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水清木华,钟灵毓秀的清华,我感到无比亲切。就像段老师刚才介绍的,20年前,我也是这里的一员。我与互联网第一次接触,就是在清华园完成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高校骨干网作为中国互联网的起始,点燃了中国互联网的开端。
多年前,我也曾经站在这个舞台上。既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在探索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固体物理的同时,我也在探索艺术和美的追求,曾经是话剧队的业务队长,在这个舞台上演绎过闻一多教授的追求——在中国另一个变革的时期,希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我对这个舞台,对这个校园非常有感情。尽管我今天回到校园,发现清华园很模糊,不是因为我忘记了它,是因为雾霾实在太严重;见到很多老师同学,也一下子不敢打招呼,不是因为彼此陌生了,是因为大家都戴着口罩。
作为清华园的一员,我一直都知道,清华大学大礼堂曾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当“寿与国同”这块牌匾第一次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整个中国命运多舛,现在这块匾也时过境迁消失了。而“人文日新”的匾额却依旧高悬至今。作为清华校友,我知道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它体现清华对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观的尊重。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依靠勤勉实干,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实体经济领域取得巨大的成绩。不管是我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已经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已多年世界第一,发电量、货物流通量也长期高居全球榜首,在这片土地上也屹立着全球最多的摩天大楼和最豪华的酒店。而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亦高居四席,仅次于美国。在全球专利数排名中前三的互联网公司中,这样硬实力的提升,都是我们经过过去38年改革开放所取得扎扎实实的成绩。
我也记得,曾经在这个校园里,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同样重要的软实力方面,我们则薄弱的多。在国家层面,我们依然匮乏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的三种力量”。在企业管理层面,我们也没有产生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特劳特这样全球性的管理大师。但思想的力量终究不容小觑。像今天在座的参与会的非常多的专家、学者,在软实力方面,在思想方面已经为这个时代提供了更多的推进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