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9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9 小时前  
邳州银杏甲天下  ·  事关2027年高考,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昨天  
遂宁新闻网  ·  遂宁一地发布最新学生资助政策 ·  3 天前  
泗县人网上家园  ·  新学期,这些变化与中小学生有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熬过幼升小,这位高知妈妈领悟了啥?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5-30 07:26

正文

看点 一年一度的幼升小落下帷幕,新一批的家长为来年摩拳擦掌。在幼升小的战斗中,你想做“鸡血爸妈”,还是“佛系父母”? 外滩教育特约作者,复旦大学硕士陈汶鑫刚刚度过了女儿幼升小阶段,个中滋味,各种收获。下文,便是她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身边案例,为将要面临幼升小的家长们,提供的一些建议。


文丨陈汶鑫    编丨Travis


我的家庭,坐标魔都,2013年1月出生的小龙女今年幼升小。


经历了数个月探访民办学校,最后报了公立小学的老母亲,上周收到了入学信息,心里石头落地。


上海幼升小盛况一直名声在外。在百度搜索框打入“魔都幼升小”,第一个自动联想的结果是“魔都幼升小惨烈”。


据官媒披露的信息,今年幼升小的信息登记人数是18.2万。



新闻节目:上海早晨的相关报道


18.2万人是什么概念?


根据Statistic Finland的统计,以优质教育著称的芬兰,2013年的新生儿人口是58210人,也就是说,上海一年幼升小人数,是芬兰整个国家3-4年的新生儿总量。


大数据如此,在我们探校过程中,也切身感受到汹涌的人潮。


热门校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肉眼估算最高有20:1。


现在回顾这样的数据,连我这位自诩为淡定妈的人,也不免虎躯一震。



幼升小亲历记


先侃侃我们家和周围的择校故事。


现在想来,早几年做了一件十分有利的事,带着半投资的想法在热门学区X购置了小小的学区房。大实话是,早早确立了学区,虽然少了冲击民办名校破釜沉舟的气势,但还是有底气在。


我家娃在2-3岁时并不是那种天然话多、表现欲强的孩子,当时觉得私立学校小班制高师生配比,会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我们也不想周末带娃奔波英文补习班,于是选择了私立幼儿园。


现在回首,这个选择还不错,学校更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花大力气投资STEAM课程,我们也见证她从一个谨慎内敛的孩子,到逐步自信开朗,解锁一项项技能的过程。


我和先生对市面流行的各种刷题应试类活动不太感冒,觉得凭借她在学校语言环境里浸润的英语能力、两三年来老师的评价、家庭培养中我们观察到的综合素养,足以应对民办学校的面谈。


从后来的结果看,可能是有些托大,这个后面再聊。




在私立园,对冲击民办的好处是: 有氛围,幼升小的话题早早开始了。


中班时,已经有部分家长转学进入有小学部的幼儿园,以便抢占直升先机。


我们希望孩子在同一个学校有稳定的三年,所以按兵不动,同时也开始系统了解幼升小的资讯。


中班升学季我就参加过一些学校的访校活动,到了大班,从10月份开始,我逐步预约一些访校活动。


接受提前访校以及组织宣讲活动的,多是地理位置上离市区较远、招生中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和双语民办。




观察每个学校的活动组织、介绍如何办学以及家庭体验日活动的设计,是挺有意思的过程。


1.观察访校组织: 这是学校和家长双方“相亲”第一步。


身处互联网行业,我很欣赏松江某国际学校的组织,全程信息化做得非常到位,线上报名、签到、活动提醒、邮件通知事无巨细,高效严谨;


2.了解“如何办学”: 这是双方的进一步接触。


硬件设施即外表,容易观察和评价,但是“内在”才更需要仔细考量——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价值观,课程设置和师资决定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使用什么教材、中英文的课程时间比、课堂形式、是中教外教包班制还是走班制,老师的选拔标准和流动性如何都是需要了解的问题;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对课程复习的要求、如何进行学科考核和对家庭参与度的要求等都应是综合考量因素。


3.家庭体验活动: 这是深层的交往,也可以从中看出学校的侧重点。


比如浦东某民办学校特别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图书馆,重点介绍孩子们在这个空间里的学习场景,侧面也体现出学校对阅读的重视和要求,后来另外一所热门校在开放日图书馆紧闭,并且缺乏灵活的空间感,给我的印象大打了折扣。


能在全中国教育资源最好的城市有这样的探校经历,是挺宝贵的,对家长和孩子都是开拓视野的一个过程,对孩子在幼小衔接上做好心理准备很有帮助。




身边的家长,则各显神通。


A妈妈 ,早早根据儿子的特点以及自家情况锁定了两所心仪的民办学校,还找了在目标校读书的学长学姐家庭,了解具体情况和面谈心得,参加学校组织的夏冬令营;


也有学霸 B妈妈 ,直接挖来了热门校的课程列表,对比核心课程的投入时间,结合自己未来的培养目标,去进行比较分析。


另外一个好朋友 C妈妈 ,坚定走西方更开放的学习体系,希望把对儿子的培养周期拉长,让孩子更为从容、自如的学习探索,于是锁定12年一贯制的国际体系学校,通过邮件、电话,保持和学校的联系和互动。


在民办择校过程中,每个家庭看重的点都不尽相同。


有的家庭倾向于选择考核评估更灵活、更注重孩子自驱力的教育方式;有的家庭倾向于看上去比较“苦”但基础扎实巩固的亚裔教养模式,青睐外界看来“课业很重、成绩很赞”的学校;也有的家长会选择兼顾二者的平衡。




历年来魔都幼升小的激烈,使得很多家长早早开始了“鸡娃”,增强学业的竞争力。从每年提前流出的牛娃简历中,可见一斑。


像我和先生这样,没有给女儿课外学业加餐的,在冲击民办尤其热门校的群体中是少数。


在采访了我校一流名校上岸且拿到不止一枚offer的“女牛娃”妈妈D后,我自愧弗如。


D 妈妈在我们学校有“鸡血”妈妈的名声。很有意思,一跟她聊上,她马上给我抛出了金句 “爸爸鸡,才是真的鸡”


原来孩子2岁前是爸爸负责带养,爸爸物理系出身,孩子从小的数学、英语启蒙都是由爸爸一一做来。


“爸爸小时候带她去公园,都一直带她数数;每天也会给她听字母歌,所以我接手管娃时,孩子对数字和字母都非常熟悉了,也为后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D妈说。




D妈自言英文一般,但是对孩子英语的培养那是相当上心。除了上私立幼儿园,D妈的英语鸡娃配方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


小班的时候学自然拼读;

中班的时候用自购的绘本+点读笔的形式,带孩子进行分级阅读(对英语分级阅读了解的家长应该都知道RazA-Z系列和海曼分级系列),辅以在线英语加强;
大班的时候继续英语分级阅读和在线英语。

目前孩子的Raz刷到了J,相当于美国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可以自主阅读。


我曾在学校英语演讲比赛目睹了小牛娃风采,英文流利,水平突出。


D妈说,学校英语虽是外教带班,但孩子的水平还是有参差不齐的状况,如果要语言好,还是需要更多的练习。


除了英语,其他学科D妈也没有懈怠,中文阅读、数学思维在线课程一一准备,临近面试的时候,D妈专门去参加了针对面试的考前培训,老师会教授一些面试的礼仪和技巧。




努力是有成果的,D和我家娃都报过同一所热门学校的幼升小家庭体验活动,D拿到了预录,而佛系的我们只能躺在候补名单。


我问D妈,孩子上这些课会觉得负担吗?D妈说,不会,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比如英文她可以自主把故事读出来了,她会很有成就感。


像D妈这样用心并且坚持的家长不在少数。


女儿的两位外籍好友,一位录取包玉刚学校、一位录取上实国际,且不说原生家庭就具备先天的语言优势,妈妈们也丝毫不敢懈怠,带娃阅读、写字、做思维训练、面试礼仪准备等都是坚持了很长时间。


有些时候,可能不是你的娃不够优秀,而是对手太强大。



回到我们家,后来虽有机会进入不错的民办,但综合考量,还是选择了位于市中心区的一梯队公立学校,有几方面原因:


1. 距离上的考量。


如果选择离市区近的民办学校,不搬家的话,孩子需要早起坐校车,每天单程要牺牲的睡眠时间在30分钟-1小时不等,相应校车的费用也需要增加每学年大几千的开支;


如果选择靠近学校居住,那大人就得承担路途成本,郊区课外兴趣培养资源也相对缺乏;未来家里的老人来帮忙,也会存在生活不够便利和丰富的问题。


相较而言,市区公立学校地段好,居住地步行10分钟内的距离,孩子的睡眠时间有保证,周边各类公共交通、生活、医疗均十分便利,同时拥有丰富的城市人文资源和培训资源,这对于是社会化学习拥趸的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2. 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民办和公立学校谁更扎实?


这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除了英文,民办学校绝对占优,在语文和数学上,我并未得出百分百笃定的答案


虽然看到民办学校的创新教材和方法,但困囿于这样的教材和方法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学习成果有待进一步考量。据我所知,很多民办学校重视教育的家长也会在校外加强语文和数学的补习。


民办教育出成绩的另一点重要原因,是从学校到家庭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了学习上。


在孩子的幼儿到小学阶段,我们内心还是更希望有时间发展她的兴趣爱好,包括坚持学好键盘乐器、围棋,以及锻炼好身体,因此始终没有在幼升小阶段选择额外的强化补习班,未来也不打算把所有时间用于学科学习。


如此而言,对口公立小学的松紧程度和对体育的重视成为选择加分项。




3.学业投资是一场近乎无情的经济较量


选择民办,就进入了一场近乎无情的经济较量。


民办小学但凡小班制教学,学费都在10万-20万/年不等,算上校服、餐费、校车、兴趣班、夏冬令营费用,碎钞机开挂,一年在孩子身上花费30-50w的家庭不在少数。


事实上, 家庭投入时间和课外刻意强化练习的部分,更可能在结果上拉开“差距”。


对普通中产来说,“性价比”会是绕不开的话题,如果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小学,辅以英文家教和课外阅读,加上优质兴趣素养课程以及网络上如“可汗学院”类免费学习资源的补充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配合。


如今并不缺乏价廉物美甚至免费的优质共享资源,只要孩子内心有追求新知和向上的动力。上公立小学,初中进入优质民办后成为学霸的也屡有案例。




在我和爸爸打定主意选择公立以后,我们召开家庭会议,告诉孩子公立学校有什么缺点和优势,坦诚告诉她,公立学校没有外教带班,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同学,但可以去参加女子足球队,同时公立学校不需要交学费……


小朋友虽然对没有幼儿园同学略失望,也坦然接受了。


她甚至记住并认为,“不要钱”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个优势,也问我和爸爸,为什么公立学校免费,私立学校要收很贵的学费呢?我想小学时候可以给她做经济原理解读了。


“鸡”和“佛”的启示


这段时间的经历,包括孩子大班的学业兴趣发展,我发现我们需要对“鸡血育儿”和“佛系育儿”有新的定义。


我不赞同过度安排或超前拔高的“鸡血”模式,但还是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态度的“鸡”,娃如果克服了一些合理的挑战,会因为有成就感而感到高级的愉悦和自信。


“鸡娃”的终极目标,还是让娃“自鸡” ——保持对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手段和工具,摸索出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学习模式。这一点,无论选择公立还是选择民办都同样适用。



有一派鸡血家长是 “硬核鸡” : 强调 “目标导向,讲究作战方法”,此类家长往往有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掌控能力,也坚定自己的培养路线,多采取项目管理式的方法对待鸡娃,深谙时间管理之道。


另一种是 “平衡鸡” ,比如我这种,对成绩没有执念,喜欢顺其自然,抓住性格养成和天赋引导的必要性,以及拥抱偶然性带来的惊喜(吓)的家长,也同样关心孩子的学习,并坚定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和有态度的鸡血相对应的,应是保持 “心态的佛系” 。以最放松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准备。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妈妈C,就跟我说,不要把自己的焦虑等负面情绪传给娃,正面鼓励娃,也引导娃正面地看待学校的面试,并坦然接受努力后的结果。


但心态的佛系不代表“放养的置之不理”,依然需要对孩子给予引导,帮助孩子正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必要的竞争


家长面对孩子的平和心态,是赋能孩子一生的财富。




给未来幼升小家庭的建议


如今尘埃落定,本文提及的几位妈妈,都成功上岸,被心仪学校录取。


在祝福所有小一新生家长的同时,也给即将走幼升小之路或者关心教育的家长几条建议:


一、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设计孩子的成长路径。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我反复地去追问自己和队友的: 你究竟希望培养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我们家的答案是善良、独立,身心健全,有能力安排和经营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你们也有自己的答案。


其中无论哪条,更多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给养。父母才能给孩子一所一辈子的学校。有了这个认知和定力,便能放下对学校的执念,更从容地去审视自己手里的资源牌,做出最适合家庭的选择。




二、知己知彼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放在择校同样如此。


所谓知己,一是要审视家庭资源,包括:时间——接送时间和陪读时间;“粮草”——预备有多少教育资金;


二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性格特质和学习习得模式,从我身边的情况,不少男孩妈妈会倾向于选择民办教育,因为同龄的男生在强调集体纪律的公立校确实有“生存困境”,女孩则相对适应更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