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安街知事
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一群接近核心的小编,给你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有这样的劲头,就有救 ·  昨天  
学习大国  ·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  6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李小鹏、邓小刚、庹震、徐乐江,获任新职务 ·  6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关于开展202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公告 ·  1 周前  
底线思维  ·  朝韩的武力统一有一道共同的紧箍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安街知事

期待康震老师的《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再版

长安街知事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10-15 20:04

正文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


《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康震著


康震老师是知名的古代文学研究和传播专家。早些年大家认识他,是因为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录制过李白、杜甫、李清照和唐宋八大家系列课程,在中华书局出版了讲稿。近些年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担任评委或嘉宾,同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康震古诗词81课》。这些活动和著作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及其家长,非常好地推广了古代文学知识,让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严格来讲,这几种书和康老师参编的两套“中国古代文学史”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没能展现老师在学术新知上的积极拓展。尤其是他所倡导的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文学交叉学科的学术贡献,以及作为古代文学研究所成员对文学院优势领域散文史的总体思考。所以,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老师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理应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


可惜在康老师的众多著作中,恰恰这本书最稀见。我曾买到他读博士时撰写并于上世纪末在海峡对岸出版的《复兴三论宗:吉藏大师传》,却没能买到《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而且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没找到这本书。也就是说,如果有中文系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邀请康震作为答辩委员出席,学生想去图书馆了解一下这位答辩委员的研究领域,是查不到的;国家图书馆有一册保存本,我曾托友人通过北京高校图书馆际互借系统借出来看,翻碎了,到复印店扫描了一本,请师傅帮忙粘好了才还回去。目前,这本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也售罄了。


作为学术著作,《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的印量在当时并不算小,但迅速售罄。这一方面是当时康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课,著作很快被粉丝买光,另一方面是这个选题在学术上确实重要。据我所知,这恐怕是隋唐五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早出现的几本以都城文化为切入点的博士论文,为后来的研究厘清了基本概念,也奠定了研究范式。


隋代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势。南方富庶,文学创作繁缛华丽,而北方作为政治中心,早已凭借“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了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关中文化本位”。尤其盛唐以后,士人赶赴长安做官,加速了南北文化的融合。这本书首先界定和勾勒了“长安文化”的内涵与形成过程,讨论了关陇集团对长安文化及其文学观念的塑造和在创作实践上的反映,论证了隋唐士人的文化心态、诗歌主题、审美内涵。


宇文恺兴建隋大兴城彰显了《周礼·考工记》中的建设理想,以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结构,采取以北为尊、逐级升高、东西两市、110坊(原计划108坊)的布局形式,文人对长安及都市生活的歌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康震老师在书中不仅揭示了长安城整饬的宏观格局对诗歌审美内涵的塑造作用,还以官署设置、建筑美学和坊里布局为例,详细分析长安城空间布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探讨了长安文化精神对城市建筑布局的塑造。


2010年起,我先后听过康震老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多门课程,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课题论文、学位论文和毕业实习。在唐代文学研究方面,老师硕士阶段关注李白,博士阶段研究都城,博士后出站报告做的是翰林学士制度与文学,到北师大工作以后参加了文学教育研究和散文史研究集体项目,几种文学研究的类型都尝试过,对唐代文学的影响要素有比较全面和成熟的认识,在这辈学者中是很难得的。


没买到老师最重要的著作,又不肯在书柜里放复印书,就只能厚着脸皮找老师要一册。记得当时提出赠书请求后,老师一连几周都“忘记”带来,我就锲而不舍,每周上课前给老师发信息提醒……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


两年后,有学生考入北师大跟随康震老师读博,参与郭英德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相关章节的增订。当时康老师拿一册书借给学生参考,并提及用完一定归还,可见老师自己也没有可供赠送的副本了。


老师性情豪爽,并不小气。但有限的样书确实应该留给相关领域的学者,可惜,书上已经写好我的名字了,这本书也只能由我珍藏。求赠这本书颇有些“损人不利己”:老师浪费了一本样书,而我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厚脸皮。


以“小人之心”猜度,老师当年应该是低估了我脸皮的厚度,以为拖延几周我就忘了,或者不好意思再要了。当然,老师也低估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如今,我虽已转入先秦史和早期文献研究,但仍旧密切关注着老师所倡导的古代都城文化及相关文献研究,并在先秦文献研究中引入了都城文化视角,目前已经有并且未来将有更多围绕西周都城相关问题的研究发表。一本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恐怕也不算太浪费。衷心期待这本书有机会再版,也期待老师在新的课题研究中撰写出更重要的著作


作者:李明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