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奇麻麻在哪里
瓜妈,中科院发育学博士,看得懂脑电波,唱得响儿歌,做得精辅食。有两个高知不高冷的闺蜜,时尚辣妈土根妈和职场女神元妈,三个人将一起呈现给麻麻们神奇的带娃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江阴  ·  刚刚,江苏多地下雪!江阴…… ·  11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9张图,带你看中国最美冰瀑!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奇麻麻在哪里

五岁孩子的超牛简历,到底是孩子优秀,还是父母虚荣?

神奇麻麻在哪里  · 公众号  ·  · 2018-11-02 09:18

正文



Cindy说:


昨天朋友圈被一份5岁男孩幼升小的简历刷屏了,乍看简直太完美太令人艳羡了,已经会做数独、下围棋、唱百首古诗、做小主持人……我看了一眼正在玩小汽车的土根,连苹果都还只能说成“皮斗”,忽然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仔细看了这个男孩每天的时间安排,从早到晚各种英语、写字、计算练习、思维训练……当然也有可以算个人爱好的游泳、画画、钢琴、跳舞……可是 所有这些安排满满当当,连洗澡的时间都被严格规定在“饭前”或“饭后”,找不到一点空闲的时间!我都感觉快窒息了!



我虽然也不赞同放任孩子玩耍,但是这种 “超越儿童正常发展” 的“ 超前教育 ”已经远远不是 “顺应孩子认知发展” 的“ 早期教育 ”了。


最可怜的是,在这份密密麻麻的时间表上,看不到一个“ ”字,一个5岁的男孩最想要的是什么? 玩啊!捣蛋啊!冲锋陷阵啊!


这个5岁的孩子,如果因这满满的学习计划感到快乐和满足,我欣赏他父母的努力尽责,可如果他们只是为了释放自己的焦虑,那也许真该反思一下这样做的意义。


胡适曾说,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我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关于 “闲暇”和教育 ,因为来意大利以后,对于这几个字,感受太深了。




别把我们对“身份和地位”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意大利人的“懒”似乎是种与身俱来的气质,每到八月,国民放假,海滩上躺满了人,一趟就是一两个礼拜。


我真的无法理解这种“躺尸享受”,对于我来说,躺一天妥妥感到无聊,躺两天就会怀疑人生感觉浪费生命,躺三天直接拿出手提电脑想办法连上Wi-Fi跟瓜妈说求求你开个会吧或者让我写篇稿子吧……这种 “只有工作才能带来存在感” 的“变态想法”估计只有在 从小被应试教育填满时间而“失去享受闲暇能力”的人才有吧?


土根爸说,嘿,看看风景,放松下来;我说,感觉任何被浪费的时间都好可惜!土根爸说, 没有时间是被浪费的,你难道听不到海浪的声音吗!看土根多享受!



“享受闲暇”真的是种能力,而我们习惯了忙碌,把休闲都当作“罪恶”。 我很早的时候就寻找过这种焦虑的来源,在我很喜欢的一位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 那里找到过答案,他用一整本书 《身份的焦虑》 解释了这种现象:


“在近当代社会,衡量人的身份的标准日趋单一,就是有多少权力,有多少金钱…人们对于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失去尊严和尊重。我们(大部分人)依赖他人对我们表示出的尊重从而觉得自己还不错。 ”


虽然我的焦虑并非来自“权力和金钱”,但的确 从小充满竞争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对“成功”单一的标准 会给人一种时时的紧迫感。


这种观念让人必须依靠不停的忙碌和学习才能有存在感,靠他人的评价才能看见自己, 当我们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我们以为为了孩子做了能做的一切,但扪心自问,我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就像土根爸和他的朋友们,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才是。 当然如果把事业当作自己人生的全部追求固然也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 有一种更加“成熟”的价值观,它不以他人为标杆,不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标准,只以“自己内心的丰盈”为参照,而获得更持久的平和喜乐。



从婴儿时期起,大脑就对“闲暇”有特殊需求了


回到这个5岁的男孩, 父母安排的作息剥夺了他玩耍、放空的机会,这其实是违反了大脑的发展规律的。


婴儿的大脑飞速发展,需要一定的刺激,但也需要休息和放空。有时候我们看 宝宝发呆或做“白日梦”,那并非在浪费时间,科学家发现他们能借此进行思考反省生活中观察发现的事物。 这是对创造力极大的鼓动。



而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 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说, 实际上 将孩子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 短期的危险包括对 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 , 最后导致 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 长期的危险包括 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习得性绝望等。


对于成人来说,对于“闲暇的重要性”龙应台曾经有过异常精准的描述: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使音乐家无法谱曲,使画家无法作画,使学者无法著述;奔忙,是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是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先让孩子成为人,再成为“天才”


曾经看过一本电影叫《天才少女》,里面的女孩遗传了父母的超高智商。




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外婆都认为应该将她送往专门教育天才的学校。唯独女孩的舅舅反对,他认为孩子应该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生活,才能发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而小女主的母亲更是在外婆的控制中,失去了初恋,被迫在家中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最后却自杀身亡。


最后舅舅拯救了她。当女孩被问到为什么要跟着舅舅时,她回答说, 因为当我还没表现出聪明的时候他就接受我。




这句话瞬间击中我, 即便是天才,在情感上她最终也只是个需要被爱的孩子。 “无论我们是男是女,是天才或是蠢材,生而为人,最先的需求,是原初的母爱。”


任何的教育,都是要先成为人,先唤醒自我意识,拥有自己的灵魂,最后才是知识。


罗素说, “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才能生出智慧。


而我们真的不能再本末倒置了。




Cindy最后说:


人真的是很容易攀比的动物。即便身处意大利,每天看朋友圈朋友晒娃,这个会认字了,那个去美国游学了,一不小心就被带入到那种大环境激烈竞争的焦灼里去了。所以我也特别能理解妈妈们的焦虑,很多人不管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干脆先随大流一起去吧,至少心里会好受很多。


有研究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父母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


我们逃脱不了国内的竞争,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但在已经快让人窒息的大环境里面, 可以尝试着跳出来,看看这个大千世界的生活方式,慢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明白,无论你是不是天才,我都是如此爱你!


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曾经在八十年代中国拍的的一组照片《你好小朋友》在日本展出时,日本媒体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最江阴  ·  刚刚,江苏多地下雪!江阴……
11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9张图,带你看中国最美冰瀑!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2 天前
董明珠自媒体  ·  格力智能制造才子们,惊艳诗词大会!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