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是第一的
,
只要念佛就行,用不着有学问
。
不过,有的人不了解经文的道理就不能安下心来念佛,为了让自己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好安住于念佛,这才有必要学习,就可以学习经文。
所以,我们要明白,做学问和念佛实行来比较,
重要的是念佛,做学问是为念佛服务的
。
如果已经安心,能够念佛,那就念佛;如果对念佛还不安心,当然要听闻,要请善知识引导,开示。
我们听闻的目的不是超过别人
、显示自己懂得多,目的还是为念佛服务的。
如果不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就要学习经文祖释,从大体上、根本骨干上知道就可以了。
如果广泛地学习,要把犄角旮旯都搞清楚,恐怕我们凡夫的智慧没那么充足,就变成只是在文字上思维、下功夫,
浪费称名的时间
,这样就得不偿失。
不过,话讲回来,真正懂得“
粗知则足
”的人是有福报、有智慧的。法然上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第一句就是“粗知则足”,说: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粗知则足”就是一切都满足,“好了,终于能往生了”。
遇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我是往生之人,我跟他们计较什么呢?”会体现在生活当中,有喜悦,有安心,有满足。即使遇到苦恼的事,也知道这是凡夫烦恼的习性,还是回归念佛,这叫“
粗知则足
”。
当然,有很多人,就算你跟他讲得非常细了,他还是不足,“哎呀,我的问题怎么还没回答?”他有成千上万个问题,从古到今所有关于念佛的疑问,他都要问一遍。这就是没有智慧,他不能依一隅就同时知道其他三个角落,他不知道,不能以此类推。
所以,
“粗知”就是掌握根本核心和要点
。
我们往往是知细而不知粗,就像看一棵树,总是执著枝叶这方面,对于主干根本看不见。
真正会看的人是掌握主干,枝叶可以忽略不计
。
“足”也是“满足”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心境,人在世间就怕不满足。
有的人念佛了,说“我知道了,念佛一定往生,可是我的烦恼太重了,我要学一点空,用空来对治烦恼”。他好像掌握了主要的,粗知了,知道念佛往生,但是他不足,不足就说明他没有粗知。
念佛人哪里用得着“空”来对治烦恼呢?既不是我们需要的,也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具有机深信,
机的苦迫状况就会增长我们念佛的动力
。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越是污泥,莲花的香味越香
。一切苦迫也好,逆顺境界也好,都是我们念佛的营养,这就是“粗知则足”。
就像一棵树,如果生命力很旺盛,随便一栽就能活,这叫“粗知则足”。有的树很娇气,怎么给它施肥、浇水,每天服侍它,它都长不好,它总是不满足,动不动就甩脸给你看,这就不叫“粗知则足”。会长的树,埋下去自然就长得很大。
学习教理、经文的目的是为了念佛
,这就是这条法语给我们的启示。
不是无穷无尽地学习经文,放弃称名的时间
。
说起来非常惭愧,我有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些老太太,称名是正定之业,那些老太太一天到晚都是正定之业。要给别人讲解,就要花很多时间在读诵正行当中,正定之业的时间就不如别人,肯定不如那些养老院里的老人。
这句话也是醍醐灌顶。
法然上人说“我的徒弟们,你们要记住,不可以偏偏喜好义理、喜好理论。我们是念佛实行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呢?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还愚痴生极乐,
从早到晚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
我们既然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是愚痴卑贱之身,就不能妄论其他法门的高下贵贱。
如果想成为学者,成为通宗通教的人,“
学者骨
”就是骨子里对各宗各派都能评判一下,有人就有这样的志向,这样的人最后往往走得不好。
所以,印光大师说,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如愚夫愚妇走得潇洒自在。两位祖师讲的都一样。
我们重视学习教理教义,
也不是要成为学者之骨
。
了解净土宗,了解佛法的各大宗派,能够八宗并弘,了解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学问做得很多,这样的人肯定失去往生。失去念佛,失去往生,就失去成佛,所得甚少,所失甚多。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专心念佛,
能够专心念佛就足矣
,够矣,满矣,美矣,善矣,就圆满了,满足了。
我们净土宗的祖师都不是“学者骨”
。
当然,他们的智慧非常高,都是实修,说话简洁,利索。像我们这种卑贱、低劣的根机,面对浩瀚广博的佛法,确实自叹渺小,自叹无力,粗知则足。
再说到底,我们都是粗知而已,佛法太精妙了,太广博了,所以不要抱着妄心,想成为通宗通教的人。法然上人通宗通教,对各大宗派都非常了达,但还是转入念佛,并且这样教导我们,这是过来人说的话,应该奉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