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你挖人家的人才,实际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今年二、三月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分别在不同会议上如是表态。近日,江苏省教育厅专门发文,对高校人才引进无序现象说“不”,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恶性人才争夺 腐蚀学术净土
最近一年多来,随着“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全国范围推进,原本就存在的高校人才竞争更加激烈,高薪挖人等现象也频频上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曾透露,自己特别害怕听到学校某某某被评上长江学者、某某某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这类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年薪100万元+1套房+上千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的优惠条件。面对如此“重金”,一般人很难抵得住诱惑。吴晓球认为,国内各校间通过高薪互相挖人,是一种“恶性人才竞争”,原因是被挖者往往是学科领头人,他被高薪挖走后,原学校所在学科会受到很大损害。
“砸钱挖人现象在江苏高校中也有。”如我省江北一所信息工程类高校,去年就有好几个人才被挖,挖人的既有外省985高校,也有省内211高校及普通省属高校。同样是在去年,南京一所高校将苏州一所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团队整体挖了过来。
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直言,现在高校人才无序竞争现象很突出,以南工大为例,不论是优势学科还是后发学科,都有人才成为其它高校“抢挖”对象,“人才引进战”逐渐演变成“人才保卫战”“高校无序争夺人才造成了人才价码飙涨和办学成本剧增,同时也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腐蚀校园潜心学问的净土。”
给无序挖人上“紧箍”
针对高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砸钱抢人”现象,省教育厅近日专门发文:未经公开招聘程序,不鼓励、不支持省属高校之间互挖人才,不鼓励、不支持苏南高校到苏中苏北高校挖抢人才,不鼓励从国家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挖抢人才。
“主管部门不鼓励、不支持苏南高校到苏北挖人,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支持。”淮阴工学院人事处长严云洋感言,苏北地区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苏南高校,以该院为例,近年有好几位老师在职博士一毕业就跑到苏南高校去了。前来应聘的博士,学校面试通过后,一旦苏南高校有聘用表示,马上走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支持苏南高校来挖人的话,苏北高校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即便是苏南高校,对省属高校之间砸钱挖人也感到头痛。南京江北一所高校的人事处长透露,有的高校挖人,压根不考虑正常程序,所谓“你来了我就给你发钱”,至于原单位是否同意放人,根本不当回事。“挖人高校这么做,不是帮助人才违约吗?”
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汪国培表示,三个“不鼓励、不支持”就是要向高校传递明确信号——人才引进要“讲规矩”,而不能只考虑本校利益,主管部门只鼓励人才有序流动,提倡高校和人才都要有大局意识、契约意识,而不是相反。
黄维认为,三个“不鼓励、不支持”从制度层面对高校人才抢夺战作了规范和引导,对当下某些高校失当的引才行为将起到纠正作用。
人才竞争,要两条腿走路
“江苏省教育厅鼓励高校将人才引进的目光更多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汪国培介绍。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已有一些高校从人才引进“眼睛向外”中尝到甜头。“我校早在几年前就已实施了不鼓励在本省、同城高校以及中西部高校挖人的政策,收获不菲。”黄维透露,学校利用“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创建了一流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平台和生态环境,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2014 - 2016年,学校共引进全职教师366名,其中海外人才126名,占比为34.4%。如今,学校高层次人才梯队突显,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明显增加。
今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九次面向全球招聘人才,招聘对象包括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奖项获得者等。南信大人事处处长金自康介绍,学校近3年招聘人才中,53%具有海外背景,“高校把人才引进的重点放到海外,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
一些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大力“造才”,在人才竞争中实现“两条腿”走路。以淮阴工学院为例,近两年,该校在招引国内优秀博士、聘用台湾地区和外籍博士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加大教师出国研修资助力度、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人才等,师资队伍的博士化、国际化比例均大幅度提高。(来源: 新华日报 记者: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