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算云平台
微算云平台(www.v-suan.com)为华算科技旗下科技媒体,以计算技术为核心,提供最新资讯、实用教程、培训指导、政策动态、人才招聘等信息,同时建有问答平台、交流社区和解决方案商城,服务材料、化学、物理、计算机、机械、生物等多个学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昨天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昨天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大同古城一店铺因未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警方回 ... ·  2 天前  
文刀老湿  ·  足球皇帝&FIF15三叉戟描述添加!小帮手版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算云平台

​光催化!复旦郑耿锋/韩庆,Angew!

微算云平台  · 公众号  ·  · 2025-01-10 07:31

正文

【做计算 找华算】 理论计算助攻顶刊, 50000+ 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经费预存选华算科技:新年献礼,重磅加码,高至 30% 预存增值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H 4 氧化反应(CH 4 OR)是一种低能耗和可持续的方案,可以在环境条件下直接将CH 4 转化为增值化学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光催化CH 4 -CH 3 CH 2 OH的产量仍然很低,比最优的C 1 产物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一般来说,半导体价带上的光生空穴可以将O 2 氧化为活性氧物种(ROS,如•OH和H 2 O 2 ),通过裂解C-H键来激活CH 4
首先,ROS打破第一个C-H键形成•CH 3 ,活性氧可以进一步攻击•CH 3 自由基形成各种C1产品,而形成C 2+ 产品,如CH 3 CH 2 OH的选择性很低。 此外,由于甲烷的低溶解度和扩散缓慢,在光催化界面附近的可用甲烷分子受到限制,进一步降低了•CH 3 /ROS比值,导致•CH 3 快速过氧化。 因此,催化界面附近•CH 3 和ROS之间的浓度匹配可能在光催化CH 4 OR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受之前的研究, 复旦大学郑耿锋 韩庆 等假设利用弱光催化ORR反应精细和动态调制ROS浓度,可能允许调整原位生成的•CH 3 自由基寿命,从而提高C-C耦合能力形成多碳产物。
已知Au的ORR能力较低,其可能作为一种独特的“ORR缓凝剂”来限制光催化界面附近的ROS浓度,从而增加有利于CH 3 CH 2 OH生产的•CH 3 /ROS比例。基于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表面锚定有Au纳米颗粒的BiVO 4 光催化剂(0.26 wt%,BiVO 4 @Au),并将其作为一种高效的CH 4 -CH 3 CH 2 OH光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未经Au功能化的纯BiVO 4 光催化剂表现出高的•OH产量和低•CH 3 /•OH比,导致CH 4 OR转化为CH 3 OH的选择性较高。相比之下,BiVO 4 @Au光催化剂除了能够原位生产•OH,还可以通过ORR反应消耗•OH的量来调制有利于CH 4 活化的•CH 3 /•OH比率,并增强C-C偶联生成CH 3 CH 2 OH。
为了进一步调整•CH 3 /•OH浓度,研究人员组装了一个配备有碳基气体扩散层的流动反应器,允许气态CH 4 和O 2 反应物连续和快速的传输。在该反应器中,BiVO 4 @Au催化剂层的厚度为~20 μm,其光催化CH 4 OR-CH 3 CH 2 OH生产速率为680 μmol g -1 h -1 ,•CH 3 /•OH比率约为3.6。
此外,BiVO 4 @Au连续流反应器能够连续运行超过100小时,在此期间CH 3 CH 2 OH生产速率和选择性分别保持在680 μmol g -1 h -1 和86%;并且,经过稳定性测试后,BiVO 4 @Au的晶体结构保存良好,证实了其具有较高的光化学稳定性。
综上,该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原位生成和调节•OH水平的有效策略,实现了光催化CH 4 转化为多碳产物,这为开发高效的CH 4 OR催化剂提供了参考。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H 4 -to-ethanol conversion by limiting interfacial hydroxyl radicals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DOI: 10.1002/anie.202419282
郑耿锋 ,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瑞清教育基金会“近思”讲席教授。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工作。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碳基分子能源光/电催化的研究。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纳米研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荣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