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村上春树凭借《挪威的森林》享誉全球。
无数媒体慕名前去采访。
但面对镜头,村上春树的态度始终冷淡,表现得很沉默寡言。
那些采访者就埋怨他,并希望他能像其他作家一样侃侃而谈,供媒体创作素材。
村上春树却没有转变态度迎合,而是回答说: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使劲委屈自己、逢迎别人。
但真正厉害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外界的看法,就算全世界都在随波逐流,他们也只会为自己而活。
一个人的段位到了一定层次,就不会取悦任何人。
- 不取悦,不代表不会社交,而是明白从心而活,无须从众。
它指的是,很多人在社交中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去抬高别人的价值观。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他们在关系中越活越卑微。所以同事们有什么资料需要帮忙翻译,都会直接甩给她;结果这样直接导致朋友自己的工作忙不完,被领导劈头盖脸一顿骂。朋友委屈不已,但同事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对她连一声谢谢都没有。所以说,习惯性的付出和迁就,到头来只会换来被轻视。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天生就患有佝偻病,不招人喜欢。可无论别人如何看待他,疏远他,阿德勒都不为所动,只是按部就班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他反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获得无数人的青睐,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一次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人生,一次是活在自己心里的人生。”
为了迎合别人而勉强自己,不会让我们真正受到别人的喜欢。既如此,你又何必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呢?你要知道,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你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就会有多少人在特立独行中明白,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从心而活。- 不低眉,不代表性格高傲,而是知道做人不能没有风骨。
意思是说,耸着肩膀,做出媚笑,这比夏天在菜园里干活还难受。低三下四地去献媚,去迎合别人,不仅累了自己,还会让人瞧不起。但那些对谁都不卑不亢,不骄不诌的人,反而能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在当时也被很多人诋毁攻讦过。“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仇敌。”
但即便如此,林徽因也没有折损自己的骄傲去迎合任何人,而是勇敢地做自己。当看到有人在报纸上大肆抨击她,说她办文化沙龙是爱出风头、工于心计时。当听到有人讽刺她高傲冷漠、为人虚伪时,她依旧我行我素,不改本来模样。林徽因就这样特立独行地活着,将短短的一生活出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人要锻炼自己的人格、风骨,不要随风雨破落,失去自己的样子。”
在人群中,人容易失去本心,变得奴颜婢膝、曲意逢迎。人生而有个性、有主见、有智慧,又何必一定要得到别人的欣赏认可?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有风骨地活着,宁可孤独,也别违心,宁可孤傲,也别迎合。- 不攀附,不代表不懂世故,而是清楚有用的关系,靠的是吸引和平等。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社交达人,逢人就添加好友,遇到厉害的人物就各种巴结。他们以为,千方百计地知道了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样就算是获得了人脉,拥有了靠山。却不知,一旦他们想将这些人脉派上用场,他们就会屡屡吃到闭门羹。“那些特别急切想结识别人的人,往往就是对方最不想认识的人。”
他读大学时,曾孤身闯荡北京,为了多交一点朋友,他什么社团活动都参加。参加活动时,他会挨个留下别人的电话,在别人需要时随叫随到。对方随后说了一句晚上在办公室值班,他就大半夜地拎了两袋水果去攀关系。他以为两人自此就相熟了,没想到后面他有事找这位老师帮忙,对方却只冷冰冰地回了两个字:没空。李尚龙这才意识到,只要他不够格、没价值,哪怕他认识再多的人,对自己也毫无助益。于是他开始专注自身,努力地搞写作,终于在几年后,他凭着新书一夜成名。他的交际圈也比以往扩大了数倍,而圈子里的,也都是身处跟他同一阶层的人。李尚龙用经历证明:人脉不是靠巴结来,是互相吸引来的。当你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时,你加的好友再多,也不过是无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