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孔子的三步观人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做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观其所由,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偏好和心术性格。察其所安,看他做这件事,心里是否心甘情愿。
所以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
是好事还是坏事?
-
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
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
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于温故。
不断温习以前知道的,经历过、学过的东西,而不断有新的心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无穷”,就真正学到了,而且能变化,能运用,这就可以当老师了。
张居正说,天下之义理无穷,你仅仅靠背诵记得,那真正学到懂得的又有多少?读过的书,听过的讲论,都要时时回过头去温习,反复玩味,这样既不至于遗忘,又能不断有新的体会。当时没体会到的,也慢慢体会过来,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学习之道,在于多读书、多实践、多拜师、多交友
“学而不思”是只顾读书学习,却不放在自己身上体会、放在具体事情上琢磨。这样自以为都知道了,其实不过是鹦鹉学舌,晓得些说法,一到用时还是迷惘,一点概念都没有。或者自以为用上了书中所学,其实跟人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反过来说,整天自己瞎琢磨,不去读书、拜师、学习,则往往陷入思想空转,找不到出路。本来别人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本来你可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偏不信书,偏不信别人,就要自己琢磨,那就更危殆了。
《精进》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
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
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很有可能的是,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很少甚至不情愿去做。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把时间当作朋友》
很多人身上都有一个矛盾的特征:既勤奋又懒惰。
这种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而同样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没时间了”是他们脑中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他们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 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尝试从“管理时间”开始解决问题,注定徒劳。尽管我们面临的尴尬是“没时间了”,可从本质上来看,这尴尬与时间的关系不是很大。没错,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旅行青蛙
在腾讯研究院的“旅行青蛙为什么会火?”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游戏的“不完整”, 由于“玩家”的存在和行动,才使游戏作品完整。互动是游戏的本质属性,包括人与游戏文本的互动、人与人在游戏空间中的互动、人与群体在游戏文化中的互动。
而游戏玩家,所得到的体验千姿百态,看游戏视频与玩游戏是截然不同的体验,游戏水平不同的玩家会得到大相径庭的体验(低水平者甚至无法完全体验游戏文本,或称“通关”)。正是游戏玩家的行动,串联起了游戏的各个要素,使游戏获得生命力。
旅行青蛙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引入了“浮现的故事”机制。在《体验引擎》一书里提到,浮现的故事指的是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机制和玩家的交互和产生的故事。
展现的事物越抽象、不具体和简单,出现妄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妄想使得我们可以为浮现的故事添加一些鲜活的角色和感觉。通过刻意的有所保留,让玩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