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在时间的岛屿上》是一部通过舞蹈、戏剧等艺术手段展示对故乡回忆与情感牵绊的作品。该作品融合了现代舞与传统舞蹈概念,透过编导钱敏和吕敬秋与七位青年舞蹈演员共同演绎的七段故乡回忆,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与身份认同的情感。作品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心绪,将乡愁从日常中提取并永恒化,展现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故乡的牵绊和归属感的需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品背景及目的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在时间的岛屿上》讲述对故乡的回忆和感受,寻找一代人的情感牵绊和身份认同。
关键观点2: 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
作品将无形的“故乡”化作永恒的“岛屿”,通过舞蹈、音乐、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不同的故乡记忆和生命体验。
关键观点3: 作品的特色与亮点
作品融合了现代舞与传统舞蹈概念,透过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的配合,构建一种寻找归属感的可能性,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身份认同的情感。
关键观点4: 作品与观众互动的方式
作品通过节奏掌控观众情绪,让观众在舞蹈中代入自身经历和情感思绪,留下一点余地,体现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正文
在一片海浪声中,观众的思绪被拉扯到遥远的故土上,再到一个没有明确经纬度的坐标点上,将不同的记忆和生命体验投射到这片共同的空间中,寻找被藏起来的乡愁情绪。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
《在时间的岛屿上》
,由青年编导钱敏和吕敬秋携手七位各具特色的青年舞蹈演员,讲述七段故乡回忆,感受七种人生,找寻一代人的情感牵绊身份认同。
也许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奔跑着,在飞速改变的世界里,只有故乡是一块永不陷落的土地。在依次上演的故事中,编导将无形的“故乡”化作永恒的“岛屿”。舞者们打开通往各自记忆之地的那扇门,那里没有喧嚣的街道,没有擦肩而过的人,所有记忆都凝固——一件外套、一个行李箱、一台照相机……
隐藏在回忆中的乡愁从日常小事和心绪中被提取,在肢体线条走向中使之成为永恒
。
现代舞向来不是在“表演”生活,而是在“呈现”生活。《在时间的岛屿上》抛弃了舞蹈中的繁复装饰,留下最接近真实生活的肢体动作——
将生活经验转换为行为表演,将日常生活状态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空间中,透过“无声的语言”传递振聋发聩的情感。
一件明显宽大了的衣服,长长的影子铺满了昏暗的空间;一个好像怎么也睡不醒的人,在梦里走过整个世界;一场美丽的错时空相遇,不褪色的回忆成为时间的锚点……肢体是最纯粹、最本质的表达媒介,凝聚着主体的思考和个性特征,而超越主体的力量也从肢体中迸发,将身体能量和内在生命体验呈现于观众眼前。恍然间观众也在台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与舞者一起跃动,从最纯粹的情绪生发动作,由最直观的生活实践构造故事,书写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品既与影像融合,构建一个个放逐在空间中的孤立的岛屿;又借助多种形态的“门”的概念,将彼此连接成一块厚实的土地,在悬浮的世界中创造一片安定,供回忆生发。《在时间的岛屿上》没有遵循传统“舞”的概念,而吸纳了戏剧的表演方式和特性,通过舞蹈动作、音乐节奏以及灯光的配合,再度延展舞台空间,与舞者的动作和姿态促生了多元想象可能,在没有边界的此处,为观众在既定舞蹈作品中代入自身经历和情感思绪,留下一点余地。
结构编排上灵动地抓住舞蹈的骨架——节奏,
将节奏内化为身体语言,潜在地影响着观众的呼吸频率,逐渐将其带入作品的情感框架之中
。从节拍和动律较快的跌落与复原,到温暖柔和的肢体线条延伸拉长,穿插着无声的单人片段和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光影,最终回归到欢腾的氛围中达到生命的自洽。在这六十分钟里,观众情绪的起落皆在节奏掌控之中,感受舞者的内在情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