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深圳市推出《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提出将东部地区打造成为深圳新的发展极,加快特区一体化建设步伐。
我市随后出台的《惠州市“海绵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既是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核心标杆”的具体细化措施,又是对深圳“东进战略”的积极呼应。
“海绵行动”更具深意的,在于其挤出功能。我市提出充分发挥海绵“吸”和“放”的双重功能,在吸纳深圳资源和产业外溢,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汕尾、河源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重要增长极。
基于此,《实施方案》提出,我市要立足深莞惠经济圈(3+2),服务大珠三角经济区,做到多规对接协调,交通建设先行,吸纳辐射并重,引领区域融合,上下左右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加强规划对接、深化交通互联、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建、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区域协同等六大重点任务。
针对规划对接,《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多规融合”,加强与深莞惠经济圈(3+2)其他城市在区域协调、城市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等4个方面规划研究对接;推进“两港三网”、产城融合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生态环保4类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及时编制区域间相关专项规划,形成“4+4+N”的规划对接体系,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规划协调匹配、无缝对接。
《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积极承接深圳人才外溢,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0套以上人才公寓,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惠州。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力争到2020年,设立或引入创业类投资基金20支以上,资本规模达30亿元,实施项目投资100个以上。
惠州如何主动承接深圳创新产业转移,加强与汕尾、河源产业合作,着力打造区域枢纽城市,更好地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为此,我市提出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
深惠两地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深惠两地教育、医疗、文化合作,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行政服务水平,推动深惠公共服务“全面对接、资源共享、水平相当”,为承接深圳创新人才外溢、推动深惠两地融合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针对促进区域协同,《实施方案》提出,加强与深圳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促进市域内部优化发展,辐射带动粤东粤北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一市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重要城市。via.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