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是“十二五”开始实施的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其宏观背景是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发展新理念,在此区域则面临分解非首都功能、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等机遇和挑战。在此大背景下,从整体上来审视思考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就会有一些新发现。
一、共同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
京津冀一体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国也是京津冀旅游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最大机遇。“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与全面小康意味着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将从温饱阶段进入康乐阶段,京津冀所在的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尤其是北京作为首都和天津作为老直辖市、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全面小康、更高水平小康和中等富裕、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必然走在全国前列。
在温饱阶段,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满足一般水平的衣食住行用需要,不挨饿、不受冻——饥有食、寒有衣、居有室、行有路,消费性质是以基本生存性为主。在美好生活阶段,健康和快乐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主要目标,衣食住行都不再满足于果腹疗饥、御寒遮体、挡风避雨、可以到达等基本功能目标,而是越来越重视其对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旅游、休闲、娱乐、运动、社交、文化等各种途径来增进健康和产生快乐,这种享受性、发展性消费在人民大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日常生活交叉融合的关系也日渐紧密。我国制定颁布旅游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就旅游、体育、文化、健康养生和养老、教育培训等新型消费发展做出部署,且从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到各项工作中都突出旅游休闲和健康幸福需要,都是战略性因应举措。
就区域内部看,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四大直辖市之一,河北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京津冀城市居民以健康、快乐、幸福为主要目标的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从费用、便捷舒适、居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考虑,无疑会以区域内中短程目的地为首要选择,华北及东北、西北、中南、华东与华北相邻区域城乡居民也会将京津冀作为重要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地。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在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突出区域整体,在各个方面当成准单一行政区(或近似单一行政区)来谋划、开发、建设和管理,例如在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使用方面统筹协调,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互联互通、协调一致,在经济社会政策方面统一协调,在市场供给与需求方面互相补充、共同分享,在产业分工和各项事业布局上统一规划。
这些对于京津冀旅游的促进和影响都将是巨大的。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将突破行政管辖限制,更有利于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形成更为协调通畅的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第二,旅游项目、线路、节点、目的地可以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交通、环境、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因行政区划被人为阻塞、割断状况将根本消失,出入境口岸、集散中心、目的地城市和区域的布局将更为合理。第三,旅游市场及其供求关系方面将从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配合转变为区域内的分工合作、互补互促,可以共同培育和开发区域目标市场并塑造整体目的地形象,对内将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对外则形成合力。
对于一般观光来说,由于停留时间短和以新、奇、特为目标,大气和水、农作物、动植物、土壤安全健康状况对游客进而对旅游业的影响相对有限。而对于休闲度假来说,由于停留时间长、涉及面广、涉及程度深,又是以健康、快乐为主要目标,大气及食物、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就非常大。因此,京津冀和华北作为受雾霾影响严重的区域,如何尽快减轻直至消除雾霾、清洁空气并因此消除雾霾对农作物、动植物、地表水等污染,就成为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就旅游自身来说,京津冀需要补的最大短板,是如何按照优质旅游理念,从区域内及周边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和体验观光提出的要求出发,来提供有效供给和优质服务,主要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深化旅游项目内涵、完善旅游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的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等目标。京津冀以城市为代表的旅游兴起于一般观光时代,至今仍以观光为主体,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深度体验类项目相对不足,而这些恰恰是国民旅游消费——其中首要的是区域内及周边地区人民旅游休闲——的主要内容。因此,调整旅游供给结构是首要任务。其次是要深化各类旅游项目的科学、文化内涵,适应旅游者深度体验、追求健康的需要。如何按照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深度体验需要来改进基础配套和接待服务设施状况,不断改进和提升组织接待、监督管理、公共服务等旅游整体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水平,则是京津冀旅游面临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北京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在分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如何巩固提升在全国和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同时更好满足本地区人民美好生活对健康、快乐的需要。分解非首都功能,目前最直接的措施是将北京市级机构从主城搬迁到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城市的“双核”。随着分解非首都功能不断推进,一些为这些被
分解系统服务的产业和事业势必相应分流出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科学研究机构、规划设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信息机构、支持服务机构等。如果北京按照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来科学谋划,不仅对整个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有利,对稳定、巩固和优化区域内及北京市各个区县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好处。也许从旅游看,将来的北京就不只是“双核”,有可能是“多核”的全域组团式发展。分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按照发展新理念,解决北京污染、拥堵、房价高等大城市病,这将为优化旅游环境发挥直接促进作用,因而会直接促进北京旅游业发展。但是,如果谋划不到位、不及时,对北京旅游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就可能发生。
天津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国家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天津因海河渡口而得名,在海洋经济时代将更具有优势。一方面,天津是华北地区最大最便捷的海港,华北和经由此区域出海的东北、西北的地区和城市会首选天津作为出海口。另一方面,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直辖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海港,造船工业基础和实力强。这两个方面决定天津可以作为我国北方发展海洋旅游的最重要港口、基地和中心城市,成为我国北方海陆连接的最重要枢纽,成为邮轮、游艇等海洋旅游设备设计、制造、装修改造和设施、用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天津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海口等我国主要海港和造船工业基地城市,抢占先机就显得尤其重要。
河北旅游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实现转型升级,为京津冀及华北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以乡村为主的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的广阔空间和优质服务。北京和天津都有郊区,但在国土空间规模、资源环境类型结构等方面不能与河北相提并论。河北以平原为主,但有山有水、有海有陆,大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类型更丰富多彩,由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因素决定的气候差异也远比北京、天津大,北部承德在明清时期就是皇家避暑胜地,环渤海以秦皇岛为代表的区域近现代以来发展成为滨海消夏避暑胜地,2022年冬奥会还将促进冀北以张家口为代表的区域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冰雪运动旅游目的地。冀中大平原则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冀南濒临黄河,冀西巍巍太行,也为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运动健身和养生养老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自然生态、气候气象、人文社会等资源条件。对于北京、天津人来说,河北是从任何一个方向出城的第一站,再往东是大海,往北是比较寒冷的东北和相对荒凉的内蒙古高原,往西是越来越干燥的西北,往南则是资源和产品类型差异不太大的河南、山东。这种区位优势加上区域一体化方针政策,决定了河北的机遇无与伦比。挑战主要在自身,即如何按照区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组织管理,形成以京津超大城市和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为核心、辐射半径不一、圈层结构合理的旅游目的地,让广大游客真正感受到河北旅游放心、省心、舒心、开心。
(未完,待续)
作者:蔡家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3月20日《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