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人读书会
青年学者徐瑾发起,与明白人一起读财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每日一读 |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四种境界 ·  20 小时前  
羊城晚报  ·  深度专访 | ... ·  20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春天赠予我雷霆,也赠予我花朵 ·  昨天  
为你读诗  ·  春宜练流瑜伽:顺应自然,温暖四肢 ·  2 天前  
三节课  ·  自从用上DeepSeek,我现在强的可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人读书会

如果岳飞不班师,有无可能实现“直捣黄龙”|经济人读书会

经济人读书会  · 公众号  ·  · 2020-10-24 12:11

正文


↑点击 “ 经济人读书会 ”,回复“ 0”
领取全部书单与学习礼包

颍昌之战后,流行的说法是还有所谓最后一战的“朱仙镇大捷”,宋军以五百骑兵便大败十万金军,源自岳珂并经由《说岳全传》发扬光大的这一说法在史学界已基本被驳倒,“朱仙镇大捷”被视作子虚乌有之战。

但更为稳妥的说法可能是,岳家军有可能曾经到过朱仙镇,也不排除发生过小规模前哨战的可能,但“大败十万金军”这样大规模战役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颍昌之战也好,朱仙镇大捷也好,有没有“十二道金牌”也好,有一点是明确的,岳飞此后确实被迫奉诏班师,岳飞在悲愤中发出了“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名言。

既然这是一本军事视角的书,我就暂且不从政治和道义上讨论宋高宗秦桧君臣的无耻,以及岳飞的千古奇冤,但我们不妨试问一下,如果岳飞不班师,继续北伐的话,有无可能实现“直捣黄龙”,从而彻底消灭金帝国的最终战略构想呢?或者说,可以将这个构想实现到哪个程度,是收复中原,还是收复燕云之地,还是可以直捣黄龙(今吉林省农安县)?

先看下当时的局势,宋金在东西两线处于战略僵持状态,岳家军在中线战场一枝独秀,两次大败后的完颜宗弼在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可能和岳家军进行新一次主力决战,大概率是继续北撤,将包括开封在内的河南之地让给岳飞。

除了锐气正盛的岳家军之外,宋军此时还有一个极大的战略优势。岳飞在此次出兵之前,就提出了“连接河朔”的方略,简单说就是,与“敌占区”的反金义军积极联络,给予各种支援,最大限度地搅乱金军的后方。为了配合此次大军北上,岳飞在战前就派遣河北地区很有声望的数位将领分别率领小股精兵潜入金军后方,配合在河朔地区业已如火如荼的反金义军,趁金军主力和宋军展开大决战时,多路敌后义军几乎同时发难,在金军后方展开大规模破袭战,收复了大量城池,在后方留守的金军的败况甚至比前线还要惨,一时间,金帝国在河朔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反金义军甚至写信给岳飞说:“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当时完颜宗弼还准备在河北签军,但惊恐地发现,金国号令已不出幽州以南,“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当然,“无一人”的绝对化说法可能也是夸张了,但很多金国的汉人官员的确已经留好后路,只待岳家军军旗一至,随时准备反正。

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完颜宗弼相对理性的选择就是即刻北撤,有不少史料显示,他的确也做好了放弃开封的准备。

在此种大好局面之下,我们可以说,如果不是宋高宗的紧急叫停,在其他战场的宋军配合的情况下,当时岳飞凭借锐气一举收复包括开封在内的河南之地可能性极大,毕竟,岳家军离开封仅百里之遥。

但如果宋军其他部队都奉旨停止北上,仅凭岳家军一支孤军,别说收复燕云甚至直捣黄龙了,颍昌之战后是否还有余力继续北进攻取开封都在两可之间,并且还要冒着完颜宗弼大举反攻的风险。

为何如此“悲观”?

岳家军此次北上,一共也就七八万人,两次大战、无数次小战之后,再去掉留守收复城池的,能拿出来继续北上的野战部队恐怕还不到六万人,这与岳飞当年提出的“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军力规划显然差距很大。并且,还有学者曾提出,岳家军在颍昌一战中遭受了金军的猛烈反击,“折将损兵,几陷失败”,尽管这一说法可能夸大了岳家军的损失,但这也提醒我们不可过分低估岳家军的战斗减员。

而对面的金军呢?颍昌和郾城两战尽管重创金军,但毕竟没有打成歼灭战,两战对金军的杀伤都在数千人,完颜宗弼主力尚存,尽管一时间丧失了主动进攻能力,但在北撤退出河南之后,稍加喘息和补充后备兵员,仍可以重整出一支十万人以上的大军。徐规先生在《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一文中也指出:东路的张俊主力部队先于岳飞班师,使得“金兀术能够集中兵力来对付正在开封附近地区孤军奋战的岳家军,岳飞被迫班师显然与此有关”;而完颜宗弼新败后也在河北、河东与少数民族地区大举征兵,并准备再度南侵。

也就是说,如果是岳飞单军突进的话,一举拿下开封的可能性自然有,但能否在完颜宗弼之后的大举反攻下凭借孤军守住开封,就是核心问题了。 对于岳飞这样的一代名将,他自然不可能复制汉武帝时代李广利那种以全军性命为筹码的赌博式进攻,理性选择也就是“被迫班师”。

那么,如果宋高宗改变决定,继续大力支持宋军特别是岳家军的北伐呢?

如前所述,我认为岳家军收复包括开封在内的河南之地悬念不大,事实上,完颜宗弼基本上也会不战而退,将空城开封留给岳飞。相应的,如果宋军趁此发动全面进攻,东西两线同时发难,韩世忠在东线挺进山东,吴璘在西线恢复关中,都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

那么,再进一步的话,收复燕云以及直捣黄龙呢?

对此,在这里我就不说太多了,因为涉及太多的推理与“what if”。但我想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短期内,收复燕云难度极大,直捣黄龙绝无可能。邓广铭先生在《“黄龙痛饮”考释》一文中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实指的很可能就是燕京城,直捣黄龙也就是收复燕云之地的意思,并非是挺进吉林省的那个辽金重镇。
简单说几点直捣“黄龙”绝无可能的理由。

第一,在真实历史上,完颜宗弼在宋军从中原撤军后不到半年,就统兵九万对淮西发动主动进攻,可见金军远没有到元气大伤的地步,军队战力恢复的速度也极快。

金军的骑兵优势尽管在顺昌、郾城和颍昌三战中光环消散,但只要金军认真总结被宋军以步制骑的教训,骑兵克制步兵作为一个古代战争史上的基本规律,是不会长期“失灵”的,特别是,宋金此时的交锋战场都在适合骑兵长驱直入的华北平原,更有利于金军骑兵的战力发挥。

第二,从联金灭辽时的历史经验来看,宋人一贯有高估燕云汉人“心怀故国”的情怀误区。范仲淹就曾说过“幽燕数州,人本汉俗,思汉之意,子孙不忘”,但当宋军联金灭辽进军燕云地区时,却远没有得到当地汉人“箪食壶浆”和“当以香花楼子,界首迎接”的“王师”待遇。

同样,沿袭了辽帝国统治基础的金帝国在北方也没有那么不得民心,如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也只是一种南宋人的燕云想象罢了。即使以最低限度来看,宋军在北方就地得到充足补给的可能性都不大,后勤供应仍然有赖于后方的江淮地区,一路北进时的补给线将会暴露出很大问题,特别考虑到宋军的后勤补给系统一贯效率低下; 反观金军,在家门口作战反而获得了补给优势,更有利于放大骑兵的机动优势。

而如果战争真的进入东北地区,由于离开了传统农业区,离江淮补给中心路途遥远,宋军的补给劣势将成倍放大,对岳家军的战斗力将形成极大的牵制。 要知道,强如明初的徐达,在中原对蒙古骑兵的作战几乎无往不利,深入草原之后就曾惨败于业已严重衰落的蒙古骑兵,丧师数万,岳家军再强也无法脱离战争的基本规律。

第三,对河朔义军的作用也不能过于高估。在真实历史上,一旦宋军主力从前线撤军,号称40万的义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从中国战争史的一般经验来看,对于此类民间武装的战斗力,以及动辄数十万的数量,都不能太当真,很多时候他们仅仅有打顺风仗的能力,一旦金军在前线稳住,义军的作用也就仅限于在后方牵制金军部分兵力而已,很难造成“心腹之患”式的破坏。

第四,宋金在绍兴和议之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固然有宋高宗君臣妥协苟且的一面,但根本上还是宋金双方的实力对比趋于均衡使然,这不是哪个天才将领可以改变的。正如虞云国先生在《南宋行暮》一书中曾写道: “从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经隆兴北伐,直至开禧北伐,不论率先发动战争的是宋还是金,从来都没能如愿以偿过,其间地缘政治的综合因素似在冥冥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旷世名将,岳飞对以上谈到的北伐问题不可能没有认真考量。尽管本文近乎无条件地褒扬岳家军的野战基因和进攻主义,但在客观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岳飞绝无可能兵行险着,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一路北上。进攻主义绝不意味着冒进,谨慎也是一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事实上,在我看来,“直捣黄龙”很大程度上只是岳飞为振奋全国人心军心所用的宣传话语,无论在具体军事部署上,还是在和宋高宗的沟通中,岳飞的中长期战略目标都是聚焦于“恢复中原”,而这正是一代名将对当时战争局势的最冷静评估。

尽可能地还原岳飞北伐的一些军事部署,撇去后世施加在岳飞身上的那些夸张与神话,才是对岳飞这样一位千古名帅的最大尊重。 毕竟,岳飞就是一个在战场上最实事求是的人。

最后,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一段话献给伟大的岳帅和岳家军:“如果有这样一支军队:在尸横遍野的战火中保持凝聚力,不会被虚幻的恐惧吓倒,能够强有力地抵抗现实的恐惧;会为取得的胜利感到自豪,即使在失败中也能服从命令,不会丧失对上级的尊敬和信赖;这种军队的体能就像运动员的肌肉,在艰难困苦中得到过锤炼; 他们把艰难困苦视为走向胜利的必要手段,而不是前进道路上的厄运;这样的军队有极强的荣誉感,恪守职责、不忘美德——这就是一支充满尚武精神的部队 。”

书名:纸上谈兵
作者:张明扬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更多讨论,来读书圈
关于经济人读书会 感谢有你,经济人读书会获奖了

书单 :往日推荐回复“ 书单” 以及“ 0 ”可见。

经济人读书会5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4月书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