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骏景农业  ·  2025,玉米能涨价吗? ·  4 小时前  
禽报网  ·  冻品\\2月上旬肉鸭产品市场行情分析 ·  10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元宵节北方迎气温低点 南方陆续降温 ·  昨天  
掌上平度  ·  开足马力备春耕!平度这家企业→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评论丨打好全年粮油生产第一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选修|高中生历史学入门常识介绍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6-28 00:00

正文


一  历史与历史学


1.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总和 ,通常是指人类史,即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一词的英文是history,可以分开译为“嗨,故事”或者“他的故事”。


“历史”一词,存在多种解释,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指 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 ;另一是指 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 ,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道, “历,过也,传也。” “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据此可知, “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葛剑雄


2. 客观历史与书写历史

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带有主观性。书写历史是认识客观历史的重要依据。


3. 历史学 ,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4. 历史的四大方面,六个要素

四大方面 ,是指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

六个要素 ,是指 why(原因,背景)、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How(怎么样,过程)、What(是什么,结果)


5.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6.小题演练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

二、  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1. 历史学包括的内容: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篡学等

(1)历史观 是历史学的核心。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2)历史资料 ,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和依据。

(3)史学方法 ,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

2. 历史观 ,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 唯物史观 等。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进步史观)

3. 近代以来出现的六种史观:

(1)文明史观 ,常提各类文明,了解制度演进,研究文明成果。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2)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常提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

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是指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 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要素。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强调联系加强,交流增多,活动范围扩大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亚洲)

(4)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强调阶级划分,革命斗争,侵略反抗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

(5)社会史观 ,强调社会下层,百姓生活,习俗变迁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6)生态史观 ,强调天人关系,生态平衡,环境问题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口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3.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它的主要内容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d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4.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三  史学的优秀传统


1. 中国史学 史学产生的标志,是出现撰写历史的人和历史著作。

(1)《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西汉《史记》提出“成一家之言”,史学走向独立发展。

(3)十六国时期,后赵设立“史学祭酒”,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列于官学。

(4)19世纪后期,近代史学兴起,主要代表是梁启超。他倡导“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5)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郭沫若等。

2. 希腊史学,诞生于前五世纪

希罗多德的《历史》(《希波战争史》)被公认为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史学著作。希罗多德在西方被称作“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 古罗马史学

李维著有《罗马史》,是古代欧洲第一部通史著作。塔西佗有《历史》和《编年史》。

4. 史书的主要体例:

(1)纪传体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述史事,如《史记》。司马迁《史记》的特点: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

(2)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记载历史,如《春秋》《资治通鉴》。

春秋笔法:指在记录历史时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同时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3)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典志体 ,又称政书体,是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籍。如唐代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史的通史专著。

(5)章节体 ,以章节为顺序编排内容、叙述史事。是西方近代创立的一种新的史书体裁。

(6)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

(7)通史 ,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8)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国榷》。

四  史料的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以文字形式出现,如史书、档案、地方志、传记、谱牒、日记、笔记、文集、碑刻、摩崖、墓志,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等,近代以来的报刊和杂志等。

(2)实物史料 ,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包括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3)口述史料 ,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还可以分为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4)第一手史料 ,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直接反映当时情况。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三国志》)

(5)第二手史料 ,是指后人的记录、转述或研究成果,间接反映当时情况。

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更高;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大多是第二手史料,口述史料需要甄别。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个事例里,《实录》是文献史料,是经过文人修饰后的史料,已没有了历史的实录感;而《户贴》是实物史料,更具有原始性、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五  史料的研读


1.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言必有据,论从史出)

2. 读史证信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1)判断史料真伪:证实,证伪。

例1  表格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2)孤证不立,无证不信。(不能以偏概全,或以个例代表整体)

例2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c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3)了解史料作者的情况:究人,究世。

班固在《汉书》中对王莽全盘否定,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主要是因为他对王莽的改制深为不满。

3.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出把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相互印证的史学方法。

19世纪末,民俗学兴起。民俗学以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为研究对象,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神话、童话、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

4. 跨学科研究

(1)天文学与史学

《竹书纪年》中有一次天象记录:“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国内外天文学家依据日食表、借助计算机技术,推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并由此计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

(2)生物学与史学

19世纪中期,达尔文通过形态比较,认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1984年,科学家把人类的基因同现代类人猿的遗传基因相比较,发现人类DNA的98.4%与黑猩猩的相同,这证实了达尔文的科学假设具有合理性。

(3)统计学与史学,主要应用在经济史研究之中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军费开支巨大)

(4)化学与史学

对出土化石、人物进行年代测定,以往根据地层断代,误差很大。现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如c14、K40等)的衰变规律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精确度。

(5)历史学与社会学。

(6)历史学与地理学。

(7)历史学与考古学。

(8)历史学与人类学

(9)历史学与哲学。

六  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


1. 立场不同 。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如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又如,对哥伦布的评价,在欧洲人眼中都把他当做“伟人”、“英雄”,而美洲人却把他视为“魔鬼”、“强盗”。

2. 时代不同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如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对人物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如唐代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如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击;在20世纪后半叶,儒学又被一些人认为是解决人类困境的唯一途径。

3. 占有史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20世纪之前,人们一直对《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持怀疑态度,认为商朝是“传说中的时代”,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代的存在,才普遍认为商朝是信史。

4. 分析方法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5. 现实政治的需要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撰修宗旨)。前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