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是有这种人的,尽管有卓越的天赋才华,却承受不住系统训练,而终归将才华支离破碎地挥霍掉。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没有人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样子,我见过。”
科比·布莱恩特
Kobe Bryan
如是说,他说,如果我感觉一些东西不对,我会呆在那不停地训练,直到我做到对为止。
有人问他,你上场比赛时,内心会有恐惧吗?
他说,我要做的就是刻苦训练,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并把这些在球场上表现出来,那么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你第一次失败了,那么就继续尝试,如果第二次还失败了,还要继续尝试,直到最后走到胜利的彼岸,我不会去思考失败,我只是不断向前向前。
而往往世间的事的发展模式是——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呈现。就像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所说,我是如此勤奋认真地活着,就算是神灵也不会忍心不出手相助。
这就是训练。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训练我们的肌肉那样,训练我们以不同视角看世界的能力呢,训练我们的心达至某种程度的澄明之境呢。
几米在《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写到:
我不善交际,个性内向害羞,但人终究是要和别人手牵手的(当然你也许不这么认为),或许只需要一点时间,一些自我训练,先移动一下方向和位置,做点小小的突破。
如果我们不再神情漠然,不再双手抱膝,不再矜持自傲,事情就好办了……
有的人,低到尘埃里,开出了花。
有的人,飘荡在秋风里,开出了花。
有的人,向着太阳的方向,开出了花。
某一天,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不一样的业力,不一样的迁变流转,开出了不一样的花。你不是要开成另一个梧桐,开成另一个牧童,你要开成你自己。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开成
Ta
自己。
开出一朵花的过程,往往即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就像对于海上钢琴师而言,音阶练习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为了训练手指,也是为了训练耳朵对协调性的感觉,对音程的了解,以及对钢琴总的音域的理解,以至最后,音乐在有限的黑白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
《教父》里面的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后来,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写到,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如果你读过他的《今日简史》,你便会发现,尤瓦尔·赫拉利是个精进的心的训练者。
如果我们训练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就可以变得非常具有柔性,它会更坚强、更健康、更智慧、更安忍、更慈悲、更有觉知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你开始能够真正去欣赏一些对你好的情况,也开始能够接受和运用一些对你不好的情况,你完全敞开,任由四面八方的风吹来,却一无所惧,迎着风。
未受训练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样,不论你花多大力气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卷回去了。
文字的确可以悄然无声地去改变一些东西,但是,最终还是得运用恰当合宜的训练,以达至某种程度的澄明至之境,
毕竟,想要自在和自在是两回事,想要知止和知止是两回事,想要活在当下和活在当下是两回事。
就像,抱一而为天下式,这里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空杯。空杯含摄了所有的可能,并超越由各式策略所创造出的所有疆界。我们每一个刹那,都处在岔路口。我们每一个刹那,都可以是空杯。
可如何在每一个刹那,都可以是空杯,这其中的过程,即是训练,无法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