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儒风大家编撰整理或原创约稿系列稿件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中华文化穿越三千年历史烟尘的庄严提醒,提醒人们:只有不改初心,不忘来路,不乱去向才能善始善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荡》。《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典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的意思是无;“初”的意思是始;“鲜”的意思是少;“克”的意思是能。
总结起来就是是说,做事、为人、做官、为政,没有不能好好开头的,却少见能有好好到头的。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善始容易、善终不易,虎头不难、蛇尾常见。
老天生下众民,本性都是善的;出生以后受到社会各种诱惑与污染,很少有人能够以善道自终。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也有同样的观点,其中记载子夏之语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能够终始如一,持之以恒,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这个观点在道家思想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述。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成语“功成垂败”就出自这里。
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在一些重要场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此语相互告诫。古人也常将这类警语刻在盘盂几杖上,为的是在进退俯仰之间常能观览以自警。如《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里的盘铭就是商汤刻在器皿上警醒自己的箴言。用现在的话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就是一句“座右铭”。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可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却因为日后环境的变换、享乐的诱惑、成就的获得、地位的升迁等原因,而忘记初心,改变初衷。因此,有了良好的开端,却未必能有良好的结局。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没有将“善道”坚持下去。
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唐玄宗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不慎哉!”
正如古代典籍《韩诗外传》中所说的:“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官做得大了,形成骄奢盈满之习,就可能怠慢法纪;大病稍愈而误以为痊愈,不继续治疗,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太平日子过久,养成松懈懒惰的毛病,就可能发生意外的祸患;即使是孝子,有了妻子儿女后,对父母的孝心也可能衰减。所以不忘初心是多么的重要,不然误入歧途,却不自知,岂不悲哉!
所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中国文化以诗意地语言在向人们诉说:一以贯之,是一种态度;持之以恒,是一种能力;善始善终,是一种责任;金声玉振,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