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张聊科研  ·  "细胞-细胞间交互"三种常见作用方式和研究方 ... ·  22 小时前  
募格学术  ·  1451亩!北京高校,拟建新校区! ·  2 天前  
科研圈  ·  “DeepSeek甚至绕过了CUDA”,工程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2019年包信和院士团队发表了哪些成果?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20-02-16 07:00

正文




前言:
此前我们曾推出名师志系列,对国内外重要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年底了,我们将这一年各研究团队的成果进行汇总,从而对名师志进一步补充,以帮助大家对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包信和院士团队在2019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关内容链接:
名师志:包信和院士与他坚守的催化世界
名师志年终盘点|哥伦比亚大学陈经广教授
2019年于吉红院士团队发表了哪些成果?
2019年赵东元院士团队发表了哪些成果?
Nature/Science常客崔屹2019年发表了哪些重要成果?
2019年张涛院士团队发表了哪些成果?




1. A NGEWANDTE CHEMIE O X-ZEO 实现合成气一步转化制备出高品质汽油
High-Quality Gasoline Directly from Syngas by Dual Metal Oxide - Zeolite (OX-ZEO) Catalysis
Na Li, Feng Jiao, Xiulian Pan*, Yuxiang Chen, Jingyao Feng, Gen Li, and Xinhe Bao*
尽管在直接将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产物选择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高辛烷值且芳香族化合物含量低的高质量汽油而言。本文介绍了 具有一维十元环孔道结构的分子筛(如 SAPO-11 Z SM-22 与锌和锰基金属氧化物的结合能够由合成气直接选择性合成汽油范围内的碳氢化合物( C 5 -C 11 在碳氢化合物中,汽油的选择性达到 76.7 % ,在 40.3 % C O 转化率下只有 2.3 % 的甲烷选择性。 异链烷烃和直链烷烃的比例高达 15 ,辛烷值约为 92 此外,汽油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低至 16 % Zn a Mn b O x 的组成和结构在催化活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构建了一种具有潜力的技术,可以通过合成气从多种碳源一步合成高辛烷值的环保型汽油。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2990






2. C HEM :甲烷温和条件下催化转化研究
Direct Methane Conversion under Mild Condition by Thermo-, Electro-, or Photocatalysis
Xianguang Meng,Xiaoju Cui, N Pethan Rajan,Liang Yu, Dehui Deng *, and Xinhe Bao

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储量丰富的甲烷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技术,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原料需求以及全球节能的需要。开发先进的低温活化 C -H 键的催化剂以及反应体系是实现温和条件下甲烷直接转化的关键。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低温热催化体系或者电催化以及光催化体系下的反应过程,为实现甲烷的高效转化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该综述系统 总结了 热催化、电催化、光催化在甲烷温和条件下转化的研究进展,尤其对其中具有优异 C-H 活化能力的催化剂进行了重点介绍 ,在催化剂设计、理论计算模拟、反应条件的选择、产物精确定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未来开发更加高效的甲烷转化新途径提供了可行的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19.05.008






3. N ATURE COMMUNICATION 将客体分子限域在 M OF 笼中的普适方法用于低温催化领域
Rational approach to guest confinement inside MOF cavities for low-temperature catalysis

Tiesheng Wang, Lijun Gao, Jingwei Hou, Servann J.A. Herou, James T. Griffiths, Weiwei Li, Jinhu Dong, Song Gao, Maria-Magdalena Titirici, R. Vasant Kumar, Anthony K. Cheetham, Xinhe Bao, Qiang Fu *  & Stoyan K. Smoukov *

在主体纳米孔内对客体分子的几何或电子限域有望使材料具有不同寻常的催化或者光电功能,但对于亚稳态的主体分子,如金属有机框架,仍然是一个挑战。浸渍过程中前驱体等试剂分子由于体积过大或者合成条件不合适均会对主体分子造成破坏。本文中, 研究者 利用普尔贝图发展了一个普适的在纳米孔内合成客体材料的有效方法 实现了在 M OF 孔内填充氧化钌纳米结构,与传统的 Ru O 2 /S iO 2 相比,该材料在 150 ° C 下对 C O 氧化过程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这可能由于弱化了 C O/O 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 M OF 包裹 Ru O 2 表面避免了吸附诱导的催化表面钝化现象。 进一步描述了普尔贝客体合成策略的应用,并列举了其他任意客体分子的合成,如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硫化物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8972-x






4. J 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通过合成片状 Z SM-5 用以增强合成气转化中芳烃的选择性
Enhanced aromatic selectivity by the sheet-like ZSM-5 in syngas conversion

Junhao Yang , Ke Gong, Dengyun Miao, Feng Jiao, Xiulian Pan , Xiangju Meng  , Fengshou Xiao , Xinhe Bao
芳烃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品。然而,通过传统的费托合成法直接转化合成气却只能生成很少的芳烃。本文中,介绍了 Z SM-5 Zn C r O x 复合的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合成气转化制芳烃 特别是具有片层形态的 Z SM-5 晶体能显著提高芳构化活性。晶体 b /a 轴的长度比越小,形成的芳烃越多,但不影响甲烷以及 C 2 -C 4 等小分子的选择性。 由于在改变形貌的同时,并没有改变酸性质和 Al 原子的化学环境,所以芳香烃的选择性增强可能是由于芳烃在这些片状晶体中得到了有利扩散。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8.10.008






5. J 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nCrO x -SSZ-39 双功能催化剂上实现合成气向丙烷的高效转化
Selective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propane over ZnCrOx -SSZ-39 OX-ZEO catalysts

Gen Li , Feng Jiao, Dengyun Miao , Yong Wang , Xiulian Pan , Toshiyuki Yokoi , Xiangju Meng , Feng-Shou Xiao , Andrei-Nicolae Parvulescu , Ulrich Müller , Xinhe Bao
氧化物 - 沸石( O X-ZEO 双功能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已经在混合轻烯烃、乙烯、芳烃和汽油等化工产品和燃料的直接转化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在此,介绍了 Zn C r O x - H-SSZ-39 催化剂可以保持在 63 % CO 转化率下 液化石油气的选择性达到 89 % ,其中丙烷的选择性达到 80 % 有趣的是, S SZ-39 的酸性位点数量对烃类的分布影响不明显,但是其强度对丙烷的选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项发现为通过合成气从多种碳资源中合成液化石油气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9.07.006






6. C HEMICAL REVIEWS 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概念,设计和应用
Catalysis with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onfining Single Atoms: Concept,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Yong Wang, Jun Mao, Xianguang Meng,Liang Yu,Dehui Deng*, and Xinhe Bao*
二维材料和单原子催化剂是催化研究的两个前沿领域。近年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的新型催化剂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具有显著优势,这也使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该文章系统 综述了近年来在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单原子(金属或非金属)限域在二维材料(石墨烯、 g-C 3 N 4 和硫化钼等)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电子态对催化性能的调变以及两者结合在催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系统介绍和讨论了二维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的经典合成方法、先进的表征手段和各种催化反应。最后结合当前的发展,分析了这一新兴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rev.8b00501






7. C 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e O 2 (111) CeO 2 (100) 的界面控制合成及其在 Pt(111) 上的结构转变
Interfac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eO 2 (111) and CeO 2 (100) and their structural transition on Pt(111)

Yi Zhang, Wei Feng, Fan Yang *, Xinhe Bao*
铈基催化剂因其晶面依赖的催化性能而闻名,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其表面化学行为,需要控制合成具有明确表面结构的二氧化铈。因此, 作者研究了具有纳米结构的 Ce O x Pt 111 )薄膜的生长过程。 目前经常采用金属 - 氧化物之间强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在 Pt/ CeO x 催化剂上的催化过程。 但是,在原子水平上尚不理解 P t-CeO x 的相互作用。研究 表明 Pt Ce O 2 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确实可以影响 Ce O 2 的表面结构,从而可以影响催化性能。 尽管 Pt 111 )上的 Ce O 2 通常会暴露 Ce O 2 的( 111 )晶面, 研究者却发现, 由于 P t Ce O x 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三层或者三层以下的 C eO 2 的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并且依赖于退火温度 采用两步动力学受限生长过程来制备完全覆盖 Pt 111 )表面的 Ce O 2 薄膜。 对于 P t 111 )晶面上 ~3-4 单层( M L 厚度的 C eO 2 薄膜,在 1000K 的超高真空中进行 退火会导致 Ce O 2 100 )的生成,并 c- Ce 2 O 3 缓冲层所稳定。 900K 条件下进一步氧化将发生 Ce O 2 100 )薄膜的晶面向六边形 C eO 2 晶面的转变。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2206718631717






8. J 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高活性和稳定性的 Pd/ BC 催化剂用于 4- 羧基苯甲醛的氢化反应
A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Pd/B-doped carbon catalyst for the hydrogenation of 4-carboxybenzaldehyde

Kai Tie, Xiulian Pan , Tie Yu , Pan Li, Limin He , Xinhe Bao
硼被引入碳材料的结构中,该碳材料被用于 Pd 催化剂的载体,用于 4- 羧基苯甲醛的氢化反应。 通过 N 2 物理吸附 - 脱附、拉曼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元素分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C O 脉冲化学吸附以及 X 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载体和相应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 与碳和氮掺杂的碳载体相比,由于 Pd 纳米粒子分散更均匀、介孔结构的存在以及 Pd 纳米颗粒和载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强 P d/BC 催化剂具有更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8.05.021






9. A NGEWANDTE CHEMIE Au/ YSZ 界面促进高温氧析出反应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ver the Au/YSZ Interface at High Temperature

Yuefeng Song, Si Zhou, Qiao Dong, Yangsheng Li, Xiaomin Zhang, Na Ta, Zhi Liu, Jijun Zhao, Fan Yang, Guoxiong Wang * , and Xinhe Bao *
析氧反应( O ER 是在高温条件下,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槽中发生的缓慢电催化反应。 钙钛矿氧化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催化 O ER ,但是,在氧化物 / 氧化物界面处形成的富阳离子的二次相抑制了活性位点并降低了 O ER 性能。 在此,我们证明了 Au/ Y S Z Y SZ 界面具有比镧锶锰酸盐 / YSZ 阳极更高的 O ER 活性。 电化学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 O 2 - 在电势驱动下从 Au/ YSZ 界面溢流到 Au 颗粒表面,然后发生析氧反应 原位 X PS 结果证实了 A u 表面的溢流氧物种的存在。 这项研究证明了 Au/ YSZ 界面在 S OEC 的高温条件下对 O ER 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814612






10. ADVANCED MATERIALS 二维材料限域催化用于能源转化
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Lei Tang  Xianguang Meng  Dehui Deng*  Xinhe Bao
二维材料独特的几何和电子结构使其在催化领域引起了科研人员广泛的研究兴趣。其中,二维材料自身的晶格,以及二维材料与其它材料形成的杂化结构为催化活性位提供了独特的限域环境。对于二维材料限域催化的基本理解将有助于理性设计高性能的二维催化剂。二维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如氧气、氢气、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催化转化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为两个代表性的二维材料限域催化体系,二维材料晶格限域单原子和二维材料限域金属颗粒已在一些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了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该进展报告总结了 二维材料限域催化体系在结构设计、反应应用,以及构效关系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二维材料表界面调控方式对限域环境和活性中心的影响,并就二维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转化和利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1996






11. N ATURE COMMUNICATION 室温条件下电化学水汽变换制备高纯度氢气
Room-temperature electrochemical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for high purity hydrogen production

Xiaoju Cui, Hai-Yan Su, Ruixue Chen, Liang Yu, Jinchao Dong, Chao Ma , Suheng Wang,Jianfeng Li , Fan Yang , Jianping Xiao, Mengtao Zhang, Ding Ma , Dehui Deng*, Dong H. Zhang ,Zhongqun Tian & Xinhe Bao
目前,水汽变换( WGS )反应( CO + H 2 O H 2 + CO 2 )是工业上大规模制备氢气的主要方法。 WGS 过程通常需要在高温( 180 ° C-250 ° C )和高压( 1.0-6.0MPa )的条件下进行。 除了苛刻的反应条件,通过 WGS 反应制得的氢气往往含有约 1%-10% CO 残留及反应产物 CO 2 CH 4 等,需要进一步的分离纯化才能进行下游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电化学水汽变换过程实现 99.99 % 高纯氢的制备并且达到接近 100 % 的产氢法拉第效率 优化后的 PtCu 催化剂在 EWGS 反应中的阳极起始电位降低至近 0 V ,显著低于电解水的阳极理论电位 1.23V 0.6V LSV 电流密度达到 70 mA/cm 2 ,比商品的 Pt/C 催化剂的活性提升了 12 倍以上; 该催化剂经过 475 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后仍能够保持高的活性。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937-w






12.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单壁碳纳米管限域的碳化钼纳米颗粒增强析氢反应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ver molybdenum carbide nanoparticles confined insid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ingting Cui , Jinhu Dong, Xiulian Pan*, Tie Yu , Qiang Fu , Xinhe Bao*
碳纳米管是一种独特的纳米反应器,可以用于调节限域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本文作者介绍了可以通过将 碳化钼纳米颗粒封装在直径为 1-2 nm 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形式来增强 析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Mo C x 纳米粒子负载在单壁碳纳米管内表面的催化剂( MoC x @SWNTs 展现出比 Mo C x 纳米粒子负载在单壁碳纳米管外表面的催化剂( MoC x /SWNTs 更低的过电位和较小的塔菲尔斜率。 这可能归因于, MoC x /SWNTs 相比, MoC x @SWNTs 催化剂具有更小的粒子尺寸和更多的还原态的 MoC x NP s 以及更大的比表面积。 此外,限域的 MoC x NP s 的电子结构可能会受到单壁碳纳米管限域效应的影响 ,因此氢原子在限域的 MoC x NP s 上的吸附自由能也可能有助于其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 这些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值得进一步探索以构建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新型催化剂。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8.03.006






13.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M N x 活性位点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Transition metal nitrogen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

Chengcheng Yan, Long Lin, Guoxiong Wang *, Xinhe Bao *
目前由可再生电力驱动电化学 C O 2 还原反应( C O 2 RR 成为最有前途的 C O 2 转化技术,有望实现碳的有效循环。 高效、稳定、经济的催化剂是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实际所迫切需要的。之前对于由常见元素组成的原子级分散、具有最大原子利用率的 M N x 位点的研究证明了他们在 C O 2 RR 上的催化性能。 这篇综述总结了 在许多包含过渡金属大环络合物、金属有机框架以及 M N x 掺杂的碳材料上实现有效 C O 2 RR M N x 活性位点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了实验和理论研究。 同时本文也讨论了 金属中心、配位体和导电载体对本征活性和选择性的作用 ,以及反应条件对改善催化性能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这些含 M N x 的材料上的 C O 2 RR 机理,为合理设计有效的 C O 2 RR 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2206718631614






14. ADVANCED MATERIALS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中 C O 2 电解的发展、挑战与展望
High-Temperature CO 2 Electrolysis in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 Developmen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Yuefeng Song, Xiaomin Zhang, Kui Xie, Guoxiong Wang*, and Xinhe Bao*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中通过电激活 C =O 键实现高温 C O 2 电解过程,将 C O 2 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燃料,从而大大降低 C O 2 的排放。 如果以可再生能源为驱动力,它还可以提供一种先进的储能方法。和低温电化学 C O 2 还原相比,高温 S OEC s 中的 C O 2 电解具有更高的电流密度和能量效率,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重点介绍了 其发展历史及其基本机理、负极材料,氧离子导电电解质材料以及阳极材料。 综述了电极、电解液、电极电解液界面的降解问题,介绍了采用低成本燃料辅助阳极氧化物以降低阳极过电位和电耗。 另外,还对 S OEC s 中高温 C O 2 电解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挑战和展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2033






15. A NGEWANDTE CHEMIE : 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乙烷电化学脱氢制乙烯
Interfacial Enhancement by γ-Al 2 O 3 of Electrochemical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ane to Ethylene in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

Yuefeng Song, Le Lin, Weicheng Feng, Xiaomin Zhang, Qiao Dong, Xiaobao Li, Houfu Lv, Qingxue Liu, Fan Yang, Zhi Liu, Guoxiong Wang*, and Xinhe Bao

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发展由于深度氧化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受到严重限制。现在 将乙烷通入 S OEC 阳极,利用阴极 C O 2 电解产生的氧物种催化转化乙烷制乙烯,并通过在 L SCF-SDC 阳极表面修饰 γ-Al 2 O 3 进一步提高 O DE 活性 γ -Al 2 O 3 负载量为 0.390 mg cm -2 时, 600 ° C 条件下,乙烯的选择性最高达到 92.5% ,乙烷的转化率最高为 29.1% 原位 XPS 表征结果以及 DFT 理论计算表明 LSCF-SDC 阳极表面修饰 -Al 2 O 3 之后,电极表面氧空位以及吸附氧物种数量减少,而且界面处 Al-O-Fe 的形成促进了乙烷的吸附,从而提升了乙烯的选择性和乙烷的转化率。 同时, Al- O-F e 的形成改变界面 Fe 中心的电子结构,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增大,空带下移,增强了对乙烷的吸附和转化过程。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08388






16. J 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金纳米粒子改性的 L SM-YSZ 阳极显著增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性能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with gold nanoparticles-modified LSM-YSZ anode

Yuefeng Song , Xiaomin Zhang , Yingjie Zhou, Houfu Lv, Qingxue Liu , Weicheng Feng, Guoxiong Wang , Xinhe Bao
金是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S OEC 中常见的集流体,传统上认为金是 S OEC 阳极上析氧反应的惰性物质。 在此, 将金纳米粒子负载到传统的锶掺杂的镧、锰、钇稳定的氧化锆( L SM-YSZ 阳极上,此举明显改善了 800 ° C 条件下的析氧反应性能 L SM-YSZ 上负载金纳米粒子后, 1.2 V 1.4 V 下的电流密度分别增加了 60 % 46.9 % 物理化学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S OEC 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阳极反应中电子传递加快以及负载金纳米粒子的 L SM-YSZ 阳极上形成了新的三相边界。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9.03.013






17. J 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Ce 0.8 Gd 0.2 O 1.9 纳米颗粒渗透至 Sr 2 Fe 1.5 Mo 0.5 O 6-δ 阴极表面并用于 C O 2 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中的电化学还原过程
Infiltration of Ce 0.8 Gd 0.2 O 1.9 nanoparticles on Sr 2 Fe 1.5 Mo 0.5 O 6-δ cathode for CO 2 electroreduction in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Houfu Lv, Yingjie Zhou , Xiaomin Zhang, Yuefeng Song, Qingxue Liu, Guoxiong Wang , Xinhe Bao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S OEC 能够在气固界面通过电化学方式将 C O 2 转化为 C O 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法拉第效率,因此,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开发电解池阴极上用于电化学 C O 2 还原反应( C O 2 RR 的高效催化剂至今仍然是 S OEC 领域研究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Sr 2 Fe 1.5 Mo 0.5 O 6-δ S FM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 S OEC 阴极材料,但是其对于 C O 2 RR 并没有足够的活性。 本文中将 Ce 0.8 Gd 0.2 O 1.9 GDC )纳米颗粒渗透至 S FM 表面形成复合 G DC-SFM 阴极,以此改进了 S OEC C O 2 RR 的反应性能 1.6 V 800 ° C 条件下,负载为 12.8 wt % G DC 渗入 S FM 表面形成的复合阴极电流密度达到 0.466 A cm -2 明显高于单纯的 S FM 阴极的电流密度( 0.283 A cm -2 )。 C O 2 程序升温脱附实验显示 G DC 纳米粒子的渗入显著增加了表面活性位点的密度和三相边界,这有利于 C O 2 的吸附以及后续的转化。 电化学阻抗谱结果显示, G DC 纳米粒子渗入以后,负载为 12.8 wt % GDC-SFM 阴极的极化电阻由 0.4 Ω cm 2 降低至 0.30 Ω cm 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18.11.002






18. N ATURE COMMUNICATION SrTiO 3 超宽带光热电探测器中的声子增强效应
Phonon-enhanced 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 in SrTiO 3 ultra-broadband photodetector
Xiaowei Lu, Peng Jiang & Xinhe Bao

基于光热电效应 PTE )的自驱动和超宽带光电探测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用于传感、环境监测、夜视和天文学等。 光热电效应光电探测器的灵敏性由材料的塞贝克系数和光照下材料温度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先前, PTE 光电探测器主要依靠塞贝克系数在 100 μ VK -1 范围内的传统热电材料,或者采用多单元阵列结构来提高光电探测器的性能。 本文使用 还原的钛酸锶( reduced SrTiO 3 )作为光热电材料,测出其光电探测器敏感性高达 1.2 VW -1 ,并且响应谱 可以从 325 nm 10.67 μ m 的超宽光谱 其高性能是由于该材料固有的高塞贝克系数和其在长波长红外区域具有声子增强的光响应特性。该研究结果为寻找低成本、高性能的自驱动室温光热电型光电探测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860-0






19. ADVANCED MATERIAL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