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书叫《新星》,感触挺深,聊一聊
还有一部电视剧叫《县委书记》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是主旋律,这也引领一代人员职业选择。
一、去小县城
1982年秋天,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各种忙碌,要迎接一位新来的领导,有的清理打扫领导办公室,有的在讨论后续的工作安排,大院里都是大家忙碌的身影,已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额头的汗珠不住地往外冒。
在以经济建设为主要路线的大时代号召之下,这位青年在一直思考要为人民干实事,要选择一个怎样的路线。
经过思量和权衡,最终为完成心负人民情怀之志,决定放弃天庭的编制,下凡去一个河北的小县城。
这个地方距离北京只有200公里,距离石家庄只有十几公里。
改革的春风一路吹,从东南一路向北,青年就任县委副书记,
与七八个老干部一起,并坐在县里的第三把交椅。
此时
新来的书记,还不满29岁。
在下凡之前,曾经
是天庭ZZJ委员、天庭副总理、安全长官的秘书。有天庭编制,且在天庭机要岗位工作。
关于为什么放弃天庭优渥的工作,选择到基层打拼,据说有两个传闻
第一个(个人认为不太真):
当时的舆论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纵使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工农兵学员,没有从事过专业工作,大学便被分配到天庭军事的机要位置。
这个起点,已足以让人称羡。
虽然有着全国最牛的学历,在层次上也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但与化工专业完全不对口,
难免引人非议
秘书工作的好坏,难以向老板以外的人证明。
对于志不在此的年轻人来说,只能说是一个过渡,后面选择走向群众。
最终,选择结束这几年的优渥的生活,回归乡土,空降到一个土里土气的华北县城。
第二个传闻(个人倾向这个):
空降是来自老领导的授意
虽是军人出身,但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改革开放后出任防长,多少有点文官治军的意思,难以服众。
1981年小平同志提出要裁军后,由防长制定的裁军方案也已经出炉,但现实中却难以推行。
裁军本身就是很难的事,各方都有自己的想法,向前看,当时曾国藩裁撤湘军的时候,也花了巨大的力气,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当时湘军对曾剃头可是心悦成服的。
威德不足以服众,政令执行难度也大,他也自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差不多了,淡出核心power圈只是时间问题,部下
趁年轻换一条赛道,到基层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优选
而离开后的两个月,防长从天庭副总理改任到国务委员(机构改革了),降半级,第二年秋天防长换人。
预计很快就可以光荣退休了。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84年因为在HK问题上的不当发言被雪藏
。
记者:你们是不是要驻军
答曰: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
中央:你们去发一个消息澄清一下,说他讲的这个是胡说
可以说82年告别自己的领导,这个时间节点,当真了不得。
当然也不能说这个时候开了天眼,上帝视角提前遇见了这个事情,从历史价值观来看,那些跳曹时机选择不当的人,早已被遗忘了,毕竟成就低。
而成功人士的过去,总有上天眷顾的成分,这就是天选之子吧。
对于部下的离开,老领导表示理解和欣慰,只是对于职业选择有不同的理解:
2000年还时任省长时回忆:当时确实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到河北之前是给老领导当秘书的,他当时是防长又是zzj委员。
他说下基层,可以到野战部队去,不必非要到地方下基层。
而自己始终认为,投身群众才是自己大显身手,实现价值的唯一选择。
现实是改革开放之后,主掌地方经济的要员崛起,这是明显的趋势,未
来数十年里,政治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绝非是军人可比的。
事后证明防长的
确实看错了方向
。
也正是这一次的选择,改变了一生的成长路径,再次证明了选择大于努力。
二、为民干大事
到了地方,他土里土气的派头,一直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讲排场,全无权贵风采,只是年纪轻轻,娃娃脸,
不得在刀山火海摸爬滚打的老干部的信任。
那些真刀真枪在基层猛干的领导,也有自己的骄傲,也不认为毛头小子,可以独挡一面。
以为来几天又要回去,就没有太当回事。
所以要在大院内立足,让大家服你,就得出成绩,是骡子是马遛遛。
于是他烧出了第一把火,开展农业改革,
对农民减负
。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了解群众和调研,他决定从农业着手,提出要削减粮食征购指标。
插播一下,这个征购指标。
1953年开始实行国家对粮食进行统购统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村实行粮食增购计划,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
因此,政府是唯一的收购和销售商。
从购粮端,ZF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又用较低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一方面控制了量,一方面也控制了价,里面有价差虽然不多,但量足够大,所以这个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各级干部清楚 ,多年来粮食征购的价格极低,这是相当于从农民手中拿粮,对城市进行补贴的政策。
当然也是这个政策,为建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让城市科研生产得以进行。
但也是被认为是数十年农民贫困的根源之一,实际用农村补贴城市。
因为采购的价格极低,能买到就是赚到,
各级地方政府将粮食征购数量当成是类似农业的税收,征购的数量的多少,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对国家做贡献大小
1982年
县里一年产量是4亿斤,当年的征购指标是7600万斤,是当年河北省征购最多的县。
县领导以此为荣,增购计划也在不断上调,预计未来要征购到1亿斤甚至更高的水平。
青年副书记到县里后很快发现,所谓的好县强县,征购粮全省第一,却出现了农民吃不饱饭,大家在年底基本都要饿肚子的情况。
经过了解,农民们在卖完粮之后,其实余粮不足。大量的交征购粮,是建立在农民口粮不足的基础上的,征购粮也成为农民的沉重的负担。
实质征购大县并不等于是产粮大县,有点打肿脸冲胖子的意思。
农民们卖完粮之后,
只能偷偷跑到隔壁的县换红薯干和山药干充饥。
为什么跑这么远呢?
因为担心坏了公社和粮产大县的形象。
按全县粮食4亿斤计算,在交完农业税,以及种子饲料储备、征购粮之后,剩1.8亿斤左右。
再平均到43万人口,每个人每年只有400多斤口粮。
而且还是带壳的。
这个征购大县农民只能吃粗粮度日,还吃不饱,最终还是出现各处借粮的现象。
因为极低的征购价,7600万平均每个人177斤,小麦1毛二,玉米8分
400多斤的余粮总价值不足20块钱,还不如城镇职工半个月的工资
可见,当时城乡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本县农业也陷入了产量越高,农民越穷的怪圈
青年调研之后,十分的震惊,决定以此入手,经过团队的计划,便大胆提出,要向中央削减2800万斤的征购指标,相当于给农民减税30%,
还要削减粮食种植面积,改种经济作物。
当时在向县委领导汇报这个计划时,领导们大为震惊,甚至觉得离谱,不讲武德。
对于省里来说,这简直比狮子大开口还大,本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这个削减幅度,从一个对国家做贡献的城市变成了国家负担,这能忍?
再者这么搞下去,就动摇了全县的发展的基本路线,上级对本县的评价极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政治问题。
以后还干不干了?而且此时的省里,动荡不安,暗流涌动。
刘子厚派系仍活跃在省委,占着全省近一半的干部职位,他们走的是最旧的路线,极度的保守。
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要顽抗到底,企图阻止对他们的清算。后来居上的干部要改革,要干大事,就形成了矛盾。
这批极端保守派和小壮改革派就水火不容
天天发扬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天天写往上升打小报告,告黑状,人心惶惶。
也就是青年提出这个想法期间,中央刚把河北省的前三号人物同时调回北京,要
进行换血。
《省委第一书记》描述了当时新上任的省委书记高扬的处境,险象环生,就像走钢丝一样,
随时有掉下去的风险。
这刚安静没多久,
这个农民减负改革的事情再来一下,
大家心脏真的
会受不了的。
县里要推翻农业大县定位,推翻以粮为纲的旧路线,减轻农民负担,少给国家做贡献,还要搞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这不就是跟老人们过不去吗?省里不得好好斗一下?
其中的政治风险,也
不是他们几个小小县领导可以承担的
书记和县长都有顾虑,虽口头委婉再考虑,实际上是对这个意见的坚决反对。
不过,青年副书记坚持仍要上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于是就想,要团结同志,把这件事做下来。
他找来了吕玉兰——
另一个县里管不了的副书记,
这个人来头也很大,是mao时代的劳模,也是一位好大姐,平民与妇女参政的代表,农民子弟兵,政治无比正确。
在特殊时期步步高升,1977年37岁便干到了河北省委书记,
中共中央委员
在当时简直是一个离谱的奇迹。
1981年被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从省部级降到副县级,回到了真正该适配的位置。鉴于辉煌的过去,县里基本管不了这位好大姐。
于是青年副书记到这个好大姐,一顿输出之后,大姐同意了,各开门路,就跳过主要领导,直接向上书天庭请愿。
这是在县里第一次真正施展本事的出手,其结果是,是上书奏效,请神成功。
当时背景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事的工作作风。
调查组直接从上面下派,调查结论为:同意该意见,征购粮从7600万降到4800万。
政策发布之后,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如释重负,张灯庆祝。
次年,部分耕地改种棉花得以落实,农民收入直接提高到了1982年的2倍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农民积极性高涨,一举摆脱口粮不足的窘境,再也不用去隔壁县换粮了。
这位新来的领导,第一次所展现的能量,给小县城农民的
带来的福祉
,就比得上过去好几年的收成。
农民第一次在过年吃上好吃的饺子,第一次能正经吃口肉。
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县里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小县城赶上这位青年领导,在当时确实是十分难得的福分。
三、为什么是农业?
当然,改革农业,且
敢于直言上书的底气当然来自于他的父亲。
早在1978年,在父任广东省一把手的时候,就发现了广东全省以粮为纲的极老路线,
最后搞得广东省全省上下吃不上水果,养不起鸡鸭,天天吃空心菜,可谓十分贫困。
经过大刀扩斧地整顿,先后出台各种政策,在经济上对接港澳,农业上调整种值结构,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作为当年亲身经历的小哥,跟在后面观摩学习,广东省几年内的发展成果及变化原因,自然了如指掌。
而他正在做的,就是父亲那一套,从广东搬到了自己主政的县城。
他既知道中央的态度,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
自然有必胜的把握。
而此时的长辈是天庭的书记处一把手,只要他上书,他所在县的一切政策请求,都可以必然获准。
毕竟除了因私,在因公的层面也有政策鼓励支持且改革的风向。
当然,即便常规渠道上书,层层受阻,也可以直接在家里,直接汇报到中共中央核心机构的一把手。
和普通人比起来,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多年后,这个英名事迹让人传颂了。
当天,老天也在帮忙。
在1982年4800万指标同意之后,当年仍然完成了6092万斤,虽然没有达到目标,人们已经很感激了。
1984年,农业科技的进步,这里要感谢我们的袁老,在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包产到户的实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这一年粮食征购,完成了史无前例的1.76亿斤。
统购统销,价格都极低,人们丰收的余粮无处可去,堆满了收粮站。
从此,以前那些天文数字的粮食征购,
再也不是天文数字和沉重负担。
一代历史就此结束,新的序幕拉开。
四、升任一把手
农业的成功,让他一战成名,得到了大院里干部们的支持。
只是他的顶头上司执政的观点仍然非常保守。
从反对削减征购粮到包产到户,当然,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平常的选项,在当时要转变过来,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老干部们,经验保守,慢慢成为了,新干部们干活的掣肘。
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他提出了要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引进的系列政策,也就是著名的
“人才九条”
青年副书记,没有止步于此,继续推行他的利民策略,
哪怕没有顶头上司的支持,凭借着亲民的形象,勤奋良好的工作作风,且有远见卓识,眼界更加开阔,解放思想的魄力,得到了县长和吕玉兰等排名靠前的县领导的支持。
团结干部群众, 继续为民执政。
在县里,以善于团结干部群众著称。
书记来正定,开始是副书记,他很尊重老书记,与县委班子非常团结,工作上配合得非常好,老书记对他也很爱护。当时的县长同志,思想上比较解放,吕玉兰同志,原来是省委书记,视野开阔,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三位在改革开放的思路都很清晰,也都很有冲劲。很多时候他们三个人在工作上是一拍即合。
一句话概括:小县城已经团结在了以他为核心的县委周边。
之后就是1983年农业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当年95%的生产队实行起了大包干。
冯老书记的保守派在县里只能腾出位置了。
10月冯老书记因身体原因,
腾出了位置。
11月他顺利接棒县委书记年仅30岁。
从数十年的回忆来看,这位冯老书记的形象是一位关心同志,和蔼的老人,以及永远反对意见的保守派。
这位老上司,也折射出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博弈,其实也很明确得看出来,他们的关系也确实谈不上融洽。
在正式主政县城之后,发本地干部素质低下,跟不上他的工作思路和节奏的问题愈发突出。
老领导们毕竟都是干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新时代的工作环境下,能力就无法匹配时代的需要了。
还对年纪轻轻就当上一把手也有不服气的,
而一心改革的新书记又不打算重用他们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于是上面就提出了干部四化。
他以干部四化的指示作为突破口,大力提拔更好用的年轻干部,让他们大展身手,为民服务。
当然,作为淘汰老人的安抚。
县大院里唯一的吉普车,给老干部使用,自己出门就自行车。
老干部缺少活动场所,他就把县里两个大会议室改造成了干部活动中心,让他们在里面玩儿。
同时对老干部最关心的医疗方面,则大开绿灯,有病优先诊,开立专门病房,专门医生,费用都用县里财政及时报销。
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这是一个高明的策略
老干部们交出了权力,却获得了非同以往的特权待遇,精神和物质上都令人满足。
他们怡养天年,心情舒畅,自然就不会关心县里的政策和决定了,也不会说三道四。
他
第一次在官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就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赢家把输家当成坐上宾,风中枯骨再沐新风如何不令人感动呢?
一招把问题化解为无形。
五、报纸头条
成为了县委的核心之后,干部们团结一致,就可以干更重要的事了。
重点工作得进一步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文提到了,小县成离石家庄只有十几公里,书记提出主张,应该从农业转向他首创的半城郊型经济。
经济上融入省会城市,以服务省会城市作为本县的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大搞乡镇企业
对高级人才开出高薪,全国公开招聘。
这些政策在今天看来,而是很基础的工作操作,但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大胆的创新,毕竟姓资还是姓社,大家的分歧还是很大的。
上面落实了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之后,还没有把经验复用到别的地区,小地方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见还没有确定。
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政策,是本县决定发展路线的重大政策,这波操作是强行把圈圈里的春风灌进了河北这个这个小城。
当然,也只有他们这些特殊背景,特殊的能量资源,同时有着信息优势和视野优势的人,才能想得出,干得出,也才有这种下重注豪赌的魄力。
一如同期的其他几位外放基层的干部一样:
luyuan 郑州 yuzs
烟台 博人 辽宁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