、老师、同学、以及美院一切。这种身份转移是让你知道毕业后是要一个人往前走的。第二,要学会“记住”。要记住你的校园时光,不是人人的校园时光。学校的高度是为所有人设定的,所以它很高。但是你要取于你有用的东西,学校为大家开设的时间中有专门为你一人的时刻,记住这点你就有存在感。第三,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们要独立,很独立的人会实在,有真本事,接地气,要多听别人怎么说,真正的思考是在人群中反思自己。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焦小健



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对艺术不忘初心。在未来能够不断激励自己创新、探索,不能沉浸在一时的好坏之中。在生活中做一个高尚的普通人,而不是跟随社会浮躁之气随波逐流。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邓国源


虽然在艺术院校学习的专业是艺术方向,但艺术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不见得学此专业就要以此为终身职业。不管做何种工作,能将在大学所学的艺术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能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同时,我希望那些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再汲取新的营养,执着、敬畏于艺术,对社会有所担当。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家春



社会中不可能容纳太多纯粹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学校培养的一部分艺术生会走向专业的艺术创作,大部分的学生则会进入社会。但不管进入哪一领域,从事何种职业,希望他们能坚持艺术精神,给不同领域带去不一样的发展理念,对提高民众文化艺术审美做出努力。

——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许钦松


我们时时刻刻总是面临着选择,有时候争取是一种选择,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其实,我并不担心你们的专业能力,从你们精彩的毕业展演中我获得了充分的自信,但我担心的是你们现在或将来失去选择的热情和能力,那也就意味着你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正好印证了一位作家的话语——“你们将面临最差的生活”。还有一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共勉,那就是既然选择了,就要有勇气去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不要恨天怨地,不要自弃,不要后悔。我们可以重新开始。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伟冬


从大的时代背景下看,我们愈加重视文化建设,也在提及文化自信。而作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使命感,为中国文化创新以及建构自身标准、体系上做出自己的努力。特别是从事职业艺术家的角色,我想还需坚持独立精神,以自身的艺术创作给公众带来积极影响。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庞茂琨



对于刚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很重要。要守住自己的内心,把握好自己的艺术方向。从各大艺术院校走出的学生,他们缺的不是绘画技术层面的培养,而是对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所以,面对很多选择的时候要懂得选择,一定选择适合自己的,还要坚定自己的艺术道路和感觉。

——“青年艺术100”总监  彭玮



毕业生一茬又一茬,大艺网每年可能都要接触到数千名毕业生,而最后能坚持下来的还是极少数。如果梦想真的是艺术创作就一定要坚持,不要为外物所影响。艺术家最最后,大艺网:主要的价值体现就是创作,其他事情交给专业人去做,找个靠谱的艺术机构合作。如果某天你找不到创作的乐趣了,就建议不要做这件事,艺术创作毕竟是个小众的事情,艺术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大艺网市场总监  王树鹏


国内毕业生有时候给我一种很“早熟”的感觉,很多作品看起来老气横秋,过于沉闷,思考的问题和角度不够前沿。也有许多作品看起来很洋气,但只是追求视觉上的新和成熟,创作底色还是很传统,有的甚至是空洞。这是毕业生和青年艺术家需要避免的。不要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当下,要长远来看,不要只和身边的同龄人比较,要看到全世界同龄人的水平,不要太受到周边人的影响。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系列项目总策展人  杨鉴


| 版面编辑:屈婷 微信编辑:尧雨 |

⊙ 原创文章版权归《艺术市场》杂志社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