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丛非从
学点心理学,做个轻松快乐的小niu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丛非从

“你不能哭”,就不会有悲伤。| 丛非从

丛非从  · 公众号  ·  · 2019-07-18 11: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哭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禁忌。 甚至对很多成年人来说,也是。


在工作坊里,我们访谈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同学A 小时候,偶得一颗非常珍贵的巧克力,不舍得吃的那种。结果某天,不翼而飞。


妈妈说,邻居带孩子来玩,顺便给那孩子吃了。同学A十分难过,大哭。


然后妈妈说:“哭什么哭,不就是一块巧克力吗?!不要这么小气!”


同学B 小时候,被放到姥姥家寄养。同学B想妈妈,所以总是穿着妈妈给买的小花裙。然而秋天变冷了,同学B也不舍得换别的衣服。


某天晚上,姥姥把她的小花裙藏起来了。并告诉同学B,扔了。同学B伤心到大哭。


然后姥姥说:这就哭了呀,瞧你那点出息。


同学C 寄养在老家,奶奶家。妈妈趁工作之余回来看他一眼,同学C很开心。然而妈妈走的时候,同学C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走,边哭边不让走的那种。


妈妈说:妈妈不走了,你去屋里帮妈妈倒杯水。在同学C高兴地回屋的时候,出来却发现——妈妈不见了。


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我非常难过。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太大的创伤。 最珍贵的东西,不被妈妈重视。 最依赖的人,不经意间就会消失。 一个人的那种无助、孤独、绝望,是无法言说的。


然而这些故事又让人无奈,成年人在要求孩子不要哭的时候,或者 呵斥,指责, 或者 哄骗 ,都使用的非常娴熟。


他们爱孩子,所以不想让孩子哭。


可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安抚孩子,所以只能通过制止孩子哭的方式,来保护孩子。 他们下意识地觉得:


阻止了哭,就阻止了悲伤。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不允许自己哭,强迫自己坚强、微笑。 仿佛不哭,就不悲伤了。


他们也正是自己如此,所以才会去要求自己的伴侣、孩子。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孩子伤害有多大呢?


悲伤不会消失,只会被强行打断,被更大的恐惧压抑了下来。


指责孩子不应该哭,就是在让他用恐惧来处理悲伤。


这时候,对孩子来说,他害怕极了。他来不及悲伤,不敢悲伤。悲伤是可耻的,是不被接受的,是不应该的,是有惩罚的。



2


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好处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帮助他们意识到对孩子和伴侣的伤害有多大—— 换位思考。


当他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的时候,瞬间就能感觉到那种失去挚爱的悲伤。


对于小孩子来说,那个巧克力有多么重要,那个小花裙有多么重要,妈妈的陪伴有多么重要。 妈妈不是不能懂,只是不愿意去懂。


他们风轻云淡去处理这个事,无所谓地谈论着,认为孩子小题大做,不值得哭。他们以此开玩笑,嘲笑孩子鼻涕虫。仿佛这是一件值得很开心的事,或者特别无所谓的事。


当他们换位思考的时候,他们也能明白: 自己如果被最爱的人这么对待,是怎样一种羞耻,和二次伤害。


他们只需要稍微多用一分力,站到对方的角度,就能明白这一切。


然后他们此刻就可以很好地安抚孩子的难过。


对于同学A的妈妈,如果她能说: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因为这个巧克力对你很重要,其实妈妈也不想给。但是邻居家小孩看到了,也想要。


妈妈碍于大人之间的面子,不得不给。妈妈不想邻居觉得咱家很小气。 巧克力虽然给了他,但是妈妈再给你买新的,好不好。


对于同学B的姥姥,如果她能说:


小花裙是妈妈买的,你很喜欢,因为你很想妈妈对不对,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妈妈。


可是天气冷了,你如果穿这个感冒了,妈妈也很心疼你,也会很难受。姥姥看你病了,也会很难受。


所以我们把它折起来,放在你每天能看到的地方,然后穿的暖暖的,让妈妈也放心,好不好。


对于同学C的妈妈,如果她能说: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舍不得妈妈,妈妈也舍不得你,妈妈也不想离开你。


可是妈妈要去赚钱,妈妈要供你读书,要把你养大。所以妈妈必须暂时离开。


妈妈答应你,过年的时候,一定早点回来看你。


只要难过被看到,被允许,那个事情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对于在哭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理解,然后再安抚。




3


理解在哭的孩子,技术上并不难。但更需要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悲伤的能力。


悲伤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秘密。 不能谈论,更不能面对。


在这样的家庭里,只能谈论开心的事,不能谈论难过的事。如果有了难过的事,一定要通过道理来解决这个事,而不能谈论难过的心。


回家面对父母,也不能谈论自己的难过,只能谈论自己的开心。这样这个家里,就看来一片和谐了。


孩子哭的那一刻,孩子太难过了。 妈妈如果要安抚孩子的悲伤,妈妈首先自己得感受到那种悲伤。


得能设身处地理解,才能体验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


可是一旦妈妈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悲伤。这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妈妈自己巨大的悲伤就会被激活了。


她也曾经被这么对待。


她小时候爱的玩具,也曾被妈妈无情剥夺走。她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会哭,也会被阻止。她也体验过无数次被抛弃,却不能去表达。


她内心也住着一个,非常受伤的小女孩。她小时候,也有很多悲伤,无人表达,无处表达。


她不得不自己长大。她在生活中会有压力,无人分担。她在工作中会有委屈,无人表达。她看起来坚强而乐观,强大而从容,那是她一次次把委屈咽到肚子里的结果。


她被打掉了牙,也只能自己吞。她哭的时候,不想被人知道。甚至经常自己安慰自己不哭,一个人扛。


  • 妈妈小时候,有很多悲伤。

  • 长大后的妈妈,也有很多悲伤。


这些悲伤,没人理解,没人倾听。自己也不会表达,更不会安抚。 妈妈唯一会的方式,就是压抑,自我安慰。


此刻,如果妈妈去理解了孩子的悲伤,她自己的悲伤就会先崩溃。就像是你去安慰一个失恋的人,如果你自己刚刚失恋,你一安慰,就会比失恋的人哭的更厉害。


可妈妈是个坚强的人设。她从不在人前哭,她怎么能在孩子面前哭,怎么能在孩子面前崩溃。


所以她会用自己一往的方式,要求孩子同样处理悲伤:


压抑,强行切断。


仿佛这样,就真的没有悲伤了。


大家都一笑了之,看起来平和。没有任何问题一样。



4


对于一个没有悲伤能力的人来说,假装不悲伤,假装开心,就是最好的应对悲伤的方法。


上一代人,没有被教过如何应对悲伤。那个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活着已经很不容易,有什么多余的精力来谈论悲伤。所以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就会一样。


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你的生活节奏依然很快,生活压力依然很大。但是你可以去学会表达了。你不需要那么坚强,你也可以有悲伤。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都有无助的时候。 悲伤并不可耻,脆弱并不可耻。那是人很正常的一面,也是很真实的一面。因此你可以在生活中去表达。


当你感觉到委屈的时候,你可以去表达。

当你感觉到压力的时候,你可以去诉说。

当你感觉到悲伤的时候,你可以找人安慰。


然后你就能渐渐明白:


表达悲伤,并不是一种脆弱,而是一种强大。 悲伤没有那么可怕,悲伤是一种流动,是一种真情。


这时候,当你再看到小孩子哭的时候,你就可以去跟他说:



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这对你很重要。


虽然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但我会陪着你,一起去面对。


这时候他就获得了面对悲伤的力量。


其实两个人之间,悲伤的流动,比快乐的流动,更让人感动。


其实 悲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面对和谈论悲伤的勇气。





面对问题,

先就要学会去思考问题。

深入探索自我,

移步自我成长地面精品课。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了解更多

↓↓↓


扫描添加丛大助或直接加微信:congnotcong8 咨询课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