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汇丰据悉拟调整CEO艾桥智薪酬:固定薪酬减半 ... ·  10 小时前  
罗辑思维  ·  三个要点,助你成为“时间亿万富翁” ·  2 天前  
新世相  ·  忘了接财神的人,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劳动法管不了996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4-09 17:05

正文


文 | 陈露



今天我们来讲996。故事背景大家都很清楚了,讨论也有很多,本号也参与其中,就不再赘述。


很多人把“996”说成是企业管理的问题,认为是低效管理导致无效加班。也有很多人把“996”说成是老板个人品质的问题,还有更多人把“996”说成是法治观念淡漠的问题。总之,这些都是避重就轻,没有讲到点子上。


最近发生了许多事情,包括“996”在内,一些人就指天骂地,说什么“资本主义”,说什么“资本家坏”。这些话都是不对的。我们先从这里开始讲。为什么说不对呢?因为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关于资本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须以自由劳动者为前提。所以,我们小时候读的中学历史课本就讲,各国要搞资本主义,必先想方设法把自由劳动者,也就是工人给弄出来。比如说,英国搞了圈地运动,俄国搞了农奴制改革,都是为了把可供资本家雇佣的自由劳动者给弄出来。


至于说劳动者跳个槽还要进征信,你管这叫资本主义?开什么玩笑。我就问一句,古今中外,哪个资本主义国家敢把跳槽纳进征信去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要是这么搞,以后资本家真需要用工的时候,都必须从现在手握卖身契的企业那里去找,现在这些企业直接转型成劳务派遣公司赚差价岂不美哉?多一个中间商赚差价,这用工成本岂不是要涨上天了?所以,正规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干不出这事的。


我们说回“996”之前,还要再说一说基层减负的问题。新闻连起来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因为新闻作为表象,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基层负担为什么越来越重呢?很多人也讲了很多原因,其实还是没有说到根本原因上。根本的问题在于,公务员是没有加班费的。这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在劳动力使用上的预算无约束。


注意,这里说的是预算无约束,而不是软约束。随着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等制度的完善,现在体制内浪费国家资材是越来越困难了。但是,浪费干部的时间精力却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于是,在自上而下的政令传达时,宁可多做,不可犯错。因为让基层多干活,就是发个文件轻飘飘几句话的事情,不需要核算多投入了多少人力——因为人力不要钱,而若是下面少做造成后果,上级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工作量层层加码、工作时限层层收缩成为体制运行的必然。 结果在过去被人羡慕的公务员行业里,许多部门、许多岗位,工作时长甚至长于“996”,达到了“5+2、白加黑”的地步。


说完了体制内,我们再来讲体制外。虽然内外有别,但原理上是一样的。要知道,我国的劳资关系既不是建立在茫茫多的零散雇主对茫茫多的零散劳动者这样一种双向自由的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少数垄断就业岗位的寡头雇主对少数垄断劳动力的工会组织这样一种集体谈判的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少数垄断就业岗位的寡头雇主对茫茫多的零散劳动者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劳动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举个例子,996.icu出现没几天,就被国内几乎所有主流浏览器屏蔽。也就是说,这些厂家之间尽管平日里相互之间挤破了头,但这仅仅属于敌人内部矛盾范畴,当下面的劳动者真的起来掀桌子的时候,立即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友商,因为这属于敌我矛盾范畴—— 在劳动者面前,不同雇主其实是一样的,这时候,他们不叫做公司,而叫做阶级。



所谓的“爱干干,不干滚”,又能真的滚到哪里去呢?即使有个别不差钱的良心企业,当市场环境使他们真的开始差钱的时候,迟早也会露出本来面目:明明一个人免费加加班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雇两个人呢?所谓真正有本事的人,不996照样可以拿高薪,指的也不过就是, 原本靠本事应该拿到80万的人,现在只给40万的工资,看着人家苦苦挣扎拿20万,还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只要是基于少数垄断就业岗位的寡头雇主对茫茫多的零散劳动者,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局面,那么作为整体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就不是由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些指标去决定的,而是由维持这些劳动者生存的物价水平所决定的。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先从最低端的普工开始说。


下面是华南某市非常普通的一家“886”企业的一则招聘公告:


这则招聘公告是随机从就业网站上搜到的。类似的公告遍地都是。我们从中看一下工资形成的逻辑顺序。正常的逻辑是,先确定时薪,再确定工作时长,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些补贴,最后得出总收入水平。但这是工人想当然的算法。


资本家真实的算法恰恰相反。最先确定的必然是总收入水平。 这个总收入水平被巧妙的确定在恰好使农民工能够在当地养家糊口而不至于回家种地的这样一个最低限度上。 在这个城市,大约是4000元上下。


总工资水平确定后,再减去一个基本工资。 这个基本工资恰好规定在略微超过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之上。 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720元,这里略微超过一点,就是1910元。这已经是相当良心的资本家了,因为当地许多企业基本工资不多不少,恰好就卡在最低工资标准上。基本工资对应的是法定工时,也就是“955”工作制对应的是1910元,那么,要想获得4000元收入,就必须靠加班。所以,资本家只有在确定了总工资和基本工资之后,第三个才会根据业务需求确定加班时长,最后根据(总工资-基本工资)÷加班时长,确定时薪标准。


在这种逻辑顺序下,形成的真实工作制,清清楚楚的写在招聘公告里,就是“886”工作制。时间上和“996”是类似的。但是,传统产业就是传统产业。说他们传统,是因为南方许多私营工厂在南方谈话之前就敢顶着“红帽子”起家创业,干的时间久了,也就显得传统了。互联网行业那些起于新时代大风中的弄潮儿,跟传统产业的老大哥相比,有些时候终究还是图样图森破了。



你看传统行业这个招聘公告,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基本不存在违法的问题,同时,一再强调加班自由、自愿选择。事实上,对于普通工人而言,他们怕的并不是加班,而是根本没有班可以去加,只能拿基本工资。所以,这个企业为了招揽工人,必须吹逼,声称自己订单充足,常年加班稳定。从而打消工人们的顾虑,让他们高高兴兴加班去。


看到这你就应该明白,法律不是挡箭牌。现在996.icu这帮人还能够挥舞法律武器去敲打互联网新贵, 但是,这仅仅是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剥削经验还不够丰富所导致的暂时现象。 一旦他们学会了传统产业依法剥削的那一套,回过头来,看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前几天本号有个文章讲了“脑亦无”:脑力无产阶级亦是无产阶级。这是对的。只要同处于少数垄断就业岗位的寡头雇主对茫茫多的零散劳动者,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之中,那么新兴产业的“脑亦无”们,迟早也会打消顾虑,高高兴兴加班去的。


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体系。我们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在纸面上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规定了法定工时,规定了加班工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用物价的形式在事实上规定了一个劳动者要想真的能够生存下去, 那么就必须心甘情愿的加班加到资本家满意的程度为止。 过去的鞭子是有形的,现代的鞭子是无形的。


在平等的雇佣关系下,资本家买到的是劳动者额定的工作时间。所以,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被掩盖在形式上的公平交易之中,还需要马克思这样的天才写三本书去揭示出来。而在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下,资本家买到的是劳动者除了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也就是吃喝拉撒睡以及赶地铁以外的全部时间。



单个劳动者,做一个“奋斗逼”,或许暂时能够提高一点收入, 但作为整体的劳动者,靠拼命工作,是提高不了收入的。提高的只是老板的收入。 与此同时,“996”工作制下,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那么剩余出的一个人恰好变成HR手里的一张求职简历,成为“你不干有的是人排队干”这句话里那个排队的人。所以,在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下,劳动者越是拼命挣扎,雇佣关系就变的更加不平等。


反倒是房东涨房租、地铁涨票价这些因素能够让老板不得不加薪。如果老板缩减工时,那也不是因为他们发了善心,而是说老板们总算发现,休息一下再来工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或者是,老板们发现,与其加钱给员工让他们送小孩去课外班,不如早一小时下班让员工自己回家教小孩更有利。


所以,一年多以前,有一线城市清理城中村、群租房、地下室,很多人叫骂,但实际上这好得很。因为假如还有城中村、群租房、地下室这些低端租住场所,那么雇主就会按照这种场所的租金去核定劳动者勉强苟活的工资标准。等到这些场所被清理了,勉强苟活的标准提高了,工资标准也只能被迫提高。这就是不平等雇佣关系下的工资生产逻辑: 一切都取决于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