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进入十一月,该背的基础知识点,同学们都已初步掌握,这时候的
目标应发生转换
。
不妨着重放在
对期刊的吸收和对答题的拔高提升
上面。
要知道,期刊论文看似晦涩难懂,实则有
极强的应试技巧去快速掌握,它是院校导师们研究的风向标,时代的热点汇集,更是同学们弯道超车的良机。
今天,我们搜集了
《戏剧》《四川戏剧》等戏剧领域的核心期刊
,总结出对同学们答题应试帮助最大的几篇论文,通过摘要、框架和答题指南一起帮助大家梳理出几种热门出题方向应掌握的答题素材和框架,让大家的卷面更上一层楼。
一、摘要
什么是好戏剧?
易卜生认为:好戏
剧是兼具真实性、戏剧性和诗意的戏剧,着重写人性内在的冲突,通过深邃的自审引发观者的共鸣,“在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架起一座感通之桥”
;好戏剧既与时俱进,又敢于“跨越前人留下的边界”;好戏剧追求“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融合”,最终有助于“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
福瑟认为:好戏剧是“站立的诗”,能呈现出“新感性、新的音乐性和新思维”
;好戏剧“可以让天使穿过舞台”,能带给人某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感通的瞬间”;好戏剧关注生活中最重要的、无法言说的存在,以独特形式直呈人类处境与本质。由此进一步探析,可以说:
一流的好戏剧,是真实性、戏剧性、诗性、神性完美融合的戏剧,它们既是灵魂之诗、思想之诗与时代之诗,又是人类之镜、心灵之灯与通神之桥。
二、关键词
易卜生;
福瑟;
真实性;诗性;戏剧性;神性戏剧;评价标准
三、论文框架
1.兼具“真实性”“戏剧性”与“诗意”
在易卜生看来,一方面,
“诗意”离不开幻想,离不开自我解剖与灵魂探索,带有一定的陌生性
,但骨子里追求“隐蔽的客观性”,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另一方面,“诗意”跟形式方面的象征、氛围有关,或者说象征、氛围乃是产生诗意的重要条件。
2.自审深广、关注内在冲突、适度跨越边界
在易卜生看来,
伟大的戏剧是自我解剖、自我审判的结果
。易卜生用他的一系列自审式戏剧证明,“自我审判”不仅可以给作品带来强烈的戏剧性和诗意,还可以给作品带来现代性、真实性与审美普遍性。
3.追求“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融合”
好的戏剧应有助于引领人走上“精神进化”之旅,并最终有助于“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
这样的戏剧,无疑会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甚至还可能具有神性,从而成为“经典戏剧”或“具有永恒性的戏剧”。
福瑟认为,一部当代的好戏剧,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从未见过的新感性、音乐性和新思维,必须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些已经存在但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
,换句话说,一部好戏剧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福瑟心目中的“好戏剧”是“可以让天使穿过舞台”,能带给人某些“非常难得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感通的瞬间”。
在某一瞬间,人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同时充满了洞察力;而且,“审美与伦理合二为一”;“人类共同一起领会”。
福瑟心目中的“好戏剧”,是那种关注“生活中最重要的、无法言说的事情”、情节极简、直呈人类处境与本质、仿佛先验文本被人发现、还原的戏剧。
这样的戏剧能留给导演和演员较大发挥空间,一旦由一个演员演绎出来,它就因而焕发出人性的力量。
1.他们都非常重视戏剧的“戏剧性”和“诗意”
2.应在新奇性(特异性、陌生性)与普适性(客观性、普遍性)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
3.应追求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融合,应具有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双重世界,应有助于将人的精神引向更高的境界
四、考点指南
适用于考察到对戏剧评价类的题目,若需要对某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述,探讨功过,成就,价值意义等类型题目,或者涉及到剧作分析题,在结语处需要对作品评价升华,可参考这篇论文对于优秀戏剧作品的研究和启示,摘取部分关键词和理论用于自己的论述。
一、摘要
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根本追求;“人的戏剧”是20世纪中国话剧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本体自觉,是20世纪中国话剧现代化的主要维度。
是这些戏剧精神,形成了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进入新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应该继续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在个体存在为实体的群体中捍卫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在社会政治和商业娱乐的挤压中坚守戏剧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创造,在融入世界戏剧大潮的同时,对民族传统戏曲及文化进行深度的现代阐释与转换,以完善和深化“人的戏剧”的现代建构。
二、关键词
中国话剧;现
代化;人的戏剧;艺术传统
三、论文框架
学术界关于如何理解中国话剧的传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强调包括话剧在内的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的战斗传统”
2.强调中国话剧的“民族化”传统。
3.强调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传统”或“诗化现实主义的传统”。
4.强调中国话剧的“启蒙理性”传统。
以上,它们都触及中国话剧艺术传统的某些方面,然而,又都没有深入阐释中国话剧普遍性、根本性的精神和传统。
5.根本性
的精神和传统
中国话剧发展的主潮是现代化,是以话剧现代化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而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国话剧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国人的现代化。因此,中国话剧现代化的核心是要创建“人的戏剧”。质言之,只有“人的戏剧”,才是中国话剧具有普遍性、根本性意义的精神和传统。
以
“人的戏剧”为核心的20世纪中国话剧,具体来说,其现代化主要有五个维度:
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本体自觉。
戏剧的思想内涵现代性不能离开审美—艺术现代性,否则无法得到充分表达。
“审美—艺术现代性”,是指戏剧家在现代社会中感性地体验世界和自身并予以艺术表现的能力。
它要通过情节、结构、叙事等文本形式和表达方式,尤其是通过写人,将戏剧家对于社会人生的独到发现转化为审美—艺术的独特创造。
主要有两个层面
:审美体验现代性—真实性原则,和艺术表现现代性—戏剧本体自觉。
戏剧的特殊内容是“活生生的人的性格”,是作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生动统一的“个体的人”,“真实的人”。这种真实性还是客体真实与主体真实的统一。因为真实既是审美客体的属性,更是审美主体的属性,故要求戏剧家说真话、写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独到发现和感悟。
中国话剧形式创造的艺术表现现代性,主要体现为戏剧家个体的形式探索,和作为潮流的戏剧形式的变革。
戏剧家个体的形式探索,是指戏剧家在文本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独创性、个人性。
真正的艺术家都善于运用自己的形式去表现自己的观念。
作为潮流的戏剧形式变革,主要指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1.“人的戏剧”现代建构与中国社会、思想和人的现代化
必须指出,
中国话剧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去思考和探索中国话剧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思想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2.“人的戏剧”现代建构与非人的、非艺术的戏剧
中国话剧现代化,除了开通民智与救亡图存的冲突带来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外,还有人的戏剧与政治的戏剧、阶级的戏剧、商业的戏剧、娱乐的戏剧等种种冲突,同样使“人的戏剧”现代性建构艰难曲折。
需要正确认识政治戏剧和人的戏剧之关系。
3.“人的戏剧”现代建构的世界视野和民族主体性
中国话剧现代化,接纳世界思潮和保持固有血脉是并重的。
这也是中国话剧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与传统等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考点指南
适用于考察到对中国话剧民族化、话剧继承、中国话剧发展前景等类型的题目,梳理这篇论文有利于明晰20世纪以来,中国一百多年话剧发展的传统、方向、前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可以基本解决对于
中国话剧史
方向的题目素材积累问题。
一、摘要
剧场生态尝试剥离物理空间的“在场”转而通过屏端“在线”与互联网进行多接口匹配实验:
“演出上线”
是一种演出产品的数字化实践,是数字剧场早期较为初创的表现形式;
“演出在线”
基于互联网环境进行创作或演出,是数字剧场发展成长期的呈现样式;
“跨媒介演出”
将剧场作为一种“媒介”,是数字剧场发展转型期的认知体现;
“赛博表演”
是我们探寻数字剧场未来变革的突破口,对剧场艺术创演场域观念革新形式产生新的理解。
二、关键词
数字剧场;演出在线;跨媒介展演;赛博表演
1.定义:
“演出上
线”是将已经完成的剧作视频上传到网络进行分享浏览的观摩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演出产品的数字化实践。
非盈利剧院往往提供免费的视频播映以维护和拓展观众,营利性剧院则把视频影像看作播映产品,投放到网络让观众付费观看,在回收制作成本的同时拓展剧作的展演维度。
2.国内发展
鉴于这种传播方式的高效,国内也有借鉴,国内的剧目展演播放侧重政府主导、剧团参与、观众普惠的方式,以普及推广戏剧艺术为核心打造的“云端”艺术盛宴。
3.缺陷
即使内容是戏剧的,从形式上来说它还是没有脱离数字化影像复制品的本质。
为满足互联网平台播出需求而进行创演的剧作可以称作是“演出在线”作品
,这是剧场生态在观演体验层面做出积极的创新尝试。“演出在线”将互联网实时直播的方式贯彻到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去,充分利用“直播”的共时性特征,追求营造屏端观众共同在场的观赏感受,又依托实时互动社交媒体平台,借助互联网的特定情境,开展演员表演和观众观赏的双向反馈式体验。
2.国内发展
上海大剧院推出LET魔童戏剧授权的线上沉浸式互动戏剧
《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
。这个项目通过前期录制结合配合真人演员线上演出和观众参与互动的方式,使得观演体验升级迭代,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同时为演出在线的营收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示例,也为演出与互联网的结合兼具艺术口碑、观众拓展和商业收益的多重能效做出积极地探索。
3.启示
无论“演出上线”还是“演出在线”,都容易忽视借助屏幕传播的线上演出和线下演出是完全不同的视角逻辑和呈现要求。
“线上”不应是一种限制,而是剧场生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可以激活新的可能。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打造适配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的互联网戏剧作品,才是数字剧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媒介具有能动性,既能作为技术手段传达信息,也能传达给观者体验感受。跨媒介与展演结合起来,则是在剧场观演语境中把剧场空间视作“媒介”元素来组织进行的演出模式。
剧场空间打破封闭的对象式观演关系的束缚,将人与空间的互动性纳入表演的重要考据因素,剧场作为一种媒介表现整个展演过程有合理之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数字化内容喧宾夺主的问题,以叙事驱动演出制作与设计,激活剧场生态的主题,才是其中的要义所在。
赛博表演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虚拟空间与表演艺术结合所产生的新的剧场艺术形态。
赛博表演不是割裂现实生活空间的虚拟世界,相反,它是现实生活的镜像,它为我们照射出数字剧场如何顺应社交媒体时代发展,同时具备剧场性的核心内容。如今科技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感知方式,赛博剧场的表演方式延伸了我们对于剧场艺术创演场域观念革新形式的理解,成为数字剧场研究的新经验领域。
四、考点指南
适用于导师或专业研究方向偏
舞台、剧场、广播电视、前沿化或者和新媒体有交叉关联
的同学,对于如今互联网时代戏剧、剧场的发展方向、热点词汇以及优缺点需要有着大概的了解,掌握一定的概念和语汇有利于丰富论文的内容和层次。
一、摘要
娜拉形象对于中国“五四”时期新思想所传播的女性独立和解放有深刻影响,本文就娜拉形象在中国叙事变奏的情况进行讨论,以曹禺及一众描写“中国式娜拉”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剖析当时新思想与封建主义对抗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国式娜拉”们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同时根据各种研究方法寻找出这些娜拉们身上的异同点,寻找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方法。
“中国式娜拉”们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铸就的发人深省的一问。
二、关键词
娜拉形象;女性解放;中国式娜拉;中国叙事变奏
《玩偶之家》
向读者们呈现了娜拉独立人格的觉醒历程,将身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娜拉的命运交给了读者深思。从这部著作诞生之日始,便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的潮流,并带领了现实中许多困于家庭的女性大胆出走,表现自我,自此之后被介绍到中国,一时间掀起了一股谈论易卜生、探讨女性独立的热潮,自此之后男性作者们如胡适、鲁迅、茅盾、曹禺也加入创作。
胡适先生在“五四”时期向广大民众大力宣传个人主义,他痛斥封建社会的种种灰暗,对出走的“娜拉”们表现出了理解、支持和同情。
代表作:独幕剧
《终身大事》
作为标志性的“中国式娜拉”的一员,田亚梅出走的行为给“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男女们提供了榜样,不少觉醒了的男女们就此双双离家,从旧式家庭沉闷的空气中逃离开来,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2.鲁迅的“伤逝”
代表作:小说
《伤逝》
身为“中国式娜拉”的典型代表,子君并没有彻底翻新落后的思想,仅仅满足于达成婚姻状态;爱情失败以后,最终只能重新回归旧家庭郁郁而终。子君作为又一个“中国式娜拉”,虽然她勇敢地追求恋爱自由,从父母之家出走,但因为经济上不独立、思想上不成熟、人格上有依附,将希望寄托在配偶身上。
《伤逝》仿佛是对《终身大事》的续写,也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怎样”的一个回答。
3.庐隐的困惑
代表作:小说
《或人的悲哀》
是庐隐在1922年创作的小说,
以体质不佳的亚侠给好友KY的书信的形式,书写出了一个青年女性在面对情爱、理想和人生时的纠结和彷徨。作为庐隐笔下的经典人物,亚侠的困惑和悲剧在她的其他小说中也有类似的影子。重视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对新时代女性的影响,对新时代的婚恋关系、家庭生活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4.丁玲的欲望
代表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为“中国式娜拉”的一员,莎菲无疑将自我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将青年女性的欲望和诉求彰显了出来。但莎菲并没有意识到,将自己局限于情爱之中,身处这样还未除旧的社会中很容易失掉自身真正的价值,即便如此,这样率直地表述身为女性的欲望无疑是思想解放的标志。
5.郭沫若的叛逆
郭沫若创作的
《三个叛逆的女性》
中展现了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女性,本就充满了叛逆意识的三位女性被赋予了更加激烈的反叛精神,她们反抗着不平的社会,对父权、夫权、王权、暴政进行批判,敢于与不平作斗争、与看似注定的命运作斗争,挣脱了社会强加给她们的枷锁,充分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价值,这也是对沉闷压抑的社会发起的挑战书。
繁漪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尽管蘩漪的反抗充满了情绪化和疯狂的歇斯底里,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惨结果,然而这无疑是看似毫无力量的女性对千年以来强大的夫权压制发起的挑战,这种敢爱敢恨的精神正是蘩漪最耀眼的品质。但尚未完全解放的思想和封建的社会环境给蘩漪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而现实中矛盾重重并失去独自逃离的勇气的现状。
2.企图出走的“娜拉”:愫方
士大夫的家庭框住了这些旧时代的人,只有袁任敢一家以及瑞贞不被拘束在其中。瑞贞察觉到愫方“跳不出曾家的围栏”,就一直鼓励愫方和自己一起跟着“北京人”离开。起初愫方不愿离开,这是“五四”时期的女性思想并未完全解放而导致的缺憾。但后来愫方看到了去而复返的曾文清的没骨气,她失望至极。在告别了老太爷之后,和瑞贞,一起跟着“北京人”走出了这个樊笼。
3.出走路上的“娜拉”:花金子
花金子的出走相对来说是更彻底的,是对封建的伦理纲常、三从四德以及所谓的贞洁烈女观的回
击,
花金子一直遵循的是她的本心,她要去的不是什么依靠男人的地方,而是“黄金子铺的地方”,那里是金子配去的地方。女性解放和独立意识在她的身上自主地觉醒了,因此即便在失去了仇虎之后,她也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出走之路。
4.出走后堕落的“娜拉”:陈白露
矛盾性是陈白露最大的特征。在陈白露身上能看到鲜明的反抗性,但她的反抗没有用在已经无法脱离苦海的自己身上,而是放在了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可怜的女孩儿“小东西”身上。这位堕落却良心未泯的“娜拉”注定无法在黑暗的世界里彻底沉沦下去。陈白露自杀之前,似乎绝望而清晰地认识到,即便是走出家庭,逃出“父亲”与“丈夫”的专制,也难以逃出整个男权社会所设置的性别秩序,
这是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出走后堕落的“娜拉”们的悲剧,也是剥削着女性迟迟还
未完全解放的压抑的社会的悲剧。
四、考点指南
这篇论文既有对中国话剧史五四时期的梳理,也有对于曹禺剧作中的女性人物以及易卜生笔下的娜拉的人物研究,适用范围广泛,若考察到
对剧作家和相关剧作的论述鉴赏
,可借鉴其中的剧作特征和人物表述进行相关分析。
一、摘要
作为20世纪最卓越和最富独创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从中国传统戏曲阐发和建构的叙事剧新观念,反过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有别于已有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和文本研究,本文聚焦于布氏流亡时期创作的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的剧场实践文本,考察被忽略的布氏及其助手们1949年根据该剧排练和剧场演出资料整理的,由注释说明、剧照和附录补充而成的戏剧实践文本“大胆妈妈范式”。重点分析“范式”中布氏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同时结合20世纪50年代柏林船坞剧院
《高加索灰阑记》
的排演记录,分析布氏在剧场实践中对中国戏剧面具细节的评价,以及对面具的创造性使用,这有助于更好厘清布氏的戏剧实践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二、关键词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范式”;陌生化
对于戏剧作品来说,“范式”“范本”或“模式”是一个由视觉和解释性材料—尤其是剧照和注释说明—补充而成的戏剧实践文本,
它对剧本的基本动作、角色、场景和主题思想做出了解释并使其具体化,展示了如何以艺术的方式上演戏剧作品以及与该剧情节相关的场景安排,同时对排演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做出提示等。研究作为戏剧实践文本的“大胆妈妈范式”,需要从布氏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