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在研究一个关于“最小”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只做最少的事情,就能让自己保持一种较为快速的成长状态,那么,这件事是什么?
我以前也写过类似的文章,比如:《只做一件事情就能改变,我会选什么?》、《职场青年复利式高速成长策略分析》、《如果我是职场新人,我就只做这三件事!》等,讨论过使用增量的成长方式、建立解释和决策系统、训练反思等等。虽然在逻辑上是对的,但是有点问题,那就是普通的小伙伴没有办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释、决策”体系,想要切换至增量方式、掌握反思技术,也不见得那么容易。
所以,虽然是“最小”,但是那个“最小”是对我而言的。那有没有一个更加通用的,让每个人(进入职场)都可以快速上手呢?
我的结论是两个字:成果。
简单分析一下背后的原理。核心围绕着价值做文章。
每个人都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价值问题,比如说如何更好地积累价值、如何更高效地交换价值、如何更好地将价值变现等。这是所有问题的本质,在面对任何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这都是切入点。
价值 = 无差别的时间 * 有差别的行为,这是价值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每份单位时间的长度是相同的,导致价值不同的原因是行为。
在单一参照系、宏观低速的状态下,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我们将时间用来浪费、消耗、生产和投资,由于选择不同,最终的价值必然不同。
如果想要提升自身价值量,那就要降低浪费、结构化地调整消耗以及提高生产和投资的绩效。根据理财的观念:“储蓄不能让自己变得富有、浪费的钱不能再回来”,符合二八定律的调整方式,就是更多地考虑用于“生产和投资”时间的绩效提升。
不知道这个逻辑我说得明不明白,如果听得懂的话,那结论就出来了,绩效和成果是挂钩的。那么,从最小入手,就从产生成果开始做起。
很多人都生活在“让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状态中,比如说,很多人认为“做事情”很重要,但是,这是错误的,做事情虽然重要,但是比起“做成事情”来说,“做事情”就不值得提了。而做成事情,本身也跟成果有关。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老板让你组织项目组月度复盘会。项目组一共就4个人,每次月度复盘会也有固定的流程,一般1个小时就能开完会。如此简单的工作任务,对于一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了。
那问题来了,这件事如果要出成果的话,成果是什么?
这个问题回答好了,那高速成长就来了。所以,在进入下面的第四部分之前,希望你能自己想想看。
我们简单看看这个任务的成果都有哪些:
K1:任务思考表(里面有PORT分析)、会议准备材料列表及材料、会议通知、复盘流程核查单、收拾干净的可以用来开会的会议室……
K2:会议纪要、集团内通报稿……
K3:如何组织一次会议的流程说明……
这些都是成果。不知道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你可以在每次做事情的时候,都能提前把成果先想清楚,然后将成果高效地取得,那么,你在职场中必然有极强的竞争力。说实话,我再想不到有比这个套路更简单、更容易的方法了。
那么,K1、K2、K3又是什么呢?
K1是项目管理可交付成果、K2是项目成果、K3是成果生成方法。在管理学中,对这些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比如说项目管理中有76种可交付的成果;项目成果要和目的相关,使用PORT模型思考;成果生成方法要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体系相结合等等。
我在“做自己的CEO”课程里,会教授并且要求学员们掌握这三种成果的生成方式,我认为这就是成长的最小行动,围绕着成果生产,就是最小突破口,持续做下去,就可以继续拼接:项目化、学习目标、情绪&问题处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
你试着找件事情,然后按照这三类成果的方式去执行,并且把成果取得过程、按照成果导向的做事过程以及体验感受写出来,并通过微信发给我看看哈~指不定有福利呢~
今天日更的目的我没有说,那就是我正在重新研发做自己的CEO课程体系,从原来的理论优先改为现在的实践优先,从原来的整体展示到现在的最小启动,我都做了巨大的改版。今天,我已经论证完了成长的最小行动是什么,接下来要围绕着最小行动展开整个系统构建了。
今天是中国情人节,本来想回来研究下模型库的问题,后来团队的妹子们都回复我说:在约会……诶,看着后宫团,秀燕带着单身的同志们在讨论单身的优势在哪里,我感觉应该给他们找另一半了……不如,找个社群来联谊,大家彼此搞搞相亲什么的吧,也蛮有趣的。
此外,今天我看到后台有5个朋友在刷留言,其中一个叫“安静的西米-粟建辉”的伙伴,刷了24天的文章,这是在最后强势挤入跃迁群的表现啊!今天是第48天,还有3天就要结束了,我会在观察结束后,对群内提交留言情况进行审查,所以,请抓紧时间补齐。另外,知识专题的问题征集已经在群内开始了,不要错过。
今天的问题是:“如果你给自己定一个3天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提前思考它的成果并推进完成,你会选择什么任务?你会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并向我反馈么?”今天留言标签是#观察永澄50天-48天#,快来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