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国家周刊
传播财经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从成分升级到场景革命:抖音护肤白皮书揭示20 ... ·  12 小时前  
投研圣剑午盘  ·  调仓换股! ·  20 小时前  
投研圣剑午盘  ·  调仓换股! ·  20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国家周刊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争做创新赋能发展的西部示范

财经国家周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21 15:30

正文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动力,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演变为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6万亿元,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争做创新赋能发展的西部示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的号角,又一次在关键节点吹响。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陕西既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和战略腹地,又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

陕西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接续推出《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继续全力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台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系列支持政策……以一系列举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三秦大地,“新”潮涌动。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调试实验设备(2024年3月11日摄) 张博文摄/本刊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阿秒,是10的负18次方秒,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单位。在阿秒时间尺度下,科研工作者才能探测到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继而有能力突破限制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科学难题。

2024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正式启动建设,建设周期5年。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光子产业跨越升级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满足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特种材料等创新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加速提升基础研究潜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陕西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完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以多举措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

“大科学装置是前沿科学探索及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支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成后,综合性能可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付玉喜告诉记者,这一设施的工艺部分正加紧研制、优化,在西安光机所提前安装调试,并开展部分实验,争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

不只是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多个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均已签署协议,即将入驻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科学园,将有力推动陕西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跨越升级。

加快布局科创平台建设。作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融汇点,科技创新平台既决定了一项技术能否成功放大,也是未来实现产业化的序曲,是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关键中间环节。

陕西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并入库项目4113项,统筹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靶向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42项,攻克重点产业链上技术难题700项,其中突破技术瓶颈61项、取得国际/国内领先80项、实现国产替代20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

同时,根据产业领域发展特点和实际,陕西加快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在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富乐斯”)宽敞明亮的洁净车间中,身着无尘衣的技术人员正在仪器前查看着参数,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上芯片的清洗、减薄、抛光、划片等制造全流程依序完成。

依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共性技术平台,赛富乐斯节约了购置大型设备的前期成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4英寸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规模生产及销售,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汇聚跨界研发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源头技术供给。

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在供给侧,全面梳理了各类创新主体拥有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建立855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技术供给清单,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

在需求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改革成效不断凸显,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在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的机库内,机务人员对AG600飞机进行检查(2024年7月 17日摄)邵瑞摄/本刊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整体效能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用制度创新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后,陕西步履不停,构建起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气候”,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放大重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三年多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重塑“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成为总揽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

近半年来,一辆搭载常温常压固态氢动力系统的自助体验车不时出现在西安西咸新区的一座园区内。“这辆车的动力来自固态氢能源电池,可以通过更换便携的储氢材料实现不间断续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监张辉告诉记者。

公司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成永红说,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自主研发出技术领先全球的系列常温常压复杂金属基复合固态储氢材料,具备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在国际市场也拥有竞争力。

这家企业的发展之路,是陕西不少高校科研团队在秦创原平台不断攀高创新的缩影。在秦创原,不仅教授专家们的“金点子”实现了转化落地,越来越多的现有技术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赋能下,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冉淑青告诉记者,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用下,陕西发挥企业创新动力强、企业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脉络较准等的优势,更好牵引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科研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如何破解高校院所科研产出多为论文和专利、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的问题,陕西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建设验证平台为抓手。

2024年11月,陕西省首个汽车概念验证中心获得科技部门认定。该中心是解决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验证平台。

概念验证是将原始创新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中试验证平台是判定样品是否可以成为“用得着”的产品。两者都是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陕西对于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平台的开放共享、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措施,打通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目前,陕西在光子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了28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松绑”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陕西自2022年3月正式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告诉记者,通过修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层面,同时建立科技、教育、卫健、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跟进服务,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把“三项改革”引向扩展与深入。

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72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30.6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随着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它们脱胎于高校、科研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三项改革’是陕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通过一系列支持与“松绑”相结合的激励手段,陕西促成果转化,育创新主体,强产业体系,推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见效成势。未来还将继续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工作人员在位于陕西西安的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内调试设备(资料照片)张博文摄/本刊

加速产业体系优化焕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