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到公司有多远?数据统计出来之后,估计你们就要心疼自己一波了:18.9公里,这是今年最新统计的北京上班通勤平均距离。
还没完,这还只是个平均数。根据滴滴顺风车对累计超过3000万用户的统计,在每天订单中,有30%的行程距离会超过25公里——上下班而已,居然每天都在刷全程马拉松,继续心疼一波。
所以啊,我总是劝自己那些在北上广漂着的朋友:一定要对自己好点,起码给自己多留点时间——本来北漂就够寂寞了,再加上时不时地加个班,每个为数不多放空自己,经营自己的时间,全都用在了穿城上班上了,太不划算。
而且,上下班这点小事,很多人已经找到了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便捷,舒适,经济,还能社交的滴滴顺风出行。
除了缓解城市交通,顺风出行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放大了很多人的交际圈,让许多马拉松通勤者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
说多了挺虚,来点实在的吧。最近很多人被滴滴顺风车的这个视频感动到不行,这个视频以3个真实用户的故事为源点,在线上做了一轮非常走心的传播,让更多马拉松通勤者们找到了共鸣。
在纪录片上线之前,滴滴顺风车放出了3位长距离通勤者代表的海报,配上他们各自的心声和真实故事,引发了核心受众群的强烈共鸣与讨论。
王花花,顺风车乘客,25岁,广告人
每天通勤路104km ≈ 2次全程马拉松
一个因为坚持理想,不愿放弃酷酷的公司以及有成就感的工作,甘愿每天奔波于通州和上地的北漂女孩。
梁超,顺风车主,30岁,摄影师
每天通勤路126km ≈3次全程马拉松
一个因为渴望归属,买下属于自己的远郊区房子,甘愿每天往返房山到望京的文艺青年。
大卫,顺风车主,35岁,金融行业
每周跨城回家324km ≈7次全马
一个因为不忘责任,既要在北京赚取高薪,又要兼顾陪伴天津的家人,每周跨越两座城市的超人爸爸。
如果说我们经常忽略的日常的细节,那么滴滴的这次帮我们找回了遗忘的那份感动。这次传播的主体内容——马拉松通勤者的故事,不仅将顺风车的产品特性描述得非常清晰,传播策划者也准确找到了“城市长距离通勤”这个当下社会痛点,以真实用户故事这样的最佳形式予以展现,引发了用户,乃至潜在用户们的共鸣。并且“马拉松通勤”也因为里约奥运会热点的发酵,最大限度地为营销吸引了关注。
最精彩的一笔在于:过去那些走心的营销虽然感动了人们,但人们得到的也只有感动,但是大家擦干眼泪后,不消费的依然不消费,产品销量没有任何起色。要么就是简单粗暴地促销,成功实现了“走量”,却对品牌形象没有任何提升。
走心,而且走量——从引发受众共鸣的走心话题,自然过渡到与产品紧密连接的游戏机制,让人们心中的感动,直接转化为对产品销量的拉动。
“每一次通勤路都是前行的马拉松,重要的是,你一直在路上。为每一个在路上的你喝彩。
臃肿的城市,忙乱的生活,疲惫的奔波,这些自然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的其实很简单:
“喝完鸡汤,请你捞点干的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